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豬痢疾又常被稱為血痢、黑痢、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或弧菌性痢疾。其特征為大腸黏膜發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癥,有的發展成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
(一)病原病原體主要為豬痢疾密螺旋體,它是革蘭氏陰性、苯胺染料著色良好的螺旋體,長6~8.5微米,寬0.32~0.38微米,多為4~6個疏螺彎曲,兩端尖銳,形如雙雁翼狀,能自由運動。豬痢疾密螺旋體需要在一些其他微生物(如寄生于結腸或盲腸中的厭氧菌)參與下才能寄生于腸道并引起病變。
(二)流行特點在自然流行中,本病只發生于豬。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7~12周齡的豬較多發生。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健康豬吃下污染飼料、飲水而受感染。
病原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雖然不強,但由于經常不斷地由帶菌豬的糞便排出,因此,疾病流行雖然比較緩慢但持續時間比較長,例如:有的育肥豬群,豬只入欄時發現此病,直至出售時仍有豬只發病。
本病的潛伏期不同,據報道,它的范圍為2天到3個月,但自然感染豬通常在10~14天。
(三)臨床癥狀腹瀉是豬痢疾最常見癥狀,但嚴重程度不同。該病常常逐漸傳播到整群,每天都有新感染的豬出現。群內各個豬之間以及群間病程都不相同,由一兩天到三四周不等,慢者更長。
病初一兩周內多為最急性和急性,隨后轉為亞急性和慢性。最急性病例往往突然死亡,幾乎不見腹瀉的表現,這種病例不常見。多數病例病初精神稍差,食欲減少,糞便變硬,表面附有各種條狀黏液,以后迅速下痢,糞便黃到灰色柔軟或水樣,重病在1~2日間糞便充滿血液和黏液,在出現下痢的同時,體溫稍高(約40.5℃),維持數天,以后下降至常溫,隨著腹瀉進一步發展,病豬排出惡臭、血液、黏液和壞死上皮組織碎片增加的稀糞,長期腹瀉導致脫水,伴隨渴欲增加,病豬消瘦、虛弱、運動失調和衰竭。
亞急性和慢性病例病情較輕,下痢、黏液及壞死組織碎片較多,血液較少,病期較長,進行性消瘦,生長停滯。不少病例能自然康復,但在一定間隔時間內,部分病例可能復發甚至死亡。
(四)病理變化大腸有病變而小腸沒有是典型的特征,常在回盲結合處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大腸和腸系膜充血和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大腸黏膜腫脹,并覆蓋著黏液和帶血塊的纖維素,大腸內容物軟至稀薄,并混有黏液、血液和組織碎片,病情進一步發展,腸壁水腫減輕,但腸黏膜病變加重,黏膜表層壞死,形成假膜,呈麩皮或豆腐渣樣外觀,有時,黏膜上只有散在成片的薄而密集的纖維素,剝去假膜露出淺表糜爛面。大腸病變可能出現在某一腸段,也可能分布于整個大腸。其他臟器無明顯病變。
(五)診斷根據特征的流行規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對本病做初步診斷。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用大腸黏膜或新鮮糞便抹片,暗視野直接鏡檢或染色后鏡檢,每個視野中見有豬痢疾密螺旋體樣微生物達3~5條,即可做出確診。
(六)鑒別診斷沙門氏菌病為敗血癥變化,實質器官和淋巴結有出血或壞死,小腸黏膜可能出現病變,可從實質器官中分離出沙門氏菌。
豬腸腺瘤(增生性腸炎),病變主要見于小腸。
此外,還應注意與豬瘟、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鞭蟲、胃潰瘍等鑒別。
(七)預防應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本病傳入健康豬群;引進種豬,實行隔離檢疫;不要到集散市場購買豬苗;平時加強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發現本病時,可根據情況進行隔離消毒;對發病豬群實行全群投藥,對無病豬群要進行預防給藥,并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
(八)治療許多藥物對治療豬痢疾都有一定效果。對于發病豬場,所有年齡的豬投喂藥物,徹底清掃和消毒圈舍等措施有助于根除本病。常用的藥物有:痢菌凈按0.5%水溶液每千克體重0.5ml肌肉注射或每千克體重2.5~5.0毫升內服,每日2次,連用3日。四環素族抗生素每噸飼料100~200克連喂3~5日。呋喃唑酮每噸飼料300克連喂14天。硫酸新霉素每噸飼料300克連喂14天。硫酸新霉素每噸飼料300克連喂3~5天,氯霉素每千克體重50毫克(最大劑量不超過5克),連服3~5日。此外,桿菌肽鋅、林肯霉素、壯觀霉素等都可用于預防和治療本病。對劇烈下痢者還應采用補液、強心等對癥治療措施。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