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一砍一種為哪般?
——從浙江衢州、象山兩地柑橘產業發展看供改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蔣文龍 朱海洋
老漢楊耀土急得上了火!看著家里那堆積如山的三萬多斤椪柑,他滿臉愁容,如果再不賣出去,真要開始爛了。情急之下,楊耀土只能讓城里女兒在朋友圈叫賣。清明前后本是橘農最開心的時候,但在浙江衢州南郊的塘湖村,幾乎家家都是愁云密布。隨著一則“衢州柑橘滯銷”的新聞在微信瘋轉,社會關注點再一次聚焦衢州。
衢州柑橘在浙江名聲很響,但這幾年,低價、賣難幾乎如影隨形,甚至成為了一種標簽。由于效益不斷走低,橘農心灰意冷,面積自然不斷萎縮:從2008年的最高峰近66萬畝,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51萬畝,第二年伊始的一場極寒,更是讓七成橘園受到嚴重凍害。盡管產量銳減,可衢州柑橘并未柳暗花明,銷售依然舉步維艱。
然而,同樣作為“柑橘之鄉”的寧波市象山縣,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最近五年,因主推以“紅美人”為代表的精品柑橘,市場上紅得發紫,價格高出同類產品幾倍不說,還供不應求,發展面積成倍增長。在全國柑橘產業持續走低的大背景下,象山柑橘“風景這邊獨好”,橘農們個個樂得合不攏嘴。
幾家歡樂幾家愁。衢州和象山地處浙江一西一東,都是遠近聞名的“柑橘之鄉”,為何兩地柑橘產業的發展判若云泥?一俏一滯,一砍一種的背后,又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哪些教訓和思考?帶著這些問題,最近,記者深入兩地調查。
衢州:亦步亦趨被動應戰
椪柑是衢州原生的柑橘品種,栽培歷史有著上千年。在物質短缺的80年代,衢州椪柑供不應求,每斤一兩塊的價格,讓橘農賺得盆滿缽滿。
“金貴”到啥程度?柯城區華墅鄉園林村的村支書秦宇發記憶猶新:那時,家里來客人,寧可上盤雞蛋,也不肯拿出幾只椪柑招待。
秦宇發12歲就開始種椪柑,照他的話講,老婆、房子、車子全都是種出來的。這種例子在附近幾個村莊,俯拾皆是。“收成好時,過年,村村鞭炮比雷響,柑橘成了那個時代最美好的記憶。”
因為效益好,衢州柑橘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房前屋后、荒山廢坡,承包田、自留地,漫山遍野都種椪柑。最輝煌時,衢州柑橘面積多達66萬畝,像面積最大的柯城區,柑橘占了當地農民收入的七成多。
衢州市柑橘產業協會會長葉先明,是衢州最早的一批柑橘販銷戶,一路見證柑橘從平凡到輝煌,再到落寞。最初時,他用擔挑、用車推;到后來,一輛敞篷貨車,拉到杭州賣;再之后,直接用上火車皮。他回憶說:“生意好到啥程度?一到收橘季,村口車隊排起幾公里。”
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危機不期而至。當年,全國柑橘大豐收,衢州的產量亦達到頂峰,再加上四川橘子鬧蟲害,春節后,收購價一路跳水,從最初的3毛一斤,最終跌停在5分,許多橘農含淚把大量爛掉的橘子倒進溝里。
“那一年,村莊口、水溝旁、山腳邊,全都是爛橘子。實在舍不得,有些村民自發組團租車,拉著椪柑往外賣,最后也都是血本無歸。”陪同記者采訪的柯城區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說。
為了緩解滯銷,衢州四套班子領導緊急分赴北京、杭州等地叫賣。盡管許多部門和單位紛紛認購“愛心橘”,但杯水車薪,當年,衢州總共爛掉了十多萬噸椪柑。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柑橘行情就此一蹶不振,低迷竟持續達十年之久。
十年來,柑橘的低價或者滯銷,幾乎成為常態,人們對此司空見慣:行情好時,一塊錢一斤;行情差時,橘農寧可將橘子爛在枝頭,因為售價還抵不過采摘的人工費。從“搖錢樹”到“傷心樹”,不少農戶放棄了橘園管理,任其自生自滅。
衢州柑橘怎么了?
“一方面,長期以來形成的以貯藏用果為目標的生產體系,導致整個衢州柑橘品質下降;而另一方面,整個水果產業規模日趨擴大,可供人們挑選的品種日益豐富。”柯城區農業局副局長方培林告訴記者。這位從柑橘專業學校畢業后,30多年從沒離開過柑橘產業的專家,從深層次分析了衢州柑橘的變化。
方培林認為,導致衢州柑橘口感差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個“導向性錯誤”。為了長期儲存,衢州橘農往往提早采收,從前是“小雪”后,如今到“立冬”前,有的甚至10月底就動手搶采,結果品質大打折扣。
“橘農的目標不是為了好吃、好看,而是便于存儲。本身積溫就不夠,再加上早收,柑橘品質自然越變越差。”方培林說,這幾年,隨著四川、重慶等優質晚熟品種的大量投產,衢州柑橘與其正面撞車后,原來依靠存儲模式帶來的優勢,更是消失殆盡,“品質不好,縱使包裝、營銷再厲害,也是無濟于事。”
為了挽回頹勢,衢州也動過不少腦筋,比如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就推行“三疏一改”,以期從根本上解決品質問題,但結果收效甚微。為何如此?葉先明分析認為,一是“小農困境”:戶均面積不足5畝,而且高度碎片化,加上比較效益低下,讓柑橘從主業變成了副業,棄之可惜,食之無味,自然經營粗放;二是“生產者——販銷戶——水果批發市場——批發部——小販”的營銷模式,導致整個鏈條的追求目標是好儲放和耐運輸,結果忽略了鮮果市場“以口味論英雄”的根本導向。
方培林認為,衢州柑橘之所以轉型難,最主要的癥結還在于“人”、“地”,這種落后的生產觀念和組織模式,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與市場的脫節。他說:“在如此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的大背景下,新品種、新技術、品牌化如何落地,這本身就是對巨大矛盾。”
因此,衢州柑橘似乎進入了“惡性循環”:效益越是走低,市場越是低迷,主體和資本自然越沒積極性。不過,也有人尖銳地指出:主體也好,規模也罷,歸根到底還在于市場效益,只要有錢賺,農民自會主動更新品種、引進技術、擴大規模。
屋漏偏逢夜雨。2016年初,一場“霸王級”寒潮襲來,終于將整個衢州柑橘推向全軍覆滅的境地,全域70%的橘園嚴重受損。原來,在柑橘產業優勢區域布局中,因為緯度較高,衢州只能屬于次適宜生長區域。遭受凍害的侵襲,自然在所難免。
“往年清明上墳,都是靠認橘子樹,來確定方位。現在,不是凍死,就是砍光,今年連祖墳都找不見了。”鄭憲宏看似在說笑,實則痛心不已。現任浙江省工商聯副主席的他,早年就是靠家里種橘,供其上學,從此改變命運。因此,眼見衢州柑橘的節節敗退,這些年,鄭憲宏總是想盡辦法,利用全國浙商網絡,幫助做營銷、做呼吁,但由于積重難返,最終也無可奈何。
鄭憲宏認為,由于樹齡老化、品種退化、偏施化肥等,衢州柑橘的品質確實明顯下降,但歸根到底,還在于橘農用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的“老套路”,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以及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的滯后且低效,往往要等到問題出來后,被動地應付,而不是設身處地地為農民謀劃、進行超前引導。
衢州人痛定思痛,決心借此機會“咸魚翻身”。
2016年4月,衢州重磅推出“柑橘產業轉型發展計劃”,柯城首當其沖,提出連續5年,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橘園規模流轉、設施栽培、新品種引進、金融扶持等,論力度和全面性,均前所未有。為了培育經營主體和推動橘園流轉,衢江區還專門設立了5000萬元規模的財政資金。
“我們打出了引進新品種、建設精品園、培育大品牌的一套組合拳,為橘農轉型提供公共服務和科技支撐。”柯城區委書記徐利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區里已引進了像龍潭柑橘大世界、中澳柑橘風情園、農法自然柑橘生態園等主體,投資額均過億元,涌現出30多個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開始有了一些新景象和新氣象。
像秦宇發在村里率先帶頭,流轉130多畝土地,蓋了16棟標準化柑橘大棚,種的還是傳統椪柑,但經過精細化管理后,精品橘也能賣到10元一斤。同樣,葉先明承包了200多畝土地,不過他選的是“春香”、“葡萄柚”、“愛媛”等新品種。他說,之所以轉型開始自己種橘,純粹就是為了樹立示范,重振橘農信心。
因此,這兩年,在衢州內部,也出現了冰火兩重天,已轉型的主體初嘗甜頭,可余下的眾多散戶,則依然苦苦掙扎。可預見的是,衢州柑橘的這場“鳳凰涅槃”,注定異常艱辛,若走過黑暗便是黎明。
象山:未雨綢繆先人一步
相比于衢州柑橘的一路滑坡,象山縣的柑橘面積卻穩中有升,一片紅火。特別是近五年,當地淘汰落后橘園、改造衰老橘園近2萬畝。取而代之的是,“紅美人”、“春香”這兩大精品柑橘的快速崛起。
胡耀之是名年輕企業家,2015年,不顧親友反對,毅然從年產值超億元的汽車零配件行業,一腳跨入農業,流轉500多畝土地、投入1500萬元,開始種植“紅美人”。據了解,在象山,像胡耀之這樣,由工商資本投入種植柑橘,面積在100畝以上的,至少還有20多家。
農業雖好,進入須謹慎。那么,象山的工商資本何以如此青睞柑橘產業?
胡耀之在電話里告訴記者,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種植柑橘新品種效益好。在象山種植大棚“紅美人”,盛產園畝效益至少在10萬以上,部分甚至可超過25萬元,資金回報率遠超傳統工業企業。
浙江是柑橘大省,大名鼎鼎的柑橘不在少數,如黃巖蜜桔、臨海蜜桔、溫州蜜桔等早已家喻戶曉,但對“紅美人”,大家卻十分陌生。近兩年,“紅美人”一夜爆紅,報紙電視頻頻報道,人們也在口口相傳。那么,這個新品種究竟來自何方?
象山縣農業局副局長徐海榮告訴記者,“紅美人”母本為日本品種“南香”,父本為地方良種“象山紅”,是象山本土選育的優質早熟雜柑良種,2009年,因其色澤艷、外觀美、肉質細膩、香味濃郁等特性,正式取名“紅美人”,第二年后開始大面積推廣,上市后更是受到市場熱捧。鮮果身價高達30元一斤,有著柑橘“愛馬仕”的美譽。此后,產量雖每年成倍增長,但“紅美人”的價格一直堅挺在每斤20到30元。
原來,早在1991年起,象山就開始實行赴外研修生制度,每年選派2到10名技術干部和橘農,前往國外學習柑橘先進栽培技術及市場運作模式。27年來,象山選派到日本的研修生累計已達到260多人次,先后引入一大批新品種,并熟練掌握國外先進的栽培新技術,由此為當地柑橘育種與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曉塘鄉柑橘販銷大戶出身的顧明祥,是全縣最早把“紅美人”帶進大棚的帶頭人之一。其兒子顧品在2012年時,作為柑橘研修生被派往日本,回來后,子承父業投資100萬元,建起了32畝標準化大棚,用于發展“紅美人”,兩年后杠投產就收回全部投資,利潤十分可觀。
記者看到,這些研修生在象山柑橘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直接從事柑橘生產的有30余人,還有一大部分則從事柑橘銷售、加工儲運、農資銷售、企業運行等工作。他們從產前、產中、產后等各環節言傳身教,指導并影響了周邊眾多農戶投身柑橘新品種種植,以及配套技術研究與品牌運營。
2009年后,象山又設置專項資金,用于衰老橘園改造項目,引導農戶種植優質新品種,同時啟動柑橘設施補貼政策,帶動全縣設施精品柑橘產業的發展。短短幾年間,精品柑橘面積增長近十倍,超過3萬畝,其中“紅美人”面積從起初不足幾畝,發展到如今的1.3萬畝。以曉塘鄉為例,七成土地都種上了柑橘,其中僅“紅美人”等特色雜柑就有2000多畝,最近,鄉里正借機積極籌劃“柑橘特色小鎮”,進一步促進農旅融合。
效益驚人的新品種,象山就不怕其它地方大面積引種后,反過來影響本地產業發展嗎?徐海榮胸有成竹告訴記者,象山還有殺手锏,應該可以應付。
近十年來,象山與多個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并成功入選國家現代柑橘產業體系試驗基地,目前建有柑橘種質資源保存選育圃3處、雜交育種篩選圃2處、新品種區域試驗點10處,存有國外引進的柑橘新品種資源150余個,并建成了全國領先的柑橘良種選育體系。除了異軍突起的“紅美人”,當地還有“晴姬”、“媛小春”、“甘平”、“明日見”、“瀨戶見”等幾十個平日不易見到的優質柑橘儲備品種資源。
“萬一‘紅美人’推廣過多,效益下降,我們就啟動新品種,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徐海榮信心滿滿。
除了品種研發,象山又專門啟動了“象山柑橘”品牌營銷工程。2016年,象山委托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制訂品牌戰略規劃,樹立新形象,以占領消費者心智。
為了打響品牌知名度,象山還成立了柑橘產業聯盟,在智能化、標準化、信息化上形成更緊密的聯系,實行質量、價格、包裝、品牌、銷售的幾大統一,抱團打入長三角、山東等地區。政府則組團亮相各大農業展會,并前往上海、杭州等消費市場舉辦推介會。
精品柑橘的品牌營銷自是熱鬧非常,但在象山柑橘中,精品畢竟只占了其中一部分,那么,其它的大路貨在銷售上有無問題?徐海榮告訴記者,象山建有3家罐頭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達8萬噸,基本可以“吃”掉除鮮銷柑橘外的全部產能。與此同時,象山縣還通過特早熟、早熟、遲熟、超遲熟柑橘品種配置,利用設施加溫、設施越冬等核心技術,以實現全縣柑橘鮮果的周年上市供應,從而捷足先登占領市場,通過延長銷售期避免滯銷。
“近年來,象山已形成早熟蜜桔作鮮食、中晚熟蜜桔作罐頭、精品柑橘進高端市場的產品結構。”徐海榮總結。過去,象山柑橘近六成均為罐頭加工的原料果,如今由于“紅美人”等精品柑橘帶來的示范效應,越來越多的橘農正抓緊更新品種,預計“紅美人”面積仍將持續增長。
隨著“紅美人”在其它地區的大面積推廣,業內預判,這個頭戴光環的新品種終將走下神壇。但徐海榮認為,誰掌握著創新種質資源及優質核心栽培技術,誰就等于掌握了先發優勢。目前,象山未雨綢繆,已選育了今后十年的主推良種,并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研發,根據市場行情,將逐年陸續推向市場,同時繼續開展自主育種,做更長遠的打算。
專家:插上科技和品牌這對翅膀
菠蘿滯銷哪來喂豬、砂糖橘價格一落千丈,西紅柿堆積如山……年復一年的滯銷,不能不讓人叩問:到底是什么,讓農產品營銷噩夢不斷?怎么辦,才能根治頑癥,讓農業產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
農產品營銷專家、《品牌農業與市場》主編梁劍認為,農產品不同于工業產品,因為有其特殊的產品屬性和生產經營模式,很難排解銷售壓力和市場風險,因此更應當總結規律,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比如,根據農產品容易腐爛的特性,加大產地加工存儲運輸能力的建設;根據農民分散的經營模式特點,提高其組織化程度;根據信息不通和跟風種植出現的問題,不斷提高信息的對稱性。
盡管衢州椪柑和象山“紅美人”分屬兩個品種,因為管理、設施、技術等方面的成本不同,前者每斤六七毛就能讓橘農有錢賺,而后者售價至少在五元以上才能回本,表面上售價天差地別,似乎毫無可比性,但浙江省農業廳農產品營銷專家王慧智認為,兩者一砍一種背后的思考,對指導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義,就是農業的轉型升級。梁劍指出,衢州和象山兩地盡管都在努力轉型升級,但對比兩者,前者是“賣難”后的被動轉型,由于前期缺乏有效引導和規劃,所造成的嚴重包袱,導致“船大難掉頭”,又缺乏轉型的平臺和手段,自然充滿了無奈與無力;而后者,政府在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品牌營銷上未雨綢繆,掌握了差異化發展的優勢資源,再通過市場效益來吸引經營主體,為轉型找到了內生動力,因此不管市場怎么變,總能勇立潮頭、引領創新。
“按理說,衢州柑橘經歷極寒后,產量大幅下降,不該出現滯銷。為何重蹈覆轍?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缺乏營銷。”王慧智告訴記者,過去,衢州柑橘依靠存儲模式把銷售期延至春節后,這似乎成了當地橘農的“老黃歷”,不管行情怎么變,都一直盯著節后市場,越捂越被動,以至于處于被動境地。
在梁劍看來,本身衢州地處柑橘生產次適宜地帶,容易受寒流侵襲,遭遇“滑鐵盧”自是在預料之中,也給未來的產業發展帶來深刻教訓。他說:“圍繞‘產業興旺’,各地勢必會引進一些新興產業。一定不能貪大求全、一哄而上,也不能拿來主義、盲目跟風,必須因地制宜,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稟賦特點,對產業規模、產品結構進行科學規劃,否則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梁劍還認為,衢州和象山兩地柑橘產業發展出現的一衰一盛,根本原因則在于科技與品牌。
消費升級時代,誰能抓住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的需求,誰擁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競爭優勢,誰就能占領市場高地和掌握話語權。“因此,這種科技化不僅體現在提高生產效率和標準化程度等,更在于通過品種選育,掌握獨特的種質資源。”
對于品牌化的獨特價值,梁劍則認為,過去許多地方存在誤解,有的認為品牌只是喊喊口號、打打廣告,有的認為這是產業發展后期的事務,“品牌化實際上是一項系統工程,一種頂層設計,涵蓋著品種、結構、管理、營銷、傳播等整個生產過程。就營銷而言,現階段重點要提供的是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以解決小農如何現代化的關鍵問題。”
梁劍強調,無論科技也好,品牌也罷,歸根到底,這對“翅膀”所體現的都是差異化戰略,“產業發展必須盯著市場和需求,在產量向品質轉型發展的當下,小型化、特產化、精致化是市場追求的根本方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