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再難啃的硬骨頭也要啃完
——青海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記
本報記者 郜晉亮
清晨早起,林永成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豬舍里的豬喂飽,這些寄托著他脫貧希望的豬,不能有一點怠慢。吃完早飯,他就下地干活了,正是春耕時節,土地一樣也不能怠慢。偶爾,他還要開著三輪車幫別人跑跑運輸,每天能掙200多元。為了擺脫貧困,讓家里過上好日子,每一天,林永成都不會閑著。
林永成家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鐵蓋鄉托勒臺村,這里是青海省藏區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像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在全省共涉及15個縣和129個鄉鎮,“這些地區能否順利實現脫貧,事關青海脫貧攻堅的成敗,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必須橫下一條心,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完,再難攻克的堡壘也要拿下。”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勝說。今年2月,青海省正式印發《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打響了青海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第一槍。
要脫貧得選準個好產業
相較于其他貧困地區,深度貧困地區發展脫貧產業更為困難。作為玉樹州治多縣多年來的基礎產業,畜牧業并沒能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治多縣扶貧局局長昂卡巴松說:“如果畜牧業發展不起來,精準脫貧就難以有強有力的支撐。”為了改變現狀,讓畜牧業真正成為縣里致富產業,治多縣在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探索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的路上花了不少的功夫。
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實現草場和牲畜的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同時通過發展畜產品加工、銷售,經濟效益大幅提升——治多縣生態養殖繁育基地、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就是這樣的典型。經過幾年探索,合作社理事長才仁昂布告訴記者,加入合作社的社員不僅可以享受分紅,還能在合作社工作掙工資。如今,已經有90%以上的社員擺脫了貧困。
與治多縣相隔千里的海東市互助縣丹麻鎮拉莊村,則依托村里馬鈴薯資源優勢,建立了一座小型的粉條加工廠。第一書記柴義軍告訴記者:“建設粉條加工廠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直接目的是要延伸馬鈴薯產業鏈條,實現種植加工聯動發展,以此提升馬鈴薯的附加值,間接地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在柴義軍看來,脫貧產業除了要選準,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說:“要建立一個長效的發展機制,必須做好幾個方面的事情,一是要理清權屬,明確為村集體經濟;二是要培養不同年齡段的人才;三是要對接市場,打造品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幫扶力量撤出后不垮掉,還能發展得更好,真正實現穩定脫貧。”
搬出去才能看到新希望
在共和縣廿地鄉切扎村易地搬遷的建設工地,工程隊已經提前20天開工了。切扎村原第一書記南夸多杰告訴記者:“為了讓村里的貧困群眾趕在今年10月份搬進新村,開工日期比正常時間提前了。早一天搬進新村,就離脫貧的日子近了一步。”
切扎村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牧草生長期短,自然災害頻繁,其中干旱、雪災對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危害最大,造成的損失也最嚴重。在全村10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畜戶、少畜戶,連像樣的房子都沒有。留在草原上,生活的出路在哪里?搬出去,才能讓大家看到脫貧的希望。
新村不僅配套有生活廣場、幼兒園、衛生室、村民服務中心、商鋪等設施,最主要的還在于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臨近國道,距離縣城中心不到兩公里,旁邊就是即將開工建設的全縣最大的物流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交通方便,能住到條件這么好的村子,想想都激動。”村民扎西向記者說道。
“新村建成后,我們不僅要讓貧困群眾搬得出來,住的舒服,而且要有賺錢的路子。村里的商鋪要承包給貧困村民中有能力的人來經營,幫助更多的人賺錢,鼓勵大家到縣城務工增收,物流園區建城后,要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切扎村新任第一書記關卻當周說。
與切扎村貧困群眾希望搬出來的心情相比,海北州門源縣泉口鎮后溝村村民似乎更加強烈。后溝村夾縫于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溝里,從一頭到另一頭距離9公里,平均海波3000米。不必在乎這條溝叫什么名字,用貧瘠二字足以代替。
后溝村村委會主任黃延德說:“搬出去是全村人多年的愿望。在山溝里謀發展,就是再謀,地里種不出東西的還是種不出來,村里人的認識只能局限在這么大個地方。只有挪出窮窩,大家的眼界才能開闊,觀念才能轉變,才能真正拔掉窮根。”
不掉隊多措并舉解民憂
林永成一家的日子原先也算過得不錯,可兩個孩子上高中的時候,接連查出了先天性心臟病,巨額手術費用一下子把全家拉入了貧困的深淵。在政府的幫扶下,雖然減輕了不少負擔,但還是不足以讓全家脫貧。林永成告訴記者,現在只想加油干,盡快把欠親戚的3萬多元還上。
特殊困難群體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困中之困。青海省扶貧開發局數據顯示,全省有特殊困難群體6.4萬人,占貧困人口總數的16%:其中重大病患者2.9萬人,占特困群體的45%;重度殘疾貧困人口1.4萬人,占22%;六盤山片區大齡未婚貧困青年1萬人,占15.6%;藏區單親家庭貧困人口0.7萬人,占10.9%。
馬豐勝表示,在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時,重點要瞄準6.4萬特殊困難群體。對重大疾病、重度殘疾貧困群眾等,綜合運用民政低保、商業保險等手段,做到保基本、保生活;對大齡未婚青年和單親貧困家庭,要通過住房改善、技能培訓等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確保能脫貧、可持續。
如何解決大齡未婚青年脫貧的難題,青海各地也都在不斷探索。海東市就業部門通過免費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并鼓勵和扶持農村大齡未婚男青年創業,把他們列入農村信用小額貸款的重點扶持對象,支持他們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一些“短、平、快”項目。
門源縣專門從全縣大齡未婚青年中專門選派90余名有意愿的青年作為務工人員,從事綠化造林工作,有效轉變了大齡未婚青年“不想、不說、不做”的行為,從思想上樹立了脫單先脫貧的意識。同時,門源縣還給他們搭建相親平臺,積極解決他們的婚姻問題,激發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現如今,通過對特困群眾的全方位幫扶,脫貧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誓言,在門源縣正慢慢變成現實。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