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通過干濕分離機,烘干的豬糞便經過處理發酵做成有機肥,廢水進入沼氣池生產沼氣,沼氣廢渣制作有機肥,從而實現糞便“零排放”。這是記者日前在平陽縣益祥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看到的一幕。該合作社負責人笑呵呵地告訴記者:“豬糞變廢為寶了,養殖場再也不會臭氣熏天、糞便橫流了。”目前,我縣41個規模養豬場基本實現了糞便“零排放”。
一直以來,養豬場的糞便排放是農村環境整治的瓶頸。近年來,面對生豬養殖發展快,數量大,且排泄物多、污染嚴重等情況,我縣開始探索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從去年8月開始,我縣按照生態規模養殖場建設要求和“一場一策、確保效果”的治理原則,采用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方式,推廣雨水、糞尿、污水“三分離”技術,對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資源化利用。當時,全縣41個規模養豬場列入2008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范圍。在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41個項目于去年底完工,共投入263萬元,建設雨污分離設施管道10000多米,沼氣池5456立方米,沉淀池、氧化塘5畝,堆糞房420平方米,配套農田果園4000多畝、魚塘30畝。目前,41個規模養豬場的糞便、尿液及污水均達到干濕分離,糞便送堆糞場堆放,尿液及污水入沼氣池厭氧發酵。據計算,41個豬場共存欄豬12200頭,平均每天排放糞便約30噸,日產尿液及污水200噸,沼氣池每天可處理550立方米,處理能力高于實際排放量。豬場周邊有4000多畝田地和菜地,沼氣池的沼液經氧化塘發酵后,全部輸往農田澆灌,達到了“零排放”要求。
這種以循環經濟的理念,構建農牧結合的“畜禽―肥料―作物”、“畜禽―沼氣―作物”的生態循環模式,大力推廣“物化+生化”綜合處理,通過生產有機復混肥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的方式,充分利用沼氣和沼液沼渣還田,使畜禽糞便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畜禽養殖治污問題,又能使農作物的產量、質量得到極大提升,有效地實現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推進了我縣養豬場的生態化和標準化。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