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瘟(Hogcholera,HC;Swinefever,SF,Classicalswinefever,CSF)是由豬瘟病毒(HC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是國際獸疫局16種A類法定傳染病之一,也是我國法定的一類傳染病。近些年來,HC的流行發生了較大變化,從頻發的大流行轉變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區散發性流行,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由典型轉為非典型,并出現了亞臨床感染、母豬繁殖障礙和新生仔豬先天性感染等。在加大免疫密度,超量、超前免疫,增加免疫次數的情況下,仍不能有效控制HC的流行,這些現象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及獸醫行政管理、防疫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擬對近些年來豬瘟的流行特點以及研究現狀進行以下闡述。
流行新特點非典型豬瘟:又叫溫和型豬瘟,發病率、病死率比典型豬瘟低,多發生于11周齡以下(特別是2~4周齡發病多,其次是5~11周齡),而且多呈散發或在局部地區的少數養豬場發生,流行速度緩慢。患豬體溫41℃左右,大多數腹下有輕度淤血或四肢下部發紺,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現干耳、干尾現象,甚至耳殼脫落。患豬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數病豬皮膚有出血點,有些有神經癥狀或腹瀉,病程較長。許多病豬抗生素治療無效。大多數病豬病理變化不太明顯,無豬瘟的典型病變。主要變化是:扁桃體充血、出血,化膿潰瘍;膽囊腫大,膽汁濃稠;胃底呈片狀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潰瘍;淋巴結腫大,多數見不到大理石樣的出血性病變;腎臟、膀胱出血不明顯,有的腎臟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點。
繁殖障礙型豬瘟:主要發生于生產母豬,其本身呈隱性感染,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能通過垂直傳播危害下一代,導致胚胎死亡和仔豬的成活率下降。根據感染仔豬日齡的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
帶毒母豬綜合癥:又叫豬瘟胎盤感染,感染隱性豬瘟的帶毒母豬,病毒能通過胎盤屏障傳給不同時期的胚胎,產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豬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顫、間歇性腹瀉;有的發生嘔吐和運動失調,皮膚出現出血斑塊,皮下水腫等癥狀。病仔豬常在2~3天內死亡,致死率很高。一般不發生水平傳播,發病率的高低與帶毒母豬的多寡有關。本病的剖檢病變與典型豬瘟有相似之處,但病變程度較輕。典型病變出現的概率較少,如在咽喉、腎、膀胱粘膜等處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點,淋巴結出血、充血和水腫,胃腸道有出血性炎癥。
晚期侵襲性豬瘟:指感染隱性豬瘟的母豬所產的仔豬。這種仔豬出生后的一段時期內表現健康,在哺乳期內生長良好,一旦斷奶后,仔豬即連續出現病狀。表現為體溫升高到41℃左右,厭食。特征性的癥狀是頑固性腹瀉,糞便由褐色變成黃色。后期由于肛門失禁,糞便沿著后腿淌下,惡臭異常。病豬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膚呈紫紅色淤血。治療無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終。剖檢的主要病變是胃腸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腸段有潰瘍,全身淋巴結水腫、充血和出血,僅有部分病豬的腎、膀胱粘膜出血。
流行原因當前典型豬瘟并不多見,但在一些地區和豬群中卻出現了一種表現形式多樣的非典型豬瘟。其發生原因雖不盡相同,但有關專家學者分析認為,發生這種非典型豬瘟的可能原因為:
疫苗的質量問題豬瘟兔化弱毒(C株)是國際公認的最佳疫苗株,很多歐洲國家采用此苗有效地控制了HC的流行,但我國近年來常有免疫失敗的報道,其原因雖然很多,但疫苗質量有很重要的影響。疫苗免疫效果通常以防止臨床感染為標準。有部分的豬免疫后,抗體水平不能防止亞臨床感染。該種豬如果感染強毒,可引起亞臨床感染,終身帶毒或散毒,為HCV的主要儲存宿主。因此,專家指出,疫苗應以能保護防止亞臨床感染為標準。目前歐洲為消滅HC亞臨床感染,多采用加大免疫劑量的方法。歐洲藥典規定用C株疫苗免疫時,肌肉注射劑量為400RID。我國豬瘟細胞苗出廠時檢驗以5萬倍稀釋能致兔體熱反應為合格,即每ml原液含5萬RID。規定的免疫劑量為150RID,這一劑量遠低于國際標準,不能有效阻止HC亞臨床感染。
HCV毒力的變異目前認為HCV只有1個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強弱之分。有人從慢性豬瘟病例中分離出低毒力的毒株,在將這種毒株連續通過8代易感豬體后,則可使毒力恢復到強毒。這一現象可以說明,豬瘟病毒與只有部分免疫力的豬體相互作用,也不排除豬瘟病毒在免疫壓力下改變其毒力和抗原特性的可能。
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BVDV與HCV具有共同的抗原,豬能自然感染這種病毒。用這種病毒的抗血清與HCV作中和試驗,可將HCV分為B、H兩個群。B群能被牛粘膜病病毒的抗血清中和,為弱毒株,可引起慢性豬瘟。H群為強毒株,不能被中和,用BVDV免疫的豬,能抵抗B群病毒的攻擊,但對H群的攻擊則無保護力。值得重視的是,在我國一些地區的牛群中,查出BVDV抗體的比例較高,可以推測其病原感染豬的可能是存在的。
免疫程序問題免疫程序的關鍵是排除母源抗體干擾,確定合適的首免日齡。豬瘟疫苗的仔豬首免日期最好選定在仔豬持有的母源抗體不會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御病毒感染的期間。據報道,吃到初乳1日齡的仔豬,中和抗體滴度高達1∶512以上,10日齡降至1∶128,15日齡降至1∶64,以上中和抗體滴度對豬可達到100%的保護。20日齡降至1∶32,尚能達到75%的保護率,30日齡降至1∶16以下,即不能保護仔豬。目前國內推薦使用的仔豬免疫程序有3種:第1種是仔豬斷乳后到65日齡一次性免疫2~4頭份;第2種是20日齡首免2頭份,60日齡加強免疫2頭份或4頭份;第3種是超前免疫(亦稱乳前免疫、零時免疫),即仔豬出生后注苗2頭份,注苗2小時后讓其吃初乳。實踐證明,以上3種免疫程序中,在豬瘟流行期間使用前2種不甚可靠,只有超前免疫在豬瘟流行時適用。但也有超前免疫發生免疫失敗的報道,主要原因是多數母豬在夜間分娩,飼養員和管理人員沒有給仔豬注苗,致使部分仔豬已吃過初乳,而又照例進行乳前免疫,往往導致部分仔豬的免疫失敗。尤其是規模化豬場,由于產仔母豬多,施行超前免疫對管理人員和飼養人員來說均難以準確把握。只要于母豬配種前免疫4頭份疫苗,然后在25、40日齡時間隔15天進行兩次基礎免疫,60日齡時加強免疫即可安全保護仔豬出欄。
豬體免疫功能下降一些疾病如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等在豬群中的存在,會使豬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影響HC的免疫保護力。濫用某些藥物,如鏈霉素、氯霉素及磺胺類等藥物,以及長期或大量飼喂霉變飼料,管理不良,環境污染等因素,也都能導致豬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對HC的易感性增加。
針對以上情況,養豬場應該加強豬瘟的免疫監測,隨時掌握豬群的免疫狀態,制定適合于本場的免疫程序,并隨時淘汰免疫耐受豬,保持豬群的整體健康。此外,結合HCV抗原監測,應堅決淘汰隱性感染或潛伏感染的種公豬和母豬,消除引起仔豬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傳染源。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