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在趙縣齊家村設施蔬菜大棚里,農業技術干部郝國法正在現場講解瓜菜種植技術。
本報記者 李杰文/圖
“建設現代化大農業,靠什么?很關鍵的一條就是靠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靠掌握這些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198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縣工作時指出,科技與人才是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
“作為全市唯一的農業科研單位,我院始終把一切為‘三農’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擔負著當地諸多農業科研科普工作。”河北省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院長田國英說,近年來該院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整合科技資源,調整科研體制,加強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和服務水平,推動了地方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追求科研一流,練就過硬本領,創建高水平的技術平臺和科研團隊
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是“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依托單位。在小麥育種方面,突出高產和節水結合,先后育成審定品種24個,其中9個通過了國家審定,創5個河北省高產記錄,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棉花育種上,先后育成新品種20個,其中6個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新品種“石遠321”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長特別獎,先后培育出玉米新品種15個,其中“石玉9號”通過河北、遼寧、內蒙古及天津四省市審認定。
近年來,在發揮小麥、玉米、棉花等優勢學科的基礎上,該院積極調整科研方向,從單純育種研究向科研多元化發展,開展了優良新種質資源研究、分子轉基因應用技術研究、栽培配套綜合技術研究、技術推廣培訓一體化研究等,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
“打鐵還需自身硬。”研究院主任康會敏介紹,“十二五”期間,該院充分發揮科研基地優勢,積極推進與中國農科院、北京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優勢互補,加強人才引進,積極承辦國家和省(部)級、市級重點科研項目,每年平均承擔課題達70項,省(部)級以上課題占到60%以上,僅2017年獲得科技獎勵17項(次),其中獲得省級獎勵5項、市級獎勵12項。獲獎級別和數量在省內同行位列第一。
研究院為發揮人才和資源的優勢,將原有的13個科研所、室,合并重組為五個研究中心,分別為郭進考科研工作室(小麥研究中心)、經濟作物研究中心、糧油作物研究中心、現代農業研究中心、果樹花卉研究中心,實現了協作共享,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現有國家級專家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9人,省市級專家39人。2015年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
同時,新興學科發展迅速,大豆、蔬菜、馬鈴薯、花卉、特種動物養殖等方面的研究成效顯著。目前,大豆新品種苗頭品系達到23個,培育出大白菜、大蔥、洋蔥、蕓豆、蘿卜、秋葵、等新品種19個,高山杜鵑的生理生化研究與資源的搜集、引進、利用方面,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培養職業農民,村村戶戶普及農業技術,徹底破解生產中技術難題
在趙縣農業科技試驗基地,工作人員郝曉蘭給記者演示著物聯網監控系統。她說,該基地有科研樓、組培室、種子庫房、加工車間、5500平方米智能溫室及6棟日光溫室,國內十幾家科研單位的實驗項目和成果落戶園區,初步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形成了聚“科研、展示、推廣、科普培訓、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基地承擔著‘職業農民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培訓’‘石家莊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村村通’‘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推廣培訓’等項目進行技術傳播。”該基地技術員張朋偉說,職業農民培訓中心相繼開展了“農業合作社大講堂”和“農民田間培訓學校”等活動。
近年來,“陽光工程”培訓、“青年農場主”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民達2521人,其中包括新型職業農民471人,青年農場主200人,農村勞動力1850人。采用農事面對面診療、觀摩式、電子商務操作、自媒體長效培訓等多種模式,培養了一批懂技術、能經營、會管理的農業骨干力量,為河北農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2017年5月,該基地被農業部認定為首批“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
“小麥追肥要三看:苗情、墑情、天氣……”元氏縣北白婁村老農史雙林說:“大喇叭播講很詳細,好操作。”研究院承辦的“村村通大喇叭工程”項目,已覆蓋石家莊全市4200個行政村(點),受益人口600多萬,覆蓋耕地面積850萬畝。平均每年宣傳、推廣惠民政策、農業技術、衛生健康、農業信息及應急廣播等5000余條。
該院現代農業研究中心主任李瑜玲說,為增強科技服務實效,出臺了專門制度,對全院科技服務工作進行量化、分解。目前,有25人的專家服務團隊,建設示范基地37個,與11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了服務協議,在周邊縣市區開展講座培訓會、觀摩會54期,累計受眾人數1萬多人次。
增加農業效益,提高種糧收入,力促種田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種田也能掙大錢!俺種的6畝多小麥,產量達1萬斤。”在藁城市劉家莊村小麥超高產試驗田實打實收現場,農戶趙全志種植的“石麥18”畝產711.5公斤,創造了河北省小麥高產新紀錄!
為解決華北水資源匱乏問題,突破小麥科研育種的瓶頸,研究院先后培育出高產節水小麥新品種,累積推廣達4億畝,增加小麥產量達100億公斤以上,農田節水達125億立方米。
為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在培育玉米優質抗旱品種的同時,深入開展了特用玉米研究。比如,特用玉米“石彩糯1號”“石甜玉1號”通過了國家審定,“燕金香糯1號”“石黑糯1號”通過河北省審定,在糯玉米淀粉深加工和鮮食玉米加工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推廣價值。
在曲周縣開展的“油菜—早熟棉”節水復種示范田,油菜機種機收,全程不澆水,于10月底棉花收獲后播種,翌年5底收獲,畝產200公斤左右。棉花于6月初播種,畝產籽棉250公斤左右。這種種植模式符合當前農業政策,適應當地生態環境,不僅節水、省工、高效,有利于穩定當地棉花生產,還提高了農民種田收益。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田國英表示,今后要繼續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多爭取承擔國家、省市級重大、重點項目,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在原有的科研平臺上再創建2個平臺項目,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大力培育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科研創新團隊。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繼續深入推進對外合作交流,創建“全國一流科研院所”。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