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08 作者:佚名 來源:東方網
近日從崇明區農委了解到,根據《上海市崇明區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崇明將通過3年努力,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產、產業、經營、科創、政策體系,形成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相匹配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格局。
以品質促品牌建設
“崇明農業要殺出一條血路、闖出一條新路。”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這3年中,崇明將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動力,以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線,實現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三高”目標。到2020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的農田面積比重達到90%以上;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90%,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比重達到85%;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達到75%;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主要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95%;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95%;畝均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降低到16.7公斤和0.4公斤。
此外,崇明還將打造3個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并立足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加強品牌建設力度,以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為基礎,以品質促進品牌建設,以品牌帶動產業升級,實現農產品高附加值。
花卉苗木產業更優質
綠色是生態崇明的底色,在全區森林覆蓋率已超過25%、向30%目標奮進的基礎上,崇明還將為綠色本底增添色彩。《計劃》中提到,3年里,崇明將以西紅花、紅掌鮮切花、水仙花、黃楊等現有花卉苗木產業為基礎,編制花卉苗木產業發展規劃,引進國內外知名花卉生產企業。
至2020年,花卉苗木產業形成東、中、西3個產業發展組團:崇東片區,以港沿國家設施工程中心為核心形成科研、種源花卉及園藝花卉區;崇中片區,以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為核心,結合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擴園、崇明薰衣草主題公園、光明田緣建設,打造集花田花海、旅游觀光、生態體驗于一體的花卉田園綜合體;崇西片區,以廟鎮為核心,形成鮮切花、小型綠植產業化基地。屆時,“海上花島”將揭開神秘面紗。
提升綠色食品口碑
崇明優質農產品在上海市民中頗有口碑。按照《計劃》,崇明將建設成為上海最大的優質農產品供給基地,其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到2020年,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90%。“在這過程中,我們會鼓勵開展單個農產品或基地的綠色認證。”區農委有關負責人說,崇明還將加快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系統建設,推廣農產品條形碼制度,實現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強化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市民對崇明綠色食品的認知度和認可度。
為打造更多優質農產品,崇明還將篩選出適合在崇明生長、附加值高、市場認可度高的水產、蔬果、樹種、水稻等品種,為崇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規模化、產業化和品牌化發展提供支撐。不僅如此,崇明還會對一些深受上海市民喜愛的崇明特產采取保種及繁育等措施。如提升芋艿、白扁豆、金瓜等特色農產品保種選種,防止物種退化。如建設具有國際一流生產環境的種源繁育基地,加強崇明白山羊及沙烏頭豬種源繁育和市場推廣,并搭建市場推廣平臺,帶動周邊農民致富。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崇明要打造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高地,就需要具有較強綠色農業建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根據《計劃》,一方面,崇明將加強政策扶持,統籌財政、土地等政策,以產業化思路開展農業招商,加快引進符合崇明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方向的優質項目和有資本、懂技術、會經營的優質經營主體。另一方面,全力扶持壯大以農業龍頭企業、博士農場、開心農場為重點的新型經營主體,并發揮其在組織化、市場化、產業化方面的作用,體現優質優價,延長產業鏈條,引領都市農業發展。
與此同時,崇明還將培育拓展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服務功能,從單純服務農業生產轉變為服務于農業全產業鏈與價值鏈,包括農機服務、植保服務、農資配送、農業金融保險、農業科技服務、農業供應鏈管理服務、食品安全服務等新型農業服務,先期試點糧食供種市場化服務,組建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開展標準化農機服務。
多措并舉減少面源污染
所謂綠色農業,不僅產品是生態的、綠色的,其生產過程也應是“綠色”的。以秸稈綜合利用為例,崇明將以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采取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方式,構建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體系。比如,結合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鼓勵鄉鎮試點整區域建立農作物秸稈網格化收集模式;推進秸稈飼料化、畜禽養殖場“全糞+秸稈”制作有機肥等試點,變廢為寶,打通種植業、養殖業生態循環鏈。各鄉鎮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農作物秸稈進行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的多途徑利用。
3年里,崇明還將試點示范池塘循環水養殖、工廠化養殖,發展集約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推廣養殖水內循環處理技術等新技術,減少并逐步禁止直排,防止面源污染,同時開展養殖池塘底泥成分監測,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等創新手段開展池塘底泥生態修復,保障養殖環境持續生態健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