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熱環境是指直接與豬的體熱調節有關的外界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空氣濕度、氣流和輻射。這四種因素單獨或共同作用影響豬的體熱調節。
豬屬于恒溫動物,在不斷變化的熱環境中其體溫保持相對恒定(39.2℃),這是豬的體熱調節機構維持體熱平衡的結果。豬的體熱調節機能受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控制,豬體熱調節的過程是通過位于皮膚、內臟和黏膜上的外周溫度感受器,將內外溫度刺激傳至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皮質參與下,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神經和內分泌途徑支配行為的、生理的、形態和解剖的適應機構,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當熱環境的變化超出機體的適應和調節范圍時,體熱調節機能失靈,體熱平衡被破壞,出現體內積熱或失熱過多,引起體溫升高或降低,生命機能隨之發生障礙,從而影響豬的生產力和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體熱平衡是指機體產熱和散熱兩個對立過程的動態平衡。豬在生命活動中,機體新陳代謝和進行生產的過程都是耗能產熱的,機體通過輻射、對流、傳導、蒸發四種散熱方式將體內多余的熱量向周圍環境散發。前三種散熱方式統稱為非蒸發散熱,它與散熱表面和環境之間的溫差成正比,與散熱面積成正比。由于非蒸發散熱是豬體溫過改變皮膚溫度和改變散熱面積來實現的,故稱為物理調節,例如當環境溫度升高時,豬的肢體伸展、表皮毛細血管舒張、被毛豎起加快散熱;當環境溫度降低時,豬的身體蜷縮、表皮毛細血管收縮、扎堆減少散熱。蒸發散熱主要通過皮膚和呼吸道蒸發散熱,它與環境溫度無關,因此在低溫情況下,非蒸發散熱量占總散熱量比例大;隨著環境溫度升高,非蒸發散熱減小,而蒸發散熱占總散熱量的比例加大;當環境溫度等于或高于皮膚溫度時,非蒸發散熱停止或變為得熱,機體只能靠蒸發散熱(特別是呼吸蒸發)來維持體熱平衡。當非蒸發散熱和蒸發散熱均不能維持體熱平衡時,機體可通過減少或增加產熱量來維持其平衡(如肌肉顫抖,提高產熱2―5倍,體內糖原分解、脂肪氧化可提供大量熱量),這種調節方式稱為化學調節。豬機體首先進行物理調節,當物理調節不能滿足時,再進行化學調節來維持體熱平衡。體熱平衡還與豬攝入的飼料和飲水的溫度有關,當攝入的飼料和飲水的溫度高于或低于體溫時,其體熱平衡也會受到影響,例如夏季飲水溫度高會加劇熱應激;冬季采食結凍的飼料或飲冷水會加劇冷應激。
豬的體溫是衡量體熱平衡的指標。豬體內產熱大于散熱,體溫升高;反之,豬體內產熱小于散熱,體溫下降。用豬體溫可以說明體熱調節與熱環境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豬的體熱調節受熱環境四個要素的綜合作用的制約,環境溫度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為敘述方便起見,僅以環境溫度對機體熱平衡的影響來闡述豬的體熱調節。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豬的機體分為四個區域。在某一環境溫度下,機體不必進行調節,產熱量恰好等于散熱量,該溫度稱為“等熱溫度”,該環境溫度范圍稱為舒適區。環境溫度高于或低于等熱溫度時,豬體就以物理調節(即增加或減少散熱)來保持體熱平衡。僅靠物理調節即可維持體熱平衡的環境溫度范圍稱為等熱區,等熱區的上下界限,分別稱為上限臨界溫度(B')和下限臨界溫度(B),通話所說的臨界溫度為下限臨界溫度。在等熱區范圍內,體溫正常,體產熱處于低水平。當環境溫度低于下限臨界溫度時,機體依靠物理調節已不能維持體熱平衡,因此在減少散熱的同時,必須動用化學調節機能增加產熱來補充熱量,維持體熱平衡。環境溫度越低,產熱增加越多,直至C點,機體產熱機能達到高峰;相反當環境溫度高于上限臨界溫度時,豬體依靠增加散熱的物理調節也不能維持體熱平衡,必須同時利用化學調節來減少產熱,才能保持體溫正常。事實上,高溫時減少產熱的調節并不像低溫時增加產熱那樣有效,因為為了增加散熱,呼吸加快、皮膚血液循環加快,結果使氣體代謝和物質代謝加強,產熱隨之增加,所以,高溫時機體通過熱調節能夠維持熱平衡的環境溫度范圍較窄。當環境溫度由CC'點繼續降低或升高時,機體熱調節機能失效,使體內失熱或積熱,體溫降低或升高,出現各種機能障礙,直至死亡。把豬體溫相對穩定的環境溫度范圍稱為體熱平衡區(CC'),把凍死點到熱死點以內的環境溫度范圍稱為生存區(DD')。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