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1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走進織金縣茶店鄉500畝竹蓀裂變扶貧示范基地,一個個條形的棕色茅草大棚連片延伸,場面蔚為壯觀。進入棚內,工人們正低頭忙碌:平整土地、擺放木材、安置菌種、覆蓋泥土、鋪灑松針……每一道竹蓀種植工序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
等到5、6月份,竹蓀種植大棚內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個個呈圓形的菌球掩映在泥土表層的松針葉里,淺紅嬌嫩的含羞微笑——當地人習慣稱之為竹蛋。
隨后,一朵朵白色的竹蓀破殼而出,頭戴“墨綠帽”,身披“潔白裙”,腳蹬“淺紅靴”,如同體姿優美的仙子般翩翩起舞,“雪裙仙子”因此得名。而織金竹蓀還有其獨特品質:風味獨具,氣息清香、味道鮮美、脆嫩爽口,久煮不爛……織金靈秀的山水、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中國竹蓀之鄉”這片土地的得天獨厚,而“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主題更是一劑強有力的“催化劑”。
資料顯示,織金竹蓀集眾多榮譽于一身:榮獲“93年第五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泰國曼谷“93中國優質農產品及科技成果展覽會”金獎;“94成都全國星火精品”金獎,“95年全國第五屆食用菌大會”優質產品獎, 2005年11月“織金竹蓀”獲有機認證,“2007中國(長沙)國際食用菌博覽會”金獎、優質農產品獎。2010年“織金竹蓀”高產栽培技術獲貴州省農業豐收計劃一等獎,同年“織金竹蓀”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2012年獲畢節市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
一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遣特使基辛格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的盛宴款待。其中的“竹蓀芙蓉湯”備受稱贊。竹蓀開始為世人知曉。
20世紀80年代,織金群眾就已經開始摸索著組織分離和馴化,并試著在室內種植,但傳統種植的低產量一度造成市場的供不應求。“市價最高時,每公斤竹蓀售價達2800元。”在竹蓀行業摸爬滾打40余年的王敬明,現在是織金王氏竹蓀有限公司負責人,他清楚記得,價格最高時,50克竹蓀就可換取1克黃金。
織金竹蓀清香、綠色和營養保健等特性一直深受海內外美食家好評,產品遠銷沿海城市以及東南亞等國。當時還有香港人專門從香港帶電器來織金換竹蓀回去。
后來,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其他竹蓀品種不斷涌現,加上一些不法商販和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以次充好,造成織金竹蓀價格一度下跌,單價從上千元跌到不足百元。
1996年5月1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同志到織金視察時就專門對竹蓀栽培進行調研,對竹蓀的生產、加工、銷售十分關注,給織金竹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織金竹蓀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前景寄予厚望。
在國家、省、市、縣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織金竹蓀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在種植上已基本覆蓋全縣,面積達10000余畝,每年從事竹蓀種植的農戶約24000戶、50000人以上,從事竹蓀加工、營銷的企業和人員達1000多人,織金縣內的特色農產品銷售企業有“平遠州”、“王氏竹蓀”等10余家。
二
沒有竹蓀傳統種植的溝壟縱橫,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種植架整齊擺放于水泥地面,架上分三層種植,每一層的竹蛋都在松針的半遮半掩間含苞待放。置身于織金縣利農竹蓀開發有限公司,有如陳列館般的種植模式讓人大開眼界。
“這是在織金紅托竹蓀栽培拓展示范種植基地學來的立體種植模式。”公司負責人劉德勇說。
劉德勇所說的示范基地,所屬于織金縣2012年底引進貴州織金西南聯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貴州省竹蓀產業園(織金)”,其探索創新的立體栽培模式可實現無限循環栽種,不僅有效利用大棚空間,還克服了傳統竹蓀種植的土壤連作病害,增加了竹蓀產量。
“立體栽培產量是傳統種植的3倍,按市場價計算畝產可達22.5萬元,比傳統栽培方式增值約14萬元。”貴州織金西南聯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紅托竹蓀負責人孫鈺說。
開發扶貧與生態建設并重。為了踏上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紅托竹蓀栽培拓展示范種植基地將目光鎖定在速生林的培育上。
“速生林具有材質硬、成材快等優勢,砍伐后能發芽再生,沒有毀林的后顧之憂,既能綠化基地,又能滿足竹蓀栽培及菌種生產的木材需求,從而達到護林保一方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孫鈺說,基地的速生林以榿木、意楊、中華紅楊等品種為主,目前已發展到40余畝。
織金縣農牧局產業辦負責人李啟華說,由縣農業局牽頭,織金縣紅托竹蓀研究所、織金縣竹蓀協會共同實施“以草代木栽培竹蓀”課題的實驗和攻關取得了成功,此項技術將使竹蓀種植成本下降20%以上,而且對于保護生態將是一大突破。
三
家住織金縣綺陌街道的段勝君是一名資深接種工,每天固定的上班地點是平橋村竹蓀菌種基地。
“收入計件,多勞多得,每天都會忙到晚上七八點鐘,一天能接種上千瓶,每月收入能達到四千元左右。”
基地老板段佳芬介紹說,自己從事菌種培育已有20多年,產品暢銷省內各地及云南、四川、廣西等地,年銷量達上百萬瓶,年收入同樣也能達到上百萬元。
“每天干下來每人有150元左右的工資,算下來真實惠啊!”55歲的茶店鄉群豐村村民張青德說,自從織金縣茶店鄉500畝竹蓀裂變扶貧示范基地成立以來,他們夫妻倆都在里面打工,改變了長期外出務工的現狀,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夢想。
據基地負責人雷恩雄介紹,項目計劃總投資1800萬元,建設規模500畝,配套開展竹蓀病蟲害防治、竹蓀脫硫烘烤技術研究。目前,項目已完成投資1500余萬元,建成大棚700余個,完成種植450余畝,預計5月初全部完成種植。
項目建成后,以農村產權“確權、賦權、易權”三權為抓手,把群眾聯合起來,探索創新“合作社+支部+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貧困戶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促進貧困戶就業增收,實現互惠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土地入股增收,一畝土地兩年可實現凈收益800元,共計40萬元;二是“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用村集體經濟50萬入股合作社,1年分紅3萬元;三是提供就業增收,采收期平均每天最少可容納150人務工,月務工收入達45萬元,按照兩年累計8個月采收期計算,可帶動1100余人脫貧;四是引導已掌握種植技術的貧困戶利用其“特惠貸”資金發展竹蓀種植,貧困戶用自己的土地種植一畝竹蓀成本可減少投入的勞動力13000元,土地流轉費800元,總成本則將低為12600元,利潤則提高到37400元,按此計算,5萬元“特惠貸”資金可發展4畝竹蓀,兩年的時間則可以實現149600元收入,償還50000萬元“特惠貸”資金后,凈收益為99600元。”茶店鄉黨委書記李華說,種植竹蓀效益是玉米種植的20倍以上,是一個帶動群眾發家致富的好項目。
織金縣分管農業副縣長陳致靖說,到2020年,織金縣將完成50000畝竹蓀種植,加工銷售竹蓀干品5000噸,創產值25億元以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