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摘要:在養豬業中,仔豬生產是關鍵的一環。本文主要從無公害的角度闡述仔豬的營養與飼養,并著重介紹了仔豬的生理特點以及針對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所采用的飼糧配制及飼喂技術。
關鍵詞:無公害仔豬營養生理飼養管理
隨著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食品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即由單純營養型,
向營養保健型方面發展。對提高畜產品品質及衛生標準有了更高的要求。今后高產、高效雖然是畜牧業與飼料工業發展的目標,但畜產品藥殘以及動物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必須引起動物營養學家的高度重視。
在養豬生產中,仔豬階段是生長發育最強、飼料利用率最高、開發潛力最大的一個階段,也是死亡率最高、飼養管理最繁雜的一個階段。除了做好品種的選育、搞好飼養管理、合理的營養外,可采取一定的營養技術措施:如酸化劑、酶制劑、調味劑、代乳品、益生素、寡糖、小肽、類抗生素等添加劑的應用。
1.仔豬的營養
仔豬是指從初生到體重20千克左右的豬。仔豬是生長發育最強烈、可塑性最大、飼料利用率最高的階段,也是養豬生產的重要階段。因此,仔豬的合理飼養在養豬生產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1仔豬的營養生理特點
1.1.1消化道的功能不健全
(1)酶系統的發育不健全,從出生到8周齡:乳糖酶的活性是逐漸減弱;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逐漸加強;8周齡后消化道酶系統趨于正常水平。
(2)胃酸分泌不足,
在6周齡以前,胃酸的分泌不足;胃中的pH偏高,對胃中酶原的激活效果差;影響對養分的消化。
(3)蛋白質消化不良,在后腸產生一些腐敗產物,尸胺、腐胺、組胺等,刺激腸粘膜,損害小腸絨毛膜;引起腸內容物滲透壓升高,腸道脫水,導致腹瀉。
(4)對植物蛋白過敏,8周齡以前的仔豬,對植物蛋白易過敏;過敏引起腸粘膜受損;影響對養分的吸收;細菌容易入侵。
1.1.2吸收能力下降
哺乳期,仔豬腸絨毛發育良好,能充分發揮消化吸收功能。斷奶后,腸絨毛損害,表面積顯著下降,導致吸收能力下降。
1.1.3采食和飲水不足
采食不足是限制仔豬生產性能發揮的主要因素。足夠的采食可獲得好的生長性能。采食量受日糧消化率的影響,日糧消化率輕微下降導致生產性能大幅度下降。
1.2仔豬的營養需要
斷奶仔豬日糧應具有高營養濃度、適口性好和易消化等特點。
1.2.1 碳水化合物營養
研究發現早期斷奶仔豬日糧簡單碳水化合物如乳糖,復雜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利用率本文為國家十五攻關項目“瘦肉型豬規模化養殖技術體系研究與產業化示范”課題“營養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專題的部分綜述內容。較高。因此乳清粉和乳糖在早期斷奶仔豬日糧中應用廣泛。乳清粉含65%~75%的乳糖,12%粗蛋白質,乳精粉是乳制品工業中的副產品,質量好的乳清粉乳糖含量約為70~85%,許多研究表明:斷奶仔豬對添加乳清粉反應良好,能明顯改善3――4周齡斷奶仔豬最初2周的生產性能。乳清粉含天然乳香味,既能促進仔豬的食欲,提高采食量,進入胃內產生的乳酸又能降低斷奶豬胃內PH,有利于食物蛋白的消化。
1.2.2蛋白質營養
斷奶仔豬日糧蛋白質含量不超過21%為宜,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糧可顯著降低仔豬斷奶后腹瀉和提高仔豬的生產性能,其中復合蛋白型氨基酸平衡日糧的飼養效果優于全植物蛋白型氨基酸平衡日糧。飼料中適當使用一些魚粉及奶制品,可提高仔豬的生產性能。蛋白質營養實際是氨基酸營養,仔豬對氨基酸的需要包括數量和比例兩個方面。
蛋白質的消化率、適口性、氨基酸平衡和是否有免疫保護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早期斷奶仔豬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賴氨酸。研究結果表明,隨賴氨酸增加,仔豬生長性能提高,飼料轉化率改善。Owen等(1995)推薦早期斷奶仔豬賴氨酸為1.65%~1.80%。其它氨基酸按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Owen等(1995)報道,在含血漿蛋白粉,賴氨酸為1.6%的日糧中應含0.41%~0.42%蛋氨酸。也有報道指出,斷奶后可消化異亮氨酸需要量不超過賴氨酸需要量的60%,10~20kg的仔豬不超過50%。近年來,人們對谷氨酰胺的興趣很大,它與仔豬腸萎縮密切相關,被認為是斷奶仔豬的一種條件性必需氨基酸。
豆粕中含有大豆球蛋白和聚球蛋白等抗原,可導致斷奶仔豬腸粘膜細胞發生過敏反應,進而降低其生產性能(Hansen等,1993;Kats等,1991)。因此人們試圖用其它原料替代或降低日糧中的豆粕用量。研究表明,日糧中添加乳清粉(Hansen等,1993)和血漿蛋白粉(Gatnau和Zimmerman,1991;Kats等,1994)能夠提高仔豬日采食量和日增重。
有關血漿蛋白粉的最佳添加比例報道不一。Gatnau(1993)等認為添加6%的血漿蛋白粉即可獲得最佳生長性能。在斷奶仔豬早期日糧中添加血漿蛋白粉有利于改善豬的平均日增重,提高飼料轉化率。盡管添加6%血漿蛋白粉時飼料轉化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綜合考慮各項生產性能指標及飼料成本,血漿蛋白粉在斷奶仔豬日糧中的添加比例以3%左右為宜(張麗英等,1999)。血漿蛋白粉蛋氨酸和異亮氨酸含量低,因此應注意補充。
1.2.3油脂營養
脂類在仔豬飼糧中的添加目的是增加飼糧能量濃度。已有研究表明:斷奶仔豬日糧中添加脂肪可促進生長,改善飼料利用效率,但也有研究表明斷奶后第一周添加脂類效果不明顯甚至影響生長,因為斷奶后胰臟和消化道內胰脂酶活性分別降30%和60%,限制了脂類的利用,幾天后可恢復到斷奶前的水平。早期斷奶仔豬脂肪利用率較低,但為了更好地制粒和減少粉塵,一般添加量為5~6%。但添加油脂過多會帶來一定負效應。乳制品添加比例較高的日糧中通常需添加5%~6%的油,才能達到滿意的制粒效果。牛油與豆油(或玉米油)混合添加可改善早期斷奶仔豬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飼料轉化效率,50%牛油+50%的豆油或玉米油的混合日糧對早期斷奶仔豬的生長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其機理在于促進了仔豬的采食(樸香淑等,2001)。
1.2.4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
鈣是豬骨骼發育、牙齒生長和體內代謝所需的重要常量礦物元素。NRC(1988)確定,5~10Kg仔豬鈣需要量為0.80%,10~20Kg為0.70%。我國豬營養標準(1987)確定,5~10Kg仔豬鈣需要量為0.83%,10~20Kg仔豬為0.64%。早期斷奶仔豬使用高銅具有明顯的促生長效果,并能提高飼料利用率。仔豬日糧中添加250mg/kg的銅,日增重提高24%,飼料效率提高9%。目前對高銅的促生長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銅具有抗生素的特性,產生類似抗生素的生長效應,故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抗菌有關。斷奶日糧中鋅的作用效果隨鋅的添加水平、持續時間和鋅的形式而異。斷奶日糧中添加3000mg/kg的ZnO和ZnSO4,可提高日增重15%~25%,日采食量提高9.5%~14%,仔豬下痢由10%~20%降到5%,死亡率由4.1%降到1.3%。鋅促生長并控制仔豬腹瀉是因為鋅與體內100多種金屬酶的組成有關(懷明燕,1998)。砷制劑不但起著補充必需微量元素砷的作用,還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它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改善腸道細胞代謝、抑制腸道中有害菌生長,起促生長和抗菌作用。資料表明,仔豬日糧中添加50mg/kg~100mg/kg的阿散酸或30mg/kg~40mg/kg洛克沙砷,能有效控制仔豬腹瀉、促生長、提高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尤麗等,2000)。李德發等(2001)報道,斷奶仔豬每日攝入0~1.5×104IU的VD3對生長性能和血清鈣、磷和堿性磷酸酶無不利影響,但每日攝入1.5×105IUVD3可在12~18d后出現中毒癥狀,且血清鈣濃度增加,無機磷含量和堿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生長性能顯著降低。VD3添加水平為每天150IU時,動物機體免疫反應較強,且抗體濃度迅速升高;而日糧當VD3缺乏,添加水平過高或為中毒劑量時,BSA抗體生成降低。仔豬在出生1周內可以在體內合成維生素C。多數情況下,仔豬不需要添加外源的維生素C。然而有文獻報道,無論是早期斷奶仔豬還是正常斷乳仔豬,在補料中添加維生素C均可以提高生產性能。并認為,在應激階段,仔豬合成的維生素C不能滿足生長需要(沈佳,1998)。有研究結果表明添加VB1不會提高斷奶仔豬的生長性能,然而添加VB6能提高0~14日齡豬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攝食量(趙英會等,2001)。
2仔豬飼糧的配制與加工
2.1早期斷奶仔豬飼糧的配合
由于仔豬消化道技能對體溫的調節能力和對疾病抵抗能力的特點,早期斷奶后,其飼養比哺乳期還困難,通常有一周的甚至停頓期,常稱過斷奶關。為減輕斷奶應激的影響,一定要注意飼糧的配合。
根據仔豬消化道發育的情況和容易產生對植物蛋白過敏的特點,早期斷奶仔豬飼糧配合不只是按標準保證滿足對各種養分的需要,還要考慮仔豬對植物蛋白的適應能力。在我國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早期斷奶仔豬應激飼糧的配合。
第一,添加合成賴氨酸,改善飼糧氨基酸平衡,降低飼糧蛋白質水平,從而減少植物蛋白的用量,減少消化道的負擔,避免或減輕植物蛋白引起的過敏和蛋白質消化不良在后腸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
第二,盡可能多用乳制品及淀粉,有條件的可用血漿蛋白粉,血漿蛋白粉的添加量一般為5%,只用于6周齡前。在國內乳清粉和血漿蛋白粉已經應用于斷奶仔豬日糧,但昂貴的價格限制了其廣泛的應用。最近有試驗表明,用腸膜蛋白粉全部或部分替代乳清粉或血漿蛋白粉、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持甚至提高斷奶仔豬生產性能(高欣等,2001)。
第三,添加酶制劑,可彌補早期斷奶仔豬消化道酶活力較低的不足。主要是補充胃、胰蛋白酶及淀粉酶。可選用市場銷售的酶制劑產品。飼料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進入消化道被體內分泌的各種酶分解后才能被利用,而各種酶的分泌在仔豬階段還不完全成熟,加入一些外源酶使之起到補充作用。斷奶仔豬體內淀粉酶、胃蛋白酶不足,斷奶后應激反應更加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因此補充一些外源酶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對一些不易消化的營養物質如纖維、果膠等更是如此。
第四,加酸化劑,可彌補仔豬胃酸分泌不足和誘導刺激胃、腸鹽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并可抑制大腸桿菌的繁殖,有利于乳酸桿菌的增殖,從而促進仔豬對飼料的消化和減少腹瀉。
第五,用膨化大豆代替豆粕,膨化大豆較豆粕有利于仔豬消化。大量的試驗表明,用膨化大豆代替豆粕,可減少早期斷奶仔豬的腹瀉率,提高日增重和料肉比,可使早期斷奶仔豬的日增重提高40%,每千克增重耗料減少0.12千克。對于斷奶早和較小的豬,膨化大豆取代豆粕的量可達100%,斷奶晚和較大的豬少用膨化大豆以降低飼糧成本,但不影響生長成績。
第六,按周齡配制飼糧,由于仔豬生長快,體成分變化也較快,尤其是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要,隨年齡增長,所需蛋白質和氨基酸在飼糧中的百分比下降速度較20千克體重以后的豬快。同時,早期斷奶仔豬的消化道功能也不健全,按其實際需要配制飼糧,有利于提高仔豬的生長速度和降低生產成本。
2.2斷奶仔豬所用飼料的加工
2.2.1粒度
研究表明,盡管仔豬的咀嚼能力強于生長育肥豬,將日糧中玉米或高粱用輥式磨或錘片粉碎機分別進行粗、細粉碎,對仔豬的日增重無明顯影響,但對料肉比或飼料轉化效率來說,細碎的飼料有明顯改善;日糧中原料的種類也可能會影響仔豬對飼料粉碎粒度的要求。對斷奶仔豬飼料的最適粒度,有人提出斷奶后0d~14d為300μm,14d~35d期間為500μm。國內對乳豬料加工采用的粉碎篩片孔徑一般為1.5mm~2.0mm,其平均粒度約在0.7mm~1.0mm,可以進一步降低。但是,應當指出,由于目前關于仔豬飼料粉碎粒度的系統研究很少,特別是飼料中非谷物原料組分的粉碎粒度研究尚無報道,所以仔豬飼料的最佳粉碎粒度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2.2熟化
當使用植物蛋白時應注意飼料中的抗原過敏反應,這種抗原過敏多來自豆類蛋白質,可造成腸蠕動失調,小腸絨毛脫落,腸粘膜發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拉稀。大豆產品經深加工(如蒸汽膨化大豆濃縮蛋白)能減輕過敏反應,是良好的仔豬蛋白飼料。大豆蛋白雖有爭議但價格較低仍普遍應用,需注意防止蛋白過敏(主要是大豆球蛋白的β-聚球蛋白),一是斷奶后不要馬上使用,二是經深加工為濃縮大豆蛋白、大豆分離蛋白、擠壓濃縮蛋白再用,其中以蒸汽濕法擠壓膨化大豆濃縮蛋白或分離蛋白為最好。用膨化大豆代替豆粕,可使早期斷奶仔豬的日增重提高40%,每千克增重耗料減少0.12千克。營養專家認為,仔豬日糧逐漸加入豆粕可盡快消除過敏性,仔豬早期適量飼喂豆粕,免疫系統可盡早得到鍛煉和適應。對于豆粕,解決的方法,一是通過豆粕加工來部分降低蛋白中的抗原成分,如通過60~70%熱乙醇浸提豆粕或大豆、或通過豆粕、大豆的濕膨化加工,或采取擠壓技術等;二是限制大豆產品的用量,一般推薦斷奶仔豬日糧中大豆產品的用量以不超過20%為宜。焙炒熟化,焙炒可使谷物等籽實飼料熟化,一部分淀粉轉變為糊精而產生香味,也有利于消化。豆類焙炒可除去生味和有害物質,如大豆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焙炒谷物籽實主要用于仔豬誘食料和開口料,氣味香也有利于消化。
3仔豬生產中出現的安全問題及解決措施
3.1出現的問題
在仔豬生產過程中,為了防治疾病和促進生長,一些生產者大量使用抗生素、高銅、高鋅添加劑、砷制劑等,甚至使用違禁藥品,這就可能導致下述安全問題的產生:(1)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會導致耐藥菌株的生成,抗生素(如四環素、磺胺類藥物、青霉素等)在肉品中的殘留會引起食用者發生皮疹、水腫等過敏反應;(2)一些藥物具有潛在的危害作用,如近年來因具有促使生豬皮膚紅潤作用而被普遍使用的胂制劑(對氨基苯胂酸等),有機胂在自然界的各種理化因素作用下難以保證不轉化為具有毒性的無機砷,這就有可能造成次生性人畜砷中;(3)重金屬的殘留對人體有害,排放到環境會產生污染;(4)豬排出的大量糞便也會污染環境。
3.2解決措施
針對在仔豬的生產中出現的安全問題,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如下所述。
3.2.1營養措施
適宜的營養水平和措施可減少仔豬的疾病發生以及氮、磷等的排泄。伴隨畜牧業的規模化發展,動物糞便尤其是其中的氮對環境的污染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各國相繼制定了法規來限制動物生產中向環境中排放的氮量。畜牧工作者也努力尋求減少氮排出的有效途徑。減少養豬生產中氮排出量的方法包括利用可消化氨基酸配合日糧、使用合成氨基酸及“理想蛋白”模式的應用等。
3.2.2使用綠色添加劑
在飼養過程中要逐漸減少使用直至停用抗生素添加劑,取而代之的是綠色添加劑,其主要種類有:
(1)寡聚糖。主要包括甘露寡糖、果聚寡糖、β-葡聚糖等,其具有預防疾病和促進生長的作用。據報道β-葡聚糖對豆粕型飼糧的飼養效果有明顯改善,添加0.025%可使仔豬日增重提高20%。
(2)酶制劑。主要有聚糖酶、植酸酶以及動物消化道內源性補充酶。
(3)酸化劑。王學玲等(1995)在仔豬日糧中分別添加1%的檸檬酸、1%的乳酸和1%的等量檸檬酸乳酸混合液的試驗結果顯示:添加有機酸對仔豬的日增重和預防腹瀉率均有良好作用。從日增重和腹瀉率看,以添加混合酸為最好,其次是檸檬酸。
(4)中草藥添加劑。現已證明許多中草藥所含的糖類、生物堿、苷類和揮發油類等成分。這些成分有增強免疫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西藥類免疫預防劑對動物機體組織有交叉反應等弊端。
(5)其它添加劑。如益生素、螯合物等。現在有一種新型的添加劑??卵黃抗體添加劑。仔豬下痢(包括初生仔豬和斷奶仔豬)是導致養豬業經濟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通過使用微生物添加劑、酸化劑或寡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仔豬的下痢,但由于這些添加劑產品本身的特性以及影響因素較多,加上這些新產品開發和推廣應用時間較短,有一些方面還未完全成熟等,傳統上人們通過使用抗生素控制仔豬下痢仍是目前養豬生產上的重要選擇,抗生素濫用造成的困擾和由于長期使用而導致應用效果降低,迫使人們尋找其他途徑來控制仔豬的下痢。卵黃抗體添加劑就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生物制品,它可以有效地預防或治療仔豬下痢。近年來,對特殊生理階段的飼料(如乳豬料)和特種飼料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選用經特殊加工的富含生物活性肽的原料將是主要的技術手段。
3.2.3仔豬的飼養措施
3.2.3.1 早期斷奶隔離分段式飼養
要達到少用疫苗、少用抗生素,家畜就應該飼養在一個相對凈化的環境中。近年來國際上興起了一種養豬新工藝???早期斷奶隔離分段式飼養系統(也稱SEW),其原理是在仔豬從初乳母源抗體獲得的被動免疫失效之前(生后14天),將其從母豬身邊移走以避免病原從母豬到仔豬的垂直感染,并在其保育期和生長肥育期全過程中,讓不同批次豬群始終處于彼此隔離和相對潔凈的環境中,以阻斷豬群間的水平感染。.
3.2.3.2階段飼喂法
為了有效消除早期斷奶可能導致的生產性能受阻(如日增重下降、采食量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等),研究人員提出了高營養濃度日糧。隨后發展為斷奶仔豬的三階段飼養體系,其分別為階段Ⅰ(21~35日齡)高營養濃度日糧;階段Ⅱ(36~49日齡)乳清粉開食料;階段Ⅲ(50~70日齡)玉米豆粕型。這種營養體系不僅能夠消除斷奶后生長受阻現象,保證快且整齊的生長速度和采用“全進全出”技術,而且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性能,減少生產成本(Fangchi,1998)。第一階段日糧包括高質量的乳制品和其它動物蛋白(血漿蛋白粉、血粉、魚粉),日糧蛋白質水平在20~22%,賴氨酸水平在1.5~1.6%,乳制品及噴霧干燥血粉占40%以上,
最低的乳糖含量為14%,用20%乳清粉和其它乳糖制品來提供,仔豬從出生到7kg體重階段飼喂;第二階段日糧飼喂7-12kg體重的仔豬,日糧包含乳清粉、血粉,可用谷物、豆餅加乳清粉、噴霧干燥血粉或魚粉,但不要昂貴的血漿蛋白粉,此期蛋白質水平在18~20%,賴氨酸水平在1.25%,乳清粉用量比例最少在10%以上。第一階段日糧主要目的是誘導仔豬采食固體飼料,第二階段日糧主要目的是防止斷奶仔豬腹瀉和提高采食量,日糧應使用適口性好的原料,這有助于仔豬消化系統的發育成熟,隨后的保育豬能大量地采食經濟飼料,從而產生最大生長性能。因此,第三階段的原料僅選用玉米?豆粕型日糧,賴氨酸水平在1.15%即可,第三階段飼喂12-23kg體重的仔豬。
4結語
21世紀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世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世紀。豬的飼養作為養殖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所以,作為養豬的源頭仔豬飼養,既要有好的生產成績,更要做到安全、科學、無公害的飼養,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物技術,繼續向前發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