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本病是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可呈急性、亞急性、慢性、非典型和隱性過程。
(一)病原豬瘟病毒是黃病毒科、直徑40~50納米和有囊膜的RNA病毒。病毒可在豬腎、脾、睪丸、胎皮、骨髓、淋巴結、白細胞等原代細胞及PK15、ST等傳代細胞中生長,一般不產生細胞病變或細胞病變輕微。
豬瘟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毒株的抗原性變異很大,野毒株的毒力較大差異,而抗原性與毒力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
病毒在腐敗動物尸體中,以骨髓中存活時間最長,可達15天。在豬肉或某些豬肉制品中可存活數月,這在流行病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脂溶劑如乙醚、氯仿等可很快殺滅病毒。作為消毒劑,2%的氫氧化鈉最合適。
(二)流行特點豬是本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也是病毒的主要來源。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易感豬與感染豬的直接接觸。感染豬在發病前和發病過程中,可通過口鼻和眼分泌物、尿和糞等排毒。康復豬在產生特異性抗體之前仍可排毒。強毒感染排毒時間長,排毒量大,散毒快,可引發豬群的高發病率。慢性感染則持續或間歇性排毒。妊娠母豬感染低毒力毒株后癥狀不易察覺,但病毒可感染子宮內胎兒,引起死胎和弱胎。由于胎兒的持續感染可造成分娩時大量散毒。部分感染胎兒外表健康,不易察覺,但極易造成散毒。這類先天性感染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尤其是在毒力較弱病毒株流行地區。
豬場暴發豬瘟的污染源最常見的是購進外表健康的感染豬、運輸過程中接觸病毒污染物、或運輸工具被污染,另一個重要途徑是含病毒的下腳料消毒不嚴。
(三)臨床癥狀豬群中出現強毒感染時,部分豬表現精神沉郁、不愿活動。強迫站立時表現弓腰或畏寒姿勢,食欲下降或厭食。感染后6天內體溫可高達41~42℃甚至更高,同時出現白細胞數下降。開始發熱時常出現便秘,隨后出現嚴重的灰黃色水樣腹瀉。早期可能出現眼結膜炎、分泌物增加并可能出現眼瞼粘連。病豬畏寒,出現扎堆。少數豬可能出現抽搐。
隨著病程的發展,豬群中發病數量增加。后期在豬的腹部、鼻唇部、四肢內側及身體的末梢部位出現紫紅色斑塊,指壓不褪色。
急性感染豬大部分在感染后10~20天死亡。亞急性感染豬癥狀稍輕,一般在30天內死亡。
慢性感染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表現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及白細胞減少;幾周后食欲和外表出現明顯的敗改觀,體溫降至正常或稍高;第三階段表現精神沉郁和厭食,直腸溫升高,直至臨死前下降。慢性感染豬發育嚴重遲滯,有皮膚病變,站立時常見弓腰。這類豬可能存活100天以上。
另一種類型為“后發病”型豬瘟。先天性感染的豬可能在開始的較長時間并不發病,而在幾個月之后出現輕度的厭食、精神沉郁、結膜炎、皮炎、腹瀉和運動障礙,體溫正常。這種豬可能存活6個月以上,但最終死亡。
先天性感染可引起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及弱胎,而且弱胎可能表現震顫。子宮內感染的仔豬常有皮膚出血。新生仔豬死亡率高,但也有部分宮內感染豬能夠康復。
(四)病理變化超急性型豬瘟一般沒有明顯的病變。急性病例淋巴結和腎臟的病變最常見,淋巴結腫大,呈周邊性或彌散性出血,外觀大理石樣或暗紅黑色。腎臟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膀胱、喉、會厭、心臟、小腸黏膜、漿膜和皮膚也可見出血點和出血斑。有時可見皮膚發紺。
脾臟梗死是豬瘟的特證性病變。梗死灶在脾臟的邊緣呈黑色泡狀,略突出脾表面,大小不一,呈單個或融合形成一梗死帶。膽囊和甲狀腺也可出現梗死,后者可導致壞死,繼發細菌侵入后引起化膿性甲狀腺炎。
盲腸、結腸及回盲口黏膜上出現輪狀纖維壞死,突出于腸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紐扣狀潰瘍。
先天性感染引起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死胎全身皮下水腫,腹腔和胸腔積水。畸形胎主要出現頭和四肢畸形,腦、肺發育不全等。
大部分病例有腦炎變化,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小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血管袖套現象。持續性感染最明顯的病變是胸腺萎縮,淋巴細胞嚴重缺失,外周淋巴器官生發中心消失。
(五)診斷暴發典型豬瘟時,可根據病史、流行病學和病理變化何等出初步診斷。
流行病學調查包括免疫預防情況,近期豬只引進情況,鄰近農場發病情況,人員采訪及是否飼喂過下腳料等。急性豬瘟在不同年齡豬中可迅速傳播,出現癥狀后1~2周發病率高。白細胞減少是豬瘟的一個較一致的癥狀。剖檢時具有診斷意義的病變是淋巴結、腎臟和其他器官出血及脾梗死。
在臨床診斷中應與敗血性沙門氏菌病、巴氏桿菌病、鏈球菌病、豬丹毒及豬嗜血桿菌感染相區別,必要時應進行實驗室檢查。
亞急性、慢性及“后發病”型豬瘟,臨床上較復雜。癥狀較輕,并可能為間歇性發病,可能很長時間不易察覺,而且豬群中可能只有少數豬發病,臨床上診斷比較困難。因此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懷疑為豬瘟時應采樣送至有關的實驗室進行檢查。
對某些組織的冰凍切片采用熒光抗體檢查組織中的豬瘟病毒,尤其是扁桃體組織切片在診斷中更有意義。另外已建立了特異性的ELISA用于豬瘟的診斷。以上兩種方法均可以將強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區分開,而且診斷快速。
(六)防制由于發生本病后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因此必須采取良好的預防措施。首先,對于必須引進豬只的農場或地區,應對豬的來源及健康情況進行充分了解,避免引入該病。另外應做好人員及車輛的消毒工作,防止該病的機械性傳入。第二,必須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制定嚴格的免疫計劃,保證接種密度和定期免疫。在疫苗的運送、保存和使用過程中應嚴格遵照有關說明,防止疫苗效價下降或失效。第三,認真做好獸醫衛生工作,加強飼養管理。
懷疑發生豬瘟時應及早進行診斷,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和消滅豬瘟以減少損失。
確診為豬瘟后,首先應對豬群進行檢查,病豬應立即清除、捕殺并進行焚燒或深埋處理。以發病豬舍進行隔離和消毒。第二,對尚未發病或受威脅地區的豬進行豬瘟疫苗的緊急接種。應注意,已處于感染潛伏期的豬注苗后可能加速其發病和死亡,便從生產實踐看來,緊急接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止豬瘟的發展,縮短流行過程,減少經濟損失。第三,對豬場和飼養管理用具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2%的氫氧化鈉消毒效果較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