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7 作者:佚名 來源:平涼新聞網
2014年,因為在涇川北塬上的養牛場發展受限,史喜榮決定另起“爐灶”。這一次,他心里做好了規劃——一定要有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才能進一步做大做強。
城關鎮陽坡村的地理位置、產業前景和優惠政策這些優勢,讓史喜榮當機立斷:簽下30畝土地成立盛騰牧業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資600萬元,按照500頭肉牛的養殖能力設計了廠區。不出所料,1年之后,史喜榮就加大投資,修建雙列式暖棚牛舍7棟4032平方米,把養殖能力提升到了1000頭。
“看市場,牛價一直比較穩定。看政策,政府對產業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史喜榮說。
養殖場建立之初,城關鎮就協調了45萬元的中央現代農業資金,縣上也配套4.5萬元作為項目資助。
不僅如此,在鎮上得知養殖場缺青貯飼料時,立即發動周邊玉米種植戶給廠里送料。史喜榮回憶:“當時看著大門外推著架子車、開著三輪車來免費送飼料的鄉親們,我心里熱乎乎的。”
然而,更讓他感動的是,鄉親們這免費一送就是兩年。
除了去各類先進養殖點參觀學習經驗外,縣上的技術員還駐場提供技術指導。
“養殖場最大的技術難題就是牛的繁殖,這也是縣上技術員幫我們攻克的。”縣畜牧局的駐場技術員脫全明和史喜榮一道,學經驗、摸路子,終于實現了肉牛自繁自育。到今年,場內出生的561頭肉牛全部成活。
一邊是政府的幫扶,另一邊則是對村民的回饋。史喜榮和周邊水泉寺村、袁家庵村的鄉親們聯手成立合作社,帶著大伙兒一起致富。他包下周邊村群眾的90畝地種植草料,并和32戶農戶簽訂“投牛還犢”協議。雇傭臨工時傾斜貧困家庭,累計雇傭勞動力達到5萬人次,直接帶動了附近的村民增收。
史喜榮還專門為合作社修建了圖書室,購置投影儀,讓村民學習養殖和種植技術。經過培訓學習的種植戶,每畝飼料種植收益從600元提升到了900元,養殖戶的牛犢也全部成活,每頭牛的收益也提升了3000元以上。
“縣上的幫扶是實打實的,企業也有責任帶著鄉親們一同致富。”史喜榮說,“政府扶持企業,企業回饋社會,只有這樣,企業發展的路子才能更長遠。”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