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0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上海銀龍農發公司擁有自主出口經營權,全面實施國際標準化管理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圖為公司工廠化蔬菜育苗基地。
上海水產集團大型金槍魚圍網船捕獲金槍魚后,正在進行起網撈魚。
編者按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屆時,包括食品農產品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國最富特色的優質產品將在這一國際舞臺上展示。近年來,上海主動對標國際、先行先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以企業為主體,持續開展境外農業投資,取得了“流量與存量雙第一”的優異成績。本期,我們走近上海。
平均海拔4米的沖積平原上,摩天大廈不斷創下新高度,構筑起壯觀的天際線。穿城而過的黃浦江,一頭連著長江,深入祖國腹地;一頭伸向海洋,通往豐富而廣闊的世界。
這里是上海。2016年,上海對外農業投資流量為7.26億美元,歷年累計對外農業投資存量為26.65億美元,流量與存量均為全國第一。
大城市小農村、大市場小農業、大流通小體量的特點,決定了上海農業必須堅持開放思維,創新政策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升級和農業走出去,統籌謀劃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那么,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流動中,上海如何完成科技創新的轉化升級?農企走出去是如何進行全產業鏈布局的?走出去的背后,又有哪些頂層設計和創新機制的支撐?
科技創新:搭建上海農業走出去的智慧骨架
科技創新是推動上海都市農業發展的引擎和動力,也是上海農業不斷擴大對外合作的底氣和支撐。以國際尖端科技為參照,上海不斷深化農業科研交流合作,增強技術吸收轉化能力,堅持自主研發創新,推動實現農業科技、裝備走出去。
深度交流合作提升整體科研水平。“對標國際,開放交流非常重要。我們舉辦國際論壇、成立國際合作中心,與多家國際知名農業學術機構簽署合作協議;送農業博士去國外訪問學習、聘外國專家來上海聯合攻關,有效提高人才培養效率,推動了我院乃至全市農業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辦公室主任施標告訴記者。
作為全國首個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自1994年成立以來,就定位為“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接軌、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轉變”的橋梁。“我們的目標是國內領先,世界一流。”上海浦東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鵬秋介紹,“特別是涉及國家戰略儲備的種質安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據了解,孫橋聯手上海澤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了中國首個高通量植物基因型—表型育種服務平臺。其開展的黃瓜、番茄、玉米等育種材料分子標記、表型篩選等育種服務,改變了約70%-80%的設施蔬菜種子市場被美國孟山都、荷蘭瑞克斯旺等公司長期占領的局面,推動了上海育種產業發展。
技術引進帶動高新技術轉型升級。在巴西的圣保羅市,有一片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溫室玫瑰園。每一個溫室上的“中國制造”標簽,是中國設施農業溫室技術引進消化再輸出的最好證明。
“上海的自控溫室技術最初引進于荷蘭。學習借鑒的同時,不斷融會升級,現在我們做出的溫室產品既符合本土實際,又降低了設施成本。”施標介紹,這些在巴西落地的智能化溫室來自上海農業科學院下屬企業——上海都市綠色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對標世界設施農業強國——荷蘭,與瓦赫寧根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共同研發、人才引進等方式,增強自身創新創造能力,構建起上海設施農業技術的創新平臺。近年來,都市綠色公司在自控溫室建造、設施農業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生產出來的塑料薄膜溫室、聯棟PC板溫室等產品和技術行銷全國,并遠銷海外。
“嫁接”國外先進農業科技的同時,上海農業裝備的自主創新也為“一帶一路”沿線農業大國帶來福利。2017年7月,上海華維節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憑借成套高品質的產品體系和優秀的系統性服務能力,成功中標埃及現代設施農業項目中的智慧灌溉設備供應,合同總金額1.38億人民幣,涉及數萬畝溫室內的全套智慧灌溉系統。
“一直以來,華維就致力于打造‘中國的智慧灌溉世界級品牌’,我們的夢想就是好產品中國造,中國創新引領中國制造。”華維董事長呂名禮給記者講了個故事:以色列灌溉在非洲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長期處于壟斷地位。2006年,荷蘭人蓋特剛剛接手坦桑尼亞的玫瑰園,苦于以色列設備定價昂貴而全球尋找灌溉服務商。他從廣交會上了解到華維之后,專程飛到上海洽談合作,最終選用了華維的全套灌溉設備,取代了前農場主使用的以色列產品。
“這個項目的要求非常嚴格,每一株玫瑰的水肥施用量要基本一致,不僅要求設備精密,還要有優秀的水肥回收利用技術。”呂名禮說,“這是華維與灌溉強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華維憑借技術優勢,贏得了項目,也增強了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信心。”
全產業鏈布局:實現上海農業走出去的價值共贏
坐擁區位、資本和市場等優勢,上海農企走出去的條件得天獨厚。布局海外,上海農企不只是實施并購戰術,而是瞄準全產業鏈,形成從田間地頭到生產加工再到進出口貿易的整個鏈條,打造“海外+國內”的產業平臺,探索新的商業模式,致力于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歐洲,西班牙。上海水產集團遠洋漁船靠港后,捕撈的黃鰭金槍魚等源源不斷地運至全資收購的海外公司——有著150年歷史,在西班牙市場占有率位居前三名的阿爾博食品公司(ALBO)進行深加工,百余款產品不僅從西班牙銷往歐洲、美洲,同時回供中國市場。
據介紹,作為國內水產行業“走出去”的排頭兵,水產集團發展遠洋漁業跨國經營已有30多年,現擁有各類專業遠洋漁船80余艘,年平均產量15萬噸左右,在大洋洲、南美洲、歐洲等1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遠洋漁業基地,建獨資或合資公司20多家,完成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延伸。
海外獲取的漁業資源,如何滿足國內日益強勁的消費需求?帶著對這個問題的思索,水產集團提出了“產業外擴、產品回國”的戰略發展方向。“以前我們是兩頭在外,資源在外,產品銷售在外。”水產集團董事長濮韶華說,“現在,除了善用全球資源,加快拓展海外市場外,我們深耕國內市場,著重考慮產品與國內市場的結合度,增加與國內市場相關度高的項目,引導優質產品回國。”
大洋洲,新西蘭。PM2.5近乎于零的空氣、和煦的陽光、茂盛且優質的黑麥草和苜蓿草,大康農業紐仕蘭牧場里的奶牛擁有全球最宜居的生活環境。“大康農業在新西蘭擁有29個自有牧場,自然放牧約3萬頭純種奶牛,年產原奶12萬噸。”大康國際農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馮廷昭說,“國際化不是中國化,一定是當地化、本土化。我們在新西蘭的牧場,以及當地美可奶制品加工廠(Miraka)的鮮奶滅菌生產線,都由當地人經營,解決當地人就業,產出的優質奶產品對接中國市場,滿足國內市場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大康農業的海外版圖不僅包括乳制品。多年來,大康農業積極響應并踐行“一帶一路”走出去,采用“產業+金融、投資+并購、海外資源對接國內市場”發展模式,在巴西、新西蘭、緬甸等國家和地區挖掘了一批豐富高質的農業資源,布局整合糧食貿易、肉牛、乳業等產業,力爭打造“國際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非洲,坦桑尼亞。“這里將打造4萬畝的高產水稻田、20萬羽蛋雞規模的養殖場,還將建成2萬平方米農產品交易市場和2萬平方米農資農機具交易租賃市場……”上海金豐裕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兵向記者詳細描述了坦國在建的上海農業示范園區未來的發展規劃。
據介紹,“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上海鼓勵民營企業到非洲各國考察投資,金豐裕與坦國的農業、科技等部門深入溝通交流后,成功收購了坦桑尼亞神農農業公司,正式進駐坦國。“走出去不難,走得穩和走得好才是關鍵。”吳兵說,“我們不僅在坦國收購土地發展種養殖,而且建設農業加工基地,發展面粉加工、屠宰加工等,同時還做物流和營銷,以全產業鏈的商業經營模式帶動當地人就業致富,幫助坦國實現農業復興。”
頂層設計:構筑上海農業開放合作的國際化舞臺
在農業走出去取得“流量與存量雙第一”的背后,是上海瞄準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不斷創新政策機制,為參與全球競爭的涉農企業構建起廣闊的世界舞臺。
“對標國際,一直以來就是上海農業的戰略發展思路。”上海市農委經濟商務處(外事處)處長王德弟說,“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對外合作,不斷優化頂層設計,自上而下推動了機制建設和體制創新,為上海農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他介紹,由農委牽頭,上海建立起農業對外合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各職能部門聯手“組合拳”,建立健全農業對外合作系統橫向聯動機制和縱向協作機制,共同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調度并持續推進上海農業“走出去”重點項目;優化農業走出去服務環境和保障支持,特別在創新對外合作方式、加大財政支持、強化金融扶持、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對外交流合作、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交流培養等方面,開展精細化引導服務,為上海農業對外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這一藍圖的提出,再次表明了崇明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進長江生態大保護的決心和信心。“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崇明生態島國際評估報告》,認為崇明生態型現代化發展的理念和經驗值得全世界分享,并將崇明生態島建設作為典型案例,編入其綠色經濟教材。”崇明區農委主任宋學梅說,“我們打造世界級生態島,首先就要與國際組織合作,建立起國際化標準體系。目前,我們正爭取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力爭為崇明乃至上海農業走出去進一步拓展國際空間。”
在浦東,自貿區積極推動農產品進出口便利化,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建起進出口農產品在線檢測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具有國際互認CNAS檢測資質,可檢測參數1200余項,提供檢測服務3000次/年,有效縮短了進出口農產品的貨架期,確保了產品質量安全。
在金山,由上海市農委牽線,金山區與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簽訂《關于共同推進金山農業對外開放合作的框架協議》,為金山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搭建優質高端平臺。“走出去是出去學技術、開眼界,我們定期組織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職業農民去國外參訪考察;引進來是邀請世界級的專家、教授來金山授課。”金山農委主任張亞軍介紹,協議簽訂后,金山將成為上海農業對外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一系列國際論壇、國際研討會等將在金山舉行,“既能提高金山都市農業影響力,又可以對照國際找差距、找方向,為金山未來發展做好定位。”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屆時,世界也將見證上海推動改革開放的新作為、新突破、新氣象,感受上海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氣勢和雄心。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