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廬江:工廠化育秧畝均增收500元
錢良好
春風輕拂,春光明媚,又到水稻育苗季節。連日來,安徽省廬江縣各地抓住晴好天氣,啟動育秧工作。往年,農民家家戶戶都為水稻育秧而忙碌,今年情況有所改變,工廠化水稻育秧成主角,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又一新亮點。
廬江縣是全國雙季稻主產區,其中早稻種植面積近60萬畝,占安徽省早稻種植面積的六分之一。在郭河鎮安徽天禾種業育秧基地一座鋼架大棚溫室內,六七個農戶正通過機械研磨營養土,自動裝盤,機械自行撒種,兩三分鐘一個育秧硬盤就下了“流水線”。看到眼前這個魔術般的操作,前來參觀的種糧大戶連連稱贊。“這是500畝秧苗,20天后可以下田機械插栽了。”郭河鎮種糧大戶王仕林指著一旁秧盤里剛冒出的新芽對筆者說。
王仕林去年種了1000畝水稻,全年毛收入100萬元。他告訴筆者,在往年,為了水稻育秧,他們一家人齊上陣,人抬肩挑,挖淤泥、鋪苗床、撒種子,但育出的秧苗往往高矮不齊、葉黃色衰、苗細根短。“采取手工育秧,費時費工,需要10個人花10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王仕林說。
而今年,廬江縣推廣機械化育苗,王仕林承包的1000畝水稻所需的秧苗,只要6個人5天就能完成育秧。“這不,我又與周邊種糧大戶簽訂了2000畝‘代育代栽’協議,這季春種收入保守在20萬元。”王仕林興奮地說。
正在一旁與其他種糧大戶“切磋技藝”的同大鎮長豐村農民潘英友談起“工廠化育秧”話題不斷。去年,他從外地購進了一些工廠化培育的硬盤秧苗,在自家稻田里試驗種植。20多天后,秧苗長勢遠遠超過鄰田的普通苗。到了秋收,機械化育苗長出的水稻畝均增產100多斤。
嘗到了工廠化育秧甜頭的潘英友,今年特地購置了育苗機械,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還與周邊農戶簽訂“代育代栽”協議。“今年我也簽了4000畝‘代育代栽’協議,另外還通過土地流轉租了800畝水田,準備‘大干一場’。”
“國家惠農政策支持購機補貼力度增大,插秧機使用很普及。”廬江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吳小文介紹,水稻工廠化育秧,利用現代專用育秧設備,在育秧盤內播土、播種、淋水、覆土,然后采用專業設備進行高溫快速催苗及大棚育秧的過程,成批生產出適于機插的秧苗,是集約化培育水稻壯秧促進機插發展的有效途徑。據悉,今年該縣單雙季水稻機械化栽植面積預計可達120多萬畝,全縣機械化栽插率達20%,水稻良種率達100%。
安徽喜洋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雙季稻適度規模種植面積400多畝。在農技人員的駐點指導下,今年的早稻從育秧、插秧、旋耕到收獲將實現全程機械化。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改變了傳統種植理念,不斷調優品種,向質量要效益。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高龍虎說:“我們通過與高校合作進行富硒大米的種植,原先是嘗試,現在基本上是大面積的種植。”
俗話說,秧好一半稻,豐收有希望。“運用工廠化大棚育秧,不但可以節省種子和人工,而且培育的秧苗壯實,便于機械化栽插,每畝可增產100公斤左右。”廬江縣農委負責人鄧本宜介紹。不僅如此,工廠化育秧經過浸種、清洗、脫毒等步驟,育出的秧苗病菌少,均勻、健壯、整齊。
“隨著機械插秧的推廣,我們推行‘種糧加工企業+合作組織+農技人員+基地’的運作模式,全縣水稻優質率達99%,主導品種覆蓋率占八成。”鄧本宜自豪地說,“育秧工廠提供的綜合服務,讓農民畝均增收500元左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