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6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凈鄉風 留鄉愁 聚鄉情——江西萍鄉鄉村振興重“走心”
新華社 記者賴星
清明時節,漫步在鄉村小道上,感受文明新風拂面;流連于民俗館,觸摸鄉村歷史文脈;在屋場貼心會上,求索鄉村善治之路……在江西省萍鄉市,當地正以更加“走心”的方式助力鄉村振興。
移風易俗凈化民風
清明微風洗碑塵,文明祭掃憶祖先。在萍鄉市湘東區麻山鎮幸福村的集中祭祀點,“百善孝為先”的字樣映入眼簾,村民手持鮮花,依次鞠躬,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悼念。
“祭祀是一種對逝者的懷念與敬重,清明懷故,倡導文明祭祀,從我做起……”村民劉守田以話家風的形式為眾人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移風易俗課,他帶領村民重溫劉氏家訓,分享文明祭祀的理念。
不放鞭炮、不燒紙錢,別樣清明一樣情。“我們只是換了一種更文明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前來祭祀的村民劉啟蘭對于以鮮花代替香火蠟燭的做法很是贊同。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萍鄉市委宣傳部部長聶曉葵介紹,萍鄉通過加強對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嫁娶活動的紀律約束,抓黨風帶政風促民風等一系列舉措,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薄養厚葬、沉迷賭博等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
民俗文化館守護鄉愁
“上栗的歷史和爆竹的歷史交融在一起,上栗的文化也脫離不了花炮的文化……而南北街的歷史,成了上栗人記憶的底色,南北街成了上栗人美麗鄉愁的地標。”跟隨上栗縣上栗鎮民俗文化館講解員劉金香的腳步,一幅記錄著當地風俗、手藝、飲食文化的民俗長卷徐徐展現。
清明節前夕,為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上栗縣栗江小學組織六年級400余名學生參觀上栗鎮民俗文化館,他們對館內展出的不同時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興趣濃厚。
“雖然許多東西已經不再使用,但民俗文化館卻可以讓我們了解它們,原來家鄉有那么多值得我自豪的東西。”栗江小學六年級學生李雨馨說。
在萍鄉,有的村民還自發將老祠堂改建成民俗館,收集農業耕作生產農具和反映地方特色的民間手工業品。這些民俗館,不僅能讓人們重溫悠遠民俗文化的魅力,還激發了當地民眾振興鄉村的熱情。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栗江小學教師李忠林認為,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城鎮化進程怎樣推進,鄉村文化永遠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屋場貼心會聚攏鄉情
“貼心人,貼心做,村里來了好干部;貼心人,貼心話,干部架子放得下;貼心事,貼心講,政策宣講嗓門響;貼心事,貼心抓,上栗的干部人人夸。”這是上栗縣福田鎮明山村84歲老黨員許名魁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順口溜。
民主法治是鄉村善治的核心內涵,上栗縣以“黨員屋場貼心會”為平臺,依托黨小組和自然村組屋場為陣地,把“三會一課”與民主治理、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等主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定期地把會議開到村民家中、田間地頭。
據統計,一年多來,全縣163個村(社區)確定議題近300個,召開“屋場貼心會”1200多場次,收集各類意見建議3600多條,辦理辦結2600多條,化解矛盾糾紛150余起。
萍鄉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林祖華認為,只有黨員干部在群眾心里有“存在感”,才能換來群眾幸福生活的“獲得感”。機關干部與黨員群眾同照一盞燈、同坐一條凳、同圍一張桌、同談一席話,起到了聚攏鄉情民心,為鄉村振興助力的良好效果。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