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19 作者:佚名 來源:紅網
周少軍查看果園里的柑橘樹。
周少軍承包的果園。
周少軍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清塘鎮樓田村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了半輩子的父母最希望的就是他能夠上大學,過上城里人的生活。然而,勵志通過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來改變勞累辛苦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讓農民體面種田、快樂生活,卻是周少軍一直的夢想。
不忘初心 扎根農村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周少軍考上了湖南農業大學,并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后,原本也可以選擇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他放棄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機會,選擇回鄉承包山場種柑橘,深入農村,勵志在農村干一番事業。
回鄉創業的決定,遭到了父母的極力反對,和部分親友的不理解,還有村里人的指指點點,這些都沒有擊退周少軍的決心。“我覺得我讀了大學,就是應該回到這片土地上,用我的知識,為父老鄉親創造點什么,讓他們在家門口也可以掙錢,讓農民也能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我就是想用我的方式回報我的家鄉。”周少軍提到回鄉創業的初衷時說道。
青春無敵 知識帶來農村新生活
包山場種柑橘后,他每天吃住在果園,從最基礎的農活開始,不斷地鉆研學習,認真學習管理技術,到處向老果農學習實踐。通過不斷學習積累和三年努力,2016年底第一批果子出來了,品質特別好,讓他更加堅定了當初的選擇。父母在他努力創業的過程中,逐漸地認同了他的事業,并且到果園幫忙,甚至把管理果園當做他們的事業。親友鄉鄰也漸漸淡忘了他“大學生”這個身份,覺得他是個不一樣的農民。
在果園走上正軌并產生了良好的收益后,2017年,周少軍新建了320畝柑橘基地,種植了更多的柑橘新品種,希望能夠實現一年四季都有柑橘銷售。這樣每年可以增加就業人口3000余人次,支付工資近30萬,3年掛果后,需要用工20人次/畝/年,可有效解決20余人在家門口務工需求,并且人均年收入可達4萬元以上。
為了更好地服務果農,帶動鄉鄰發展,還成立了道縣濂溪柑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并長期服務周邊20余個種植戶,種植柑橘1600余畝,蔬菜水果種植200余畝。同時,幫助聯系拓寬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品質,有效避免好果低價、有果無人問的局面,提高了收入。
創業路上 感謝同行
“如果不是當時的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妻子周蓉對我的支持,我恐怕很難有現在的成績。那會兒承包果園把向親友借的26萬啟動資金基本花沒了,但是后續的管理費用就成了大問題。她知道我創業困難,不僅陪著我省吃儉用,還把她當老師的工資給我支付果園管理費用,才讓我度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時間。”周少軍說起妻子除了感謝,就是愧疚。
現在周少軍的果園管理慢慢走上正軌,也正在注冊自己的商標,同時引進柑桔采后清洗—分級—包裝等柑橘初加工設施設備,打算借“互聯網+”的東風創新農產品種植銷售模式,實現柑桔種植服務、采后初加工、包裝運輸、銷售一條龍服務,提高農產品價值,增加農戶收入。
青春無悔 振興鄉村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布局,涉及“農業、農村、農民”三大對象。周少軍畢業所做的決定,以及現在在探索實踐的事業,就是鄉村振興的具體體現,這些都再一次堅定了他扎根農村、創新農業、服務農民的決心。
就像周少軍經常勉勵自己說到的那樣,年輕沒有資本,但年輕也是最大的資本。在農村奮斗的這幾年,周少軍說自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農民的辛苦和不易。城市機會多,但其實農村機會更多,農村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到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地實現鄉村振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