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5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取法天然 在地營造
——浙江臨安“太陽公社”的鄉村建設實驗
作者:陳浩如
“太陽公社”豬圈遠景
公交站
村民大舞臺
豬圈內部
【鄉村振興·藝術實踐】
開欄的話
鄉村,是大地上最樸素自然的農業聚落。山水村莊、稼穡生活,寄托著人們對美麗家園、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國農村發展擘畫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拿篮盟{圖。
振興鄉村,深耕中國大地,新時代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正走向田野、走向農村,他們把設計的智慧融入鄉土社會的建設當中,用藝術的力量架起農耕與現代文明的橋梁。本欄目將擷取若干來自鄉間的具體案例,為讀者構建一個觀察和了解以藝術實踐實現鄉村振興的窗口。
編者按
自給自足的傳統鄉村生活不僅僅是指生活用品可以自行解決,房屋、水利等生產生活設施也可以通過日常手作的方式得到供給。過度依賴外來材料和技術,傳統手作和技能則會日漸邊緣化甚至消逝。在浙江臨安的“太陽公社”,設計師取材當地盛產的毛竹、蒲草等原材料,結合傳統的竹構、編織工藝,引入當代設計元素,使長亭、豬圈、雞舍等都成為新的鄉村文化景觀。設計師用“在地營造”的觀念和方式銜接現代生活與鄉村傳統,回歸傳統自然農業的健康模式,重塑了以農業為聚落重建生產和生活的理念和信心。
從杭州西行約50公里,空氣忽然散發出一種透明感,道路兩旁的田野呈現一種純真的青蔥色。東西南天目山在此交匯而形成山脈和無數的山谷,河流的沖刷使開闊的山谷成為肥沃的良田。歷代的農民在此耕耘,其中南宋紹興年間廣為流傳的《耕織圖》便始于此。
這里是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陽鎮,附近村民已大多離鄉搬入附近鎮上。在山谷深處三公里,路盡頭有一個自然小村,村中幾乎與世隔絕;村南盡端有一條山谷,長約一里而外人罕至。從山谷中向東可遙望一座形似吉獸的山峰,煙雨季則若隱若現,甚為壯觀。
在尋找了六個月后,我們終于找到了這塊適合做農莊的地點。我們希望基于自然條件和地理區位的優越性,恢復有機農業生產,將建筑作為一種聯系農業(包括農村和農民)和未來社會發展的中間媒介,用以探尋自然、農業和生活的統一方式,并通過臨安“太陽公社”項目進行鄉村建設實驗。
建筑:延續樸素自然觀
在江南水源充沛的山區,自然的溪溝經過人的疏通,逐漸生成一片片田地。但在如此田園牧歌式的場景下,卻隱含著一場場危機。近年來人口的不斷流失使這些村落大多空心化,大多時間村里只有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另外,化肥、農藥的普及,使本土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面臨越來越大的信任危機!疤柟纭毕M袁F代農業的技術和管理,恢復自然方式種植,在危機中尋找生機,在新的形勢下開展一次鄉村實驗。
建筑在此扮演了一個微妙而重要的角色:農場需要以一種全新的形象示人,既非生產式廠房,也不是傳統的田間農舍,可能是自然趣味的現代建筑,或帶著現代性的自然構造。這種現代性體現于建筑類型、材料、搭建方式以及與場所的接觸。
鄉村建筑是整個農業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每一片看似松散隨意的鄉村,其生產生活早已按農業歷法規劃得井井有條。北宋以來對二十四節氣農法的梳理中,上至天文下至桑蠶漁牧及日常起居都計劃得絲絲入扣。歷法甚至細到了建議何日應該種植和砍伐樹木,其合理性和嚴謹程度足以讓外人感到驚訝。
在“太陽公社”的設計中,我們期待設計一種為新農業生產而定義新形象的建筑。我們用以毛竹和茅草為主要材料的系列自然構造,建設適合田間地頭的茶棚、長亭、課堂以及豬圈、雞舍等鄉村設施。它們可拆卸并易于重修,材料和人工均來自村內,低碳環保而可持續。通過這樣的新建筑設計,以激發本地建造手工藝的恢復和發展。
取材:在地性天然材料
中國不同地域的鄉村特色鮮明,最大的差異性可稱為“在地性”。鄉村聚落的建筑形式和空間格局一般對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因此也使其具有明顯的“在地性”。在地營造,包含建造與地域條件的關系及空間中的社會關系,既包括建筑師對當地氣候、環境的回應,對資源、材料的利用,亦隱含建筑師對人文、歷史的思考。
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本就是相互融合的,農業生產場域、灌溉水利工程、道路、田埂、倉庫和畜舍,所有設施均在鄉村建設內容之列。在建造過程中,在地性材料的建造方式有其必然優勢。在現代自然設計的法則之下進行本土建造,有利于恢復建造—農業—生活之間的循環。在遠離城市的環境下,鄉村建造更應盡量采用本地的自然材料。
在設計時,我首先考慮的是材料充沛與否。場地周圍的山坡上竹林茂密,生長著一人多高的茅草,為豬圈提供了主要材料。冬季的毛竹不易蟲蛀且材質堅固。經竹匠判定,靠冬竹搭建的構筑物,在經過合適的遮光和防水以后,使用時間可以達到五年。竹子和茅草搭在一起,使用傾斜的屋面,讓雨水沿著茅草的細桿流入用竹筒制作的天然排水管,最終落入農田的泥土中。
茅草因內部實心堅硬而成為傳統屋面防水材料。編織時要考慮水勢方向,同時要透氣!翱珊粑浴笔莻鹘y建筑的重要法則,要求建筑物室內和室外的空氣可以順暢流通,由此自然材料可以保持相當程度的干濕度和彈性,使建筑物得以持久。
屋面設計不能采用工業防水層的做法,因為防水層的密閉會導致底層茅草迅速腐爛而無法持續。茅草片的導水構造在防水同時要保持透氣,空氣得以從建筑內部上升流出屋面,在雨后加速吹干茅草。茅草需要每年加厚。
雞舍建設在山谷盡端的農業小水庫和北側山地之間夯實的平地上,由小細木均勻插入地面形成淺基。木基的頂部以毛竹搭出一個平臺,兩個8?8米的竹構單元置于其上,形成一個開敞而結實的結構,屋頂為竹瓦構造,簡單快速,對結構起到穩定作用。竹構內部高挑寬敞,密布桿件,可容納禽類棲居其上。
營造:農民的整體參與
農民不僅是農村設施的主要使用者,更是掌握自然材料和當地技術工藝的鄉村匠人。壘土、堆石、木作、篾編等都是農民在農作閑暇之余的必備技能,農村中一切房屋、水利、日用品等生產生活需求,在過去都可以通過日常手作的方式得到供給,農村本地可自行解決。現在則因依賴外來材料和技術,自給自足的鄉村生活難以延續,各種手作技能日漸邊緣化甚至消逝。過去以農業為基礎而衍生的完整體系被打破,甚至連基本的農業技能也受到了嚴重沖擊。
農村設施的建造需要鄉村社會的整體參與,農業生活與建造活動一體化,即是一種整體觀:建造和農業同樣是鄉村生活的一部分。建造是為了滿足鄉村的需求、為鄉村所用,建造的時間選擇要遵循傳統農業歷法和民俗的安排,也需全民參與。和農業生產一樣,建造活動凝聚了鄉村社會的人力和物質資源。在建造中重視農民的整體參與,可以使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得到保存、維持和延續。
本地的卵石偏青灰,用以疊石筑堤、蓋畜舍,無須從外地搬運。本地人熟練掌握一套特有的砌法,大小交錯肌理自然而省料。搭建豬圈屋頂時手工編織的茅草采自附近山區,由公社發動村民集體編制后,再由工人掛到竹構屋頂。搭建竹屋的匠人,也成為我的合作人。羅澍青是雙廟村中第三代竹匠,羅的父親和兩個兄弟都是竹匠,近年來卻不得不轉向其他生意,因為工業材料對鄉間的滲透使竹構逐年沒落,竹匠生意無以為繼。這次實驗遂成為復興竹建筑手工藝的一個契機。
鄉建:農村生活可持續
成熟的自然農業技術和完備的農業管理是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突出特征之一。我認為,當下鄉村的建設應首先是農業的建設,讓鄉村的主要產業恢復供養其人口的功能,并在傳承與吸納中形成新的文化體系,建立以農業為基礎的鄉村社區聚落。我們的實驗意義之一即在于,尋找新自然農法在農田的落地處。
新的農村建造景觀銜接了現代和傳統生活。比如,被譽為“最美豬圈”的規劃包括豬群的宿舍區、喂食區、衛生間、喂水區、輪牧區和泳池,并配合豬群的活動路線設計了獨立的飼養員過道,既方便投料又可最低程度影響豬的活動。在炎熱晴朗的夏日,豬群在水池游泳的照片激起了所有圍觀者的驚嘆,并為“太陽公社”的農業實驗做了最好的社會推廣。
在建造中,我們設計了一座長亭。長亭建在水庫堤壩上,視野開闊,通風良好;A為已夯實的堤壩頂部,其上放置六根原木,上鋪木板相連,五開間的竹構和底部的原木形成一個獨立而緊密的結構體。每個單元的開間為4?3米,尺度適合人居,既方便農民在勞作之余在此休息,也可以作為參觀者休憩之所。
2018年春天,村口新出現了一組竹建筑,這是由鎮政府前一年開始出資興建的村民大舞臺。高大的竹構之下,是寬敞的平臺。在此,村民可以延續風俗中的婚喪嫁娶禮儀,迎來送往,也可以組織新興的廣場舞,或在午間的艷陽中休憩,遠眺一望無際的稻田。
在公社落成的第五年,鎮上專門開通了前往“太陽公社”的中巴車,從此各地慕名而至的年輕人和背包客就可搭乘公交車到達這里。兩座單體量的竹結構車站出現在路旁,屋頂的茅草和精巧的竹構造,為游客展示著這里作為農業旅游目的地的鄉野氣息。
從簡單的材料到自然的場所營造,通過我們的設計,讓原本簡單的竹構變成了可以與人、與生活對話的載體。竹構在這里不光是一種對技藝的保留和延續,還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不僅讓建筑和鄉村生活之間產生了良好的互動,而且重塑了自然農業傳統的健康模式和以農業為聚落去重建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傳統鄉村實行的自然建造法,是一種融合了鄉村生活、農業、文化和建造本身為一體的循環經濟。這其中衍生的智慧,是人居和自然平衡的發展。我們希望探索一條鄉村建設的路徑:新型社區聚落、鄉村社會的整體參與、在地性的建造方式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由此使鄉村具備經濟生產的相對獨立性,輔以現代科技和物流市場等綜合因素,從而創造出一個依附鄉村自身環境和資源的統一體,這也是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作者:陳浩如,系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