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
四川大涼山攻堅進行時
本報記者 阮蓓
今年春節,一封扶貧干部的深情家書,讓四川大涼山再次牽動公眾柔腸。作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位于川滇交界處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尚有近50萬貧困人口需要脫貧。
同月,圍坐在村民節列俄阿木家的火塘邊,習近平總書記為當地脫貧攻堅開出良方:繼續加大異地扶貧搬遷力度,讓住在大山深處的彝族同胞搬進安全舒適的新居,解決交通出行難題;發展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種植養殖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的同時發展鄉村旅游;加強對村民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發展生產和外出務工穩定增加收入;教育必須跟上,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易地搬遷
翻開一頁新生活
抬頭見山,低頭也是山,曾是美姑縣哈洛鄉瓦普村的真實寫照。層巒疊嶂的大山隔斷了當地老百姓與外界的聯系,也阻礙著他們的致富之路。
在脫貧攻堅中,哈洛鄉黨委政府始終把瓦普村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頭等工程,采取“鄉鎮政府和村兩委‘幫’、貧困戶親屬和駐村幫扶后盾單位‘助’”的方法,解決建設用地、征地及土地平整費用等問題,同時根據瓦普村的現狀,統一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必要的附屬設施及水、電、路、網等基本生產生活設施,保障搬遷戶生產生活基本需要,滿足基本公共服務需求。
“以前人畜不分家,屋里又黑又矮又臭,現在的房子干凈明亮,真是一步跨了幾十年。”村民吉克布哈的一席話,見證著貧困落后的村莊慢慢美麗文明蛻變的過程。“易地扶貧搬遷是新時期脫貧攻堅的首場硬仗,要與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特別是產業扶貧緊密結合,真正做到‘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涼山州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2017年底,美姑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702人,實現安全住房全覆蓋,38個退出貧困村貧困戶入住率達100%。與此同時,水、電、路、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移動4G網絡等基礎設施同步建設。
去年以來,涼山將易地扶貧搬遷納入全州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謀劃,健全完善五大工作機制,克服建設任務重、施工條件差、時間要求緊等不利條件,完成全州14縣(市)在296個安置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12189戶50097人。
“三借三還”
創造產業扶貧新模式
種植馬鈴薯原種12畝,收獲7萬斤,扣除歸還“借薯還薯”6000斤和自留種薯外,銷售馬鈴薯原種6萬斤……合姑洛鄉齊色村農戶拾乙馬拾的一本“土豆賬”,記載著全家4口人的致富希望:總收入4.8萬元,人均收入1.2萬元,依靠種植馬鈴薯良種順利實現脫貧增收。
“借薯還薯”“借枝還枝”“借羊還羊”,是美姑縣獨創的“三借三還”產業扶貧新模式。以馬鈴薯為例,由縣農牧局牽頭將種薯借給貧困戶種植,收獲后等量歸還所借的種薯,再次借給其他貧困戶,形成滾雪球式良性循環發展機制。數據顯示,“三借三還”讓全縣農業產業實現大發展:通過“借薯還薯”,2017年種植馬鈴薯21萬畝,其中良種示范13.4萬畝;通過“借枝還枝”,在完成新栽良種核桃21萬畝的基礎上,還枝10萬芽,為國家節約購買穗條的開支約6萬元;2017年對擬脫貧的38個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增加投放能繁基礎母羊7372只,預計全縣今年山羊飼養量將達到100萬只,2019年達到年出欄100萬只。
“我們還要擴大‘三借三還’的外延,可以搞借牛還牛、借豬還豬、借雞還雞等,只要是適合這里發展的優良品種,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推廣。”美姑縣委副書記朱華說。
地處涼山東部、金沙江下游北岸的雷波縣,臍橙是其特色農業的一個典型代表。早在上世紀90年代,由該縣農業局選送的臍橙鮮果“紐荷爾”“柰文林娜”就在第二屆全國農業博覽會上雙雙奪魁,“雷波臍橙”從此聞名。
記者獲悉,未來兩年,雷波全縣將分年新建2.4萬畝特優臍橙產業示范園,對老果園進行升級改造,到2020年全縣臍橙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2025年達到10萬畝,打造金沙江“百里臍橙長廊”;并結合溪洛渡、向家壩庫區形成“高峽平湖”景觀,創建農旅結合、一二三產臍橙產業融合園區。
據涼山州農牧局統計,2015-2017年全州脫貧40.56萬人,其中依靠農業產業發展脫貧20.8667萬人,占總脫貧人口的51.4%。
農民夜校
探索知識脫貧新路徑
“以前粗放的管理方式只會讓樹枝猛長,掛果少、采摘困難;現在用竹片支撐枝干調整樹形,使掛果的枝條接受更多的光合作用,能提高坐果率。”在海拔2800米的高寒彝族聚居山區——喜德縣兩河口鎮,村民阿庫克古把在“農民夜校”里學到的花椒樹枝修剪技術現場教給其他村民,“通過學習技術提高了勞動效率,今年花椒收入從過去幾百元增加到了2000元。”
“從農民教育入手,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斷窮根’,實現可持續的脫貧致富。”喜德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力爭到今年底,“農民夜校”覆蓋全縣136個貧困村,讓每一個貧困群眾都能夠通過知識的力量脫貧。
“蘇施”,彝語意為“優秀青年人才”。自涼山2011年底全面組建“蘇施”黨支部以來,300多名政治上要求進步的優秀青年找到了“家”。31歲的甘洛縣普昌鎮馬拉哈村村民阿爾阿木就是其中一位。既是黨員又是種植大戶的他毫無保留地向村民傳授種植技術,積極幫助村里的困難家庭,帶領當地村民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轉變。
在美姑縣,記者看到,36個“蘇施”黨支部全部成立了服務隊,專門定期組織熟悉農業生產的黨員們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全縣所有鄉鎮都已初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格局。
不斷改進的幫扶方法與自強自立的精神風貌互相促進。“政府扶貧力度大,但致富路走穩當還得靠自己。”斯果覺村村支書阿西干呷告訴記者,現在全村適齡兒童全部入學,村民思想素質漸漸提高,致富能力也越來越強,村里的面貌改變很大。“歡迎大家多來大涼山做客,看看這里的綠水青山,聽聽咱的脫貧故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