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向家村:企業扶貧撐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湖南省隆回縣向家村依托“華興模式”實現整村脫貧紀實
在春耕生產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向長江來到田間地頭,向村民宣講“兩會”精神,發動村民以“長征”精神繼續奮斗,在脫貧之后振興鄉村。
曹良海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張振中
脫貧對范長征一家三代人來說,是一場“新長征”。
湖南省隆回縣巖口鎮向家村,位于海拔700米的九龍山半山腰上,1008名村民散居在一個個山旯旮里。范長征就出生在這里,因為貧窮,范長征的父親幾乎沒進過學堂,范長征念到了初中就早早輟學,而范長征的兩個兒子常常交不起學雜費。
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一直到2013年,雖然貧困程度有所減輕,但一家三代還未能徹底改變貧困的命運。
人民的關心就是總書記的關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這一代人要以‘長征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
要走好走征路,需要一批帶著扶貧真情、扎根貧困農村的帶頭人。
隨著總書記2013年11月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湖南展開了新一輪的脫貧攻堅戰,集全社會之力、集全民之智剿滅貧困,民營企業同樣肩負重任。
2014年春,在邵陽市委“千企聯村”的號召下,湖南華興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向長江回到了家鄉,當選為向家村村主任。
“向家村人,向往什么?就像總書記所說,向往美好的生活。作為村主任,我要竭力早日讓全村父老鄉親們過上美好的生活,一日不脫貧,一日不回城!睘榱诵攀爻兄Z,向長江將戶口都遷回向家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村不脫貧誓不還。
兩年多過去了,向家村從昔日的省級貧困村成為2016年湖南省“脫貧攻堅示范村”。隨著向家村整村脫貧,范長征一家不僅提前脫了貧,而且成為全村乃至全縣有名的種養大王。
“記者,你看,我家里養的生態豬,山里種了生態茶油林,土里正在種生態椒!4月初,范長征還加入了向家村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產業扶貧,實現種養加一體化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干,美好生活正實現。
旱廁怎么改?“輸血”千余萬進行“五改”
惡補基礎設施——精心打造“鄉村公園”
“旱廁是最大的困擾,幾乎不敢上,跑到山上去,完全不習慣。我20歲出來了,工作了40多年,以前回家鄉也不適應。”3月15日,向長江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如此“吐槽”旱廁之弊。
這樣的困擾不僅影響了本地人的生態宜居,而且造成了外地人不敢來鄉村投資鄉村旅游。2014年,剛回村里的向長江拉了一個客商到村里面洽投資鄉村旅游項目事宜,這位客商上了一趟旱廁之后對向長江說:“老向,要使向家村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得首先把這旱廁改了。這次就不投資了,等旱廁和其它基礎設施改了,我們再來!
“原生態不等于原始狀態,過份原始就不宜居!碑斶x為村主任的向長江下決心進行“五改”:改水、改廁、改欄、改廚、改路,在此基礎上,向長江決定將全村打造成鄉村公園。
改廁成為最大的難點。因為村民種莊稼、種菜靠的就是人糞尿和豬糞牛糞,習慣了“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的傳統農民不愿改廁,更何況改個旱廁需要至少6000元的資金。對此,向長江反復給村民做工作,并且承諾改廁的費用全部由自己公司負責,農戶只要予以配合,做點小工就行。
旱廁這個“痛點”改了,其它的“堵點”也一一打通。改水,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因為向家村十年九旱,公司為向家村每個組修了一個儲水塔,讓村民都喝上自來水;改廚,將原來煙熏火燎、黑不溜秋的土灶房改造成衛生、雅觀的新廚房;改欄,把豬舍牛欄與村民居住隔開;改路,在向長江的帶動下,將原來3.5米的村道全部改為7米寬的高標準公路。
“之所以將村道改成7米寬,一方面是為了物流車、旅游車能進來,另一方面是為了救援車也能進來!毕蜷L江將精準扶貧的細節考慮得如此精細。因為向家村在高山上,容易山土滑坡,因此,他還將土山坡砌成了石頭護坡,要確保至少50年沒有安全隱患。
“原來我擔心,拆了茅房沒肥種田每畝少了百斤谷;現在改了廁所后辦了個農家樂一個春節就賺了近萬元。”3組村民劉炳奎高興地說。原來他的家人反對改旱廁,如今卻成為“五改”的推動者。他對原來的農房進行了適當改造,在堂屋(客廳)和睡房里擺了綠蘿。受其帶動,如今,向家村農家大多都擺上了綠蘿。
“五改”之后,向家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少游客慕名來此踏青游玩。
臭味沒了,空氣清新了,環境變好了,原來鮮人問津的向家村如今成了城里人紛至沓來的美麗新鄉村。今年3月,向家村鄉村水上公園對外發布招商公告,十幾個客商主動前來洽談,向家村鄉村旅游迎來發展大機遇。
產業怎么做?“造血”種植千余畝油茶林
巧解資金難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山高路遠,人多地少,向家村一度向天而嘆。盡管一代代勤勞的向家人在一面面山坡上開墾出了一丘丘小梯田,然而全是問天要糧的天水田。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在修建水塔之時,向長江又自掏腰包修建了4.6公里長的高標準水渠,解決了農田灌溉,實現旱澇保收。原來水稻“靠天收”,產量很低甚至顆粒無收,如今,水稻豐產,2017年中稻畝產達到了1000公斤。今年4月初,村里還計劃種植200多畝的稻花魚。
有了水,水稻豐、稻魚肥、油茶香。油茶在壯果長油階段,如果水份不足,就會出現“七月干球、八月干油”現象。因此,蓄水保水和灌溉設施修建之后,村里果斷地將原有分散荒蕪的村級林場收回,準備改種油茶。
向長江動員村民發展油茶林,圖為向長江(左四)帶領村民開荒種植油茶。
當專家們提出種植油茶時,但習慣了種糧吃飯、喂豬過年的村民們強烈抵觸。向長江深知,要轉變村民群眾的思想觀念,黨員干部要起好模范帶頭作用。他把黨員、村民小組長召集在一起,讓縣內有名的油茶種植大戶來現身說法。為了發揮種油茶示范作用,他還從公司里調來了挖土機,把荒了多年村級林場進行翻耕,平整出梯土305畝。為了帶動村民發展油茶業,三四十年沒干過農活的向長江每天帶領黨員、村干部和小組長開荒、挖氹、挑肥。
然而,雖然基礎設施建設到位,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按兵不動”,油茶遲遲未種下去。原因很簡單:沒錢也不愿意投錢。為了解決貧困戶的創業資金,向長江主動在隆回縣農商銀行存入1000萬元,一是為貧困戶貸款提供擔保;二是承擔一年的利息。
擔保并且免息、免費提供油茶苗、免費提供技術,范長征等村民感動了,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去冬今春,村民又開荒種植了櫻桃和板粟樹。“他一個大老板,回來帶領大家發展產業,我們還托后腿,再不種,哪有臉見人啦!狈堕L征種了30多畝的油茶,2年后,他一畝多油茶純收入不會低于3000元。嘗到了甜頭的范長征趁熱打鐵,向長江的公司為他解決了30萬元貼息貸款,使其迅速將豬場擴大,2017年出欄200多頭,獲純利20多萬元。
在向長江的鼎力支持下,向家村共有69戶貧困戶向銀行貸款448萬元,掀起了一股創業熱潮。
技術怎么學?“補血”增強就業創業技能
農民“洗腦下田”——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對處于偏遠山區的向家村而來說,九山半水半分田,水田有限、種田不多,靠山吃山就得念好山字經。因此,發展產業,還得“洗腦下田”。
“‘補血益氣’方能‘洗腦’。農民不學點技術、不練就點本領就猶如身體虛弱蒼白,就會導致身體無力、腦中無物!苯洜I多年企業的向長江深知技術培訓的重要性。
自己不是專家,向長江就采取“引進來、走出去”兩種方式讓農民學到一技之長。村里請來了省、市、縣職能部門的專家講課,如請畜牧局的專家傳授養殖技術,請林業局的專家傳授果木栽培技術,請隆回一中的老師傳授電腦使用技巧;向長江又帶領村組干部和大戶代表外出參觀學習,如參觀學習衡陽脆棗、永州香芋、煙臺櫻桃、吉安板栗的種植技術。
“一進一出”加上自己在實踐學習,不少人從傳統農民變成農技達人。范長征不僅自己掌握了豬病防治技術,而且被選為整個巖口鎮的技術員;劉振學到了花卉種植技術后,貸款40萬建起了一個花卉大棚,光養花一年凈賺近10萬元;一組村民劉湘青,以前連電腦都很少碰,學了電商、微商之后協助劉振遠在網上賣起了綠蘿等花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向長江深諳其理,為了實現就業創業、不漏一人的目標,向長江便讓公司所屬8個子企業分別對口幫扶向家村的8個村民小組,實施“一幫一”的精準對接,公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每人負責對口幫扶一個貧困戶,重點就是幫助貧困村民解放思想、精學技術。
“作為公司,我們不要土地、不要房子、不要項目回報,就連公司派出的扶貧工作人員工資都由公司開,不與村民搶一分錢利益,鄉村發展成果全由村民共享。”面對記者的疑問,向長江斬釘截鐵地說。
通過學技術、村民向梅生成為當地的養蜂大戶,年收入近10萬元。
在無私的傳幫帶之下,向家村涌現出一批種養專業戶,如養豬專業戶范長漢、養雞專業戶謝嫦娥、養蜂專業戶向梅生、蓮藕種植專業戶劉炳奎等。為了好產能好銷,向長江將自己的公司與農戶捆綁起來,采取“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的模式發展農業產業。如今,向家村的白菜、蘿卜、南瓜、冬瓜、玉米、黃豆以及畜禽等農產品由自已公司和簽約的訂單客戶上門收購,確保了村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在家門口兌換成“真金白銀”。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