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豬廄的建設
豬廄要求光照條件好、排水良好、既利于通風又利于保暖。隔墻高1.1~1.2米,食槽及水槽高15厘米、寬30~35厘米,設排水孔,仔豬洞高35厘米、寬18厘米、門開向仔豬間,后墻排水孔高20厘米、寬5厘米,廄門與隔墻同高、寬70厘米、內蒙鐵皮防止大豬拱爬及仔豬逃出。
二、仔豬的飼養管理
1、哺乳仔豬的生理特性與生活習性:
(1)生長發育快。哺乳仔豬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較快。生后一個月,體重可達初生體重的5~6倍。生后兩個月,體重可達初生重的10~15倍。生后20天內,每千克體重每天沉積蛋白質9~14克,是成年豬的30~35倍。
(2)消化器官機能不發達。初生時胃僅能容納乳汁25~40毫升,生后三周才增至3~4倍。生后20天前,胃液中缺乏鹽酸,胃蛋白酶也不多,對蛋白質及脂肪的消化力弱,抵抗細菌的能力弱,易患胃腸病。
(3)神經系統機能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差,御寒能力又差,極怕寒冷,易被凍死;行動不靈活,易被母豬壓死。
(4)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仔豬出生后沒有先天免疫力,即體內沒有抵抗傳染病的抗體,只有靠初乳(母豬產后4~7天內分泌的乳汁)從母豬體內獲得母源抗體,因此仔豬出生后應讓它們盡早吃到初乳。
(5)生活習性:生后3~5天內,仔豬表現為飽吃鼾睡,四肢無力,動作遲鈍。一般于吸乳后立即排泄糞尿,然后依偎母豬腹部,或者相互堆聚睡眠。7天左右開始在圈內啃東西活動。半月左右相互追逐嬉游。7~10天開始學吃料,25~30天基本上可以吃飽飼料。30天以后進入旺食階段。
2、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措施:
(1)固定乳頭,早哺初乳。初乳中含有仔豬所需的極為豐富而全面的營養物質,還含有母源抗體,可增強仔豬的抗病能力,并含有鎂鹽能促進仔豬排出胎糞。仔豬生后,應讓它們盡早吃到初乳。同時,因母豬乳頭自前向后泌乳量依次減少,從第一次哺乳開始,應按體重由小到大將仔豬由前到后依次固定乳頭,堅持2~3天仔豬就會認定乳頭吃乳不再改變。給仔豬哺乳時,應先檢查仔豬乳齒是否很好,若長應先將其剪短,以防咬傷母豬乳頭及仔豬舌頭。
(2)防止壓死,確保成活。仔豬初生幾天,四肢無力,行動遲鈍,尤其寒冷季節,常喜依偎在母豬腹部或相互堆聚取暖,睡眠很沉,常被母性差的母豬壓死。一方面應加強人工護理,墊草宜短宜少另一方面可設防壓架,使母豬臥下哺乳時不緊靠廄墻。
(3)預防貧血,補充礦物質。仔豬對礦物質容易缺乏,尤其是鐵和銅。生后3~4天內,尚可依賴本身儲存供應,以后從乳中所獲鐵、銅就供不夠身體需要,會妨礙血紅素的形成,導致貧血,影響生長發育。為此,仔豬生后3~5天就要補鐵、銅,可注射牲血素等制劑。
(4)給予清潔飲水。仔豬生長發育快,加之乳汁能量高,需要大量水分。生后3~5天就要開始給仔豬喂水,否則一方面影響生長發育,另一方面仔豬因口渴飲臟水污尿而導致拉痢。若有條件可安裝自動飲水器。
(5)提早補料,促進胃腸發育。一般仔豬生后7天,開始長牙,牙床發癢,喜啃硬物,此時為提早補料的最好時機?捎萌樨i全價顆粒料拌上點紅糖,用淺盆裝放在仔豬活動的地方,教誘仔豬吃食。會吃后停加紅糖,隨時供給仔豬足夠量的乳豬全價顆粒飼料讓仔豬自由采食。提早補料不僅可以促進胃腸的發育,更重要的是補給仔豬母豬泌乳高峰過后從乳汁中所獲營養之不足,以利仔豬在哺乳期正常生長發育。
(6)給予適當運動。仔豬生后3~4天,天氣暖和時,即可給予適當活動,曬曬太陽,最初不超過10分鐘,以后逐漸延長。
(7)注意清潔衛生,防治疾病。由于仔豬消化系統的機能不健全,抗病力差,加上仔豬喜歡到處活動,啃咬物體,拱嚼臟物,一旦接觸致病性細菌,很容易患痢疾。為減少痢疾的發生,除飼養好仔豬增強豬體抗病力外,最主要的是搞好清潔衛生,豬廄及運動場所要保持清潔、干燥、溫暖,每隔一周定期消毒一次。一旦發病,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8)仔豬的寄養與人工哺乳。母豬所產仔豬數超過母豬乳頭數,多余仔豬母豬就無法哺育。若有產仔時間相隔不超過三天且產仔數又不多的母豬,可將多余仔豬拿去寄養;若沒有這種母豬,只好采取人工哺乳。寄帶母豬主要憑嗅覺認出寄養仔豬,寄養時為防止寄帶母豬認出寄養仔豬而拒絕給寄養仔豬哺乳或咬傷咬死寄養仔豬,可用低濃度煤酚皂溶液噴灑寄帶母豬及其仔豬和寄養仔豬,先將寄養仔豬放攏寄帶母豬所產仔豬30~60分鐘,再一并放給寄帶母豬。如此寄養夜間最易成功。若采取人工哺乳,通常用牛奶(加水1/3沖淡)、米湯加糖或豆漿加糖代替豬乳。把人工乳放在碗里,用手指代替乳頭訓練仔豬吃食,幾次后仔豬便會自己到碗里采食。這種方法雖簡單,但營養不夠全面?刹捎萌缦屡浞剑小麥面60%、炒黃豆面20%、脫脂奶粉10%、酵母4%、紅糖4%、骨粉1.5%、食鹽0.5,臨喂時每頭加魚肝油1~2滴,抗菌素微量。
3、斷乳仔豬的飼養管理
自斷乳至四月齡的仔豬,叫斷乳仔豬。斷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是養豬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難關。仔豬一經斷乳就母仔分居,由靠母乳變為完全靠吃料獲得營養,由靠母豬領養變為完全獨立生活。同時,這一階段又是豬的生長旺盛時期,中型品種斷乳重15千克增長到四月齡可達53千克。如果各種條件跟不上,仔豬會很快掉膘減重,體質變弱,不形成僵豬也生長極為緩慢,徒耗人工、飼料,經濟上受到很大損失。具體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抓好斷乳。仔豬斷乳時間宜在35~40日齡之間,這樣既可讓母豬產后早配上種以提高利用率,又不致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為使母豬不發生乳房炎及仔豬不產生消化道疾病,母仔都能適應,斷乳方法最好采用逐漸斷乳法。即:把母仔隔離飼養后,第一天將母豬趕回給仔豬哺乳4~5次,第二天減少到3~4次,逐漸減少哺乳次數,最后就可斷凈。
(2)供足營養。斷乳仔豬的日糧要求營養全面而充足,最好是隨時供給充足的乳豬全價顆粒飼料讓其自由采食,并添加適量青綠飼料。
(3)適時去勢。不作種用的仔豬應適時去勢。去勢時間一般斷乳后7~10天。
(4)搞好防疫注射。仔豬斷乳后7天作豬瘟防疫注射,也可與去勢同時進行。
(5)加強管理:除搞好清潔衛生、保暖防熱、供給飲水、給予適當運動等工作外,要加強調教,使仔豬養成在固定地點采食、排糞尿與睡覺的習慣,并要細心觀察,盡早發現及時治療胃腸道疾病、體外寄生蟲病等疾病。
三、仔豬的疫病防治:
仔豬生產中的疫病防治,首當其充的是豬瘟病的防制,該病的唯一防制方法就是防疫注射。仔豬的防疫注射第一次宜在斷乳后7天進行,豬瘟凍干苗可用說明書劑量的二倍:母豬的防疫注射每年2~3次,可結合仔豬防疫注射同時進行,但劑量應為說明書的四倍。其它疫病的防治根據當地實際確定。下面主要談談仔豬黃、白痢的防治。
仔豬黃、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下痢為特征的傳染病。感染此菌由于不同的日齡而呈現不同的病型,生后數日發生的叫仔豬黃痢,2~3周齡發生的叫仔豬白痢。仔豬黃痢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很高;仔豬白痢發病率可達68%,死亡率略低。據調查,仔豬黃、白痢死亡率可達6%。大腸桿菌屬于常在性條件性細菌,廣泛存在于母豬腸道內及被糞便污染的地面、飲水、飼料和用具中。該菌容易變異,在一定條件下非致病性菌型會變異成致病性菌型。致病性菌型也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引起仔豬發病。
發病原因:致病性大腸桿菌經口腔進入仔豬消化道及仔豬抗病力差是仔豬黃、白痢的發病原因。造成病菌感染仔豬的原因是仔豬生活環境由于衛生條件差、陰暗潮濕、不按時清掃消毒而存在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病菌進入仔豬消化道。造成仔豬抗病力差的原因有仔豬生活環境陰暗潮濕、通風不良、防寒保暖性能差,母豬營養過剩乳汁濃稠或仔豬饑餓時過食補料導致仔豬消化不良,母豬疾病(特別是乳房疾病)或母豬飼料霉壞引起乳汁變化導致仔豬消化機能紊亂,仔豬缺鐵貧血或疾病。
防治措施:
1、改善仔豬生活環境:仔豬生活環境要求清潔、干燥、光照條件好(最好有一定的陽光照射)、通風良好、溫度適中、定期消毒(每周一次)。
2、積極防治和治療母豬疫病,搞好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
3、搞好仔豬的飼養管理,特別注意補鐵、補料及飲食衛生。
4、搞好母豬的免疫注射:母豬產前45天和20天分別注射“仔豬大腸桿菌滅活菌苗”。
5、母豬產前飼喂“仔母康”等仔豬黃、白痢預防藥。
6、發病后的治療:治療仔豬黃、白痢的藥物很多,如土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痢菌凈、敵菌凈、磺胺咪等等,近年又有許多新藥面市。但應注意,大腸桿菌很容易產生抗藥性,同一窩仔豬幾次發病一次只能選擇一種有效的藥物,這次治好后下一次發病就應選擇新的藥物;為防止一窩仔豬治好一頭另一頭又發病的現象產生,最好是發病一頭全窩治療;為防止藥物中毒的發生,應掌握好用藥的劑量,不得隨意增加用藥量;為防止治療不徹底反復發作,應按療程用藥,一般連用2~3天;7為防止病原殘留,治好后要對仔豬生活環境作徹底消毒。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