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4-25 作者:佚名 來源:承德日報
隆化,一座英雄的城市。70年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用血肉之軀為隆化解放事業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從此,董存瑞,成為隆化人集體記憶中感天動地、慷慨悲壯的英雄形象,存瑞精神,亦成為隆化縣崛起道路上價值永存、魅力永恒的精神動力。
英雄已逝,風范長存,存瑞精神,燭照后人。今天,我們走在綠色崛起的奮進路上,我們肩負如期脫貧的歷史重任,我們也正在續寫新時代隆化發展的改革篇章。偉大的時代需要精神引領,崇高的事業更需信念支撐,以“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為核心的存瑞精神,正是45萬隆化人應該而且必須傳承、弘揚的寶貴財富。
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會在脫貧攻堅的歷史關鍵期,一鼓作氣,決勝千里;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會在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上,攻城拔寨,一往無前;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會在生態建設的偉大征程上,無堅不摧,無往不勝;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會在民生發展的熱切期盼中,奮發有為,事業有成;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會在黨自我建設的時代大考中,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踏上新征程,展現新作為。進入新時代,我們更需秉承英雄遺志,弘揚存瑞精神,用青春抒寫無悔答卷,用奉獻鋪開前行之路,用實干創造新的輝煌,讓存瑞精神在54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釋放奪目光輝,照耀前行之路,輝映美好未來!
春到隆化,柳芽吐芯,機械轟響,鋤鎬奔忙。
那厚積薄發的黃土地,那各領風騷的園區基地,那活力四射的龍頭企業,都在履行和春天的約定:用奮斗播撒希望的種子,用汗水澆灌幸福的花朵。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隆化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圍繞“一主兩輔”產業發展架構,大力實施“主導產業大發展、基礎設施大建設、龍頭品牌大推進、技能培育大推廣”四大戰略,實現了“縣有龍頭引領、鄉有園區支撐、村有大戶帶動、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全覆蓋目標,形成了“兩帶三區”的產業發展格局,即在深山區建設基礎母牛繁育產業帶,在淺山區建設肉牛快速育肥產業帶;在承圍公路沿線建設百里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區,在西川建設中藥材規模種植示范區,在東川建設以草莓為主的旅游觀光示范園區。
該縣先后被確定為全國糧食產能大縣、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省級肉牛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省級中藥材種植基地縣和全國綠色玉米水稻原料生產基地,“隆化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隆化肉牛”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被評為“2017年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主導產業春潮涌
展開隆化產業布局圖,以肉牛一業為主,中藥材、蔬菜、草莓等為輔的產業體系在縣域內由西北向東南呈扇面鋪開。產業既順應山水地勢,又契合群眾發展意愿,到去年年底,已經帶動全縣120個貧困村、4780戶、14000人實現農業產業精準脫貧,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農業產業脫貧人口占全縣產業脫貧人口的63.6%,占全縣總脫貧人口的51.5%。
肉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實施十鄉萬戶母牛繁育、肉牛快速育肥、品質提升和龍頭帶動“四大”工程,繼續鞏固深山區可繁母牛繁育產業帶和淺山區肉牛快速育肥產業帶建設,穩定增加肉牛數量。樹立大戶引領理念,每個鄉鎮都培樹了一批肉牛育肥和能繁母牛生產大戶,形成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的“蝶變效應”。全縣百頭以上規模牛場達到520個,省部級示范場8個,10頭以上可繁母牛戶3200戶,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了47.7萬頭。同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牧業,推廣“牛—有機肥—農作物—牛”的生產模式,建成有機肥加工生產線三條,實現畜牧養殖和綠色種植農業之間的良性循環。僅去年一年,新建養牛場(小區)155個,圈舍27萬平方米,提高了肉牛產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
蔬菜種植有機化、生態化。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蔬菜產業,通過引良種、建基地,提品質、創品牌,不斷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促進了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設施菜發展速度更快,每年新增加0.5萬畝以上,全縣建成高標準設施示范園區10個,創建了省部級標準示范園2個,示范區內,物聯網搭建監控平臺,連通園區;觸摸屏農民點餐,土肥專家配餐;防雹網撐起防雹屏障,性誘劑生物防治蟲害;水肥一體化灌溉普降甘霖,田間學校現場科技培訓……示范區為農民打通了先進適用科技到生產實踐“最后一公里”的通道,引領隆化農業走上有機化、生態化之路。全縣蔬菜播種總面積達到21.2萬畝(含復種),其中設施菜面積9萬畝,涌現出了王東山、白穎、陳海民等一批遠近聞名的種菜大戶。
中藥材開發標準化、品牌化。北緯41度,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些為隆化道地藥材的生長創造了優越條件。野生中藥材種類400多種,可開發利用的50多種,“熱河黃芩”在全國享有盛譽,苦參、穿山龍、北柴胡、北蒼術等深受北京、河北、山西等地中藥材制藥企業和安國、玉林、亳州等中藥材市場的歡迎。該縣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在西部海拔高、生態優越的8個鄉鎮重點發展中藥材產業,按照“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以承德暢隆藥業為依托,以承德大宗道地藥材為重點,在中藥材種植傳統優勢產區,實施“中藥材基地建設工程”,重點打造“韓家店—灣溝門”、“步古溝—西阿超”和“七家—茅荊壩”三個萬畝中藥材示范基地,積極創建10個中藥材種植示范鄉鎮、30個中藥材種植示范村和40個規范的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14.8畝。
草莓產業科技化、高端化。為填補夏季新鮮草莓空白檔,隆化立足優勢,聘請了中國草莓首席種植專家張運濤教授和省農科院、河北農大的教授等作為草莓產業指導專家,為四季草莓摸脈把關。堅持內引外聯,成功引進了美國拉森峽谷公司、北京環五環公司、西班牙艾諾斯公司到隆化進行種苗開發,在張三營、荒地、七家、中關等鄉鎮建草莓育苗基地800畝,引進了陜西海升果業集團投資3000萬元建設高效果蔬示范園。全縣四季草莓種植面積達到了6500畝,草莓平均畝產2500公斤,每畝純收入1.5萬元。“草莓公社”,吸引了大批觀光游客,2016年7月12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走進隆化慰問演出,在七家西道草莓公社設立了分會場,讓“隆化草莓”享譽全國。
龍頭基地千帆競
近年來,隆化縣立足農產品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著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讓農田山場流金淌銀。
在“引”上做文章。按照“建小區、抓大戶、帶群體”的方式,逐步建立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一體化新型農牧產業基地,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圍繞打造隆化縣食品藥品產業園,先后引進隆泉米業、格林食品、天坤食品、暢隆中藥材、鴻兆商貿物流、北戎生態牛業、亮達食品、怡陽兔業、冀康肉牛等19家龍頭企業入駐。瞄準京津市場,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積極與天津津南區和遷安市對接,分別簽訂了“實施攜手奔小康行動協議書”和“對口幫扶合作共建備忘錄”,積極引進高端企業。北京百寶源公司、陜西海升集團、山西好樂公司等在該縣建設草莓生產加工基地,天津碩盈集團建設了2000畝的番茄生產基地,天地壹號公司、遷安市養殖企業興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基地;北京“京順興”公司肉牛出口基地項目落戶隆化,并與遷安市合作開發山楂、樹莓等產品。構建“特色園區+基地”的空間布局,在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熱河源現代農業園區兩個省級園區和冀北山地肉牛產業生態循環示范區、中澤源現代農業園區兩個市級園區的架構下,支持鼓勵各鄉鎮構建各類種養小園區615個,總產值達到22.6億元。
在“扶”上下功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該縣通過爭資金、財政投、信貸融,用大投入補短板、促發展。五年來,累計投資5億余元,爭取項目137個,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隆化縣2018年促進扶貧產業全覆蓋》等多個文件,特別是結合脫貧攻堅,為養殖小區、蔬菜大棚、中藥材園區,在水電配套,圈舍補貼、品種繁育等方面,頻頻送出政策禮金紅包,并健全服務體系,盤活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了卻群眾“擔心事”,給農民吃下“定心丸”。同時,加快信貸融資,用好“三支基金”,統籌用好“產業引導基金、增信基金、政銀企戶保基金”,去年落實各種信貸資金6億余元,撬動社會資金20億元。
在“聯”上聚合力。龍頭企業發揮幫帶作用,最重要的是企業愿意帶,農戶愿意跟,關鍵是要解決雙方利益聯結緊密度問題。該縣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享受政策的企業、大戶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連接機制。廣泛推行“一地生四金”“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等組織模式,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入股合作等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僅土地流轉面積就達到15.6萬畝,占全縣農戶家庭承包面積的26.45%;全縣50畝以上規模經營主體451個,土地流轉年總租金額達到9000余萬元,貧困戶參與農業企業或合作社的參股分紅達到每戶3600元以上。
科技引領勁風疾
為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讓科技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更大作用,近年來,隆化縣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內生動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向農村轉移,幫助農民科技致富。
搭“平臺”,讓農業技術與互聯網“牽手”。搭建物聯網及農產品可追溯平臺,同北京旗碩基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內集成安裝智能物聯、農產品質量追溯等設施,采取“基地生產—區域站監管—縣局數據匯總發布”一條龍式監管模式,實現蔬菜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搭建“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平臺”和“農技寶”云平臺,充分發揮平臺實時、快速、便捷、互動的功能,定期發布農技信息,通過實時視頻、圖片,及時對農戶生產技術、疫病防控、病蟲害防治進行“零距離”指導,發送農技經驗交流11520條,為農民開農技處方7800多個。搭建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平臺,與北京同方知網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建立了“CNKI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實現全縣基層農技人員的“移動圖書館”全覆蓋,平臺包含中國知網的7000多種期刊、500多種報紙、2000多部工具書等資源,可直接用于“三農”的文獻達675萬篇,可使全縣基層農技人員實現農業技術信息適時交互傳播,及時學習掌握新技術、新知識,提高了農技推廣服務實效。
建“體系”,讓農技推廣和科研院校“聯姻”。該縣堅持把建設穩定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放在首位,打造了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切實做到服務農戶“零距離”。加強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等高等院校的聯系,組建了肉牛、中藥材、蔬菜等9個專家團隊,率先完成了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建立了9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工資及“四險一金”全部列入財政預算,采取“技術指導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模式,為農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以縣區技術股站為核心,以基層區域站為依托,以農民技術力量為輔助的縣鄉村全覆蓋技術服務網絡已經形成。每年引進水稻、玉米、谷子等農作物新品種100多個,引進和推廣新技術12項以上,制修訂標準化生產技術或技術規程8項以上,農業科技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優良品種普及率達到98%以上。為加快產業扶貧步伐,推行“一村一員一冊”技術幫扶模式,選派152名技術聯絡員包保152個貧困村,“一對一”開展農業產業全程技術跟蹤指導和項目協調工作,構建“技術指導專家+技術聯絡員+貧困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技推廣模式,形成上聯專家、下聯貧困戶的聯動機制,發揮職能,合力攻堅。
重“培育”,讓農技培訓為經營主體“蓄力”。從新型職業農民到家庭農場、從種殖大戶到農業龍頭企業,隆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步伐不斷加快。自實施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工程”以來,該縣根據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建立了完備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目前,已累計培育農民學員1545人,認定新型職業農民850人,建立農民實訓基地6個。按照《承德市家庭農場認定和登記注冊試行辦法》的要求,持續推進家庭農場創建,新認定家庭農場35家,全縣家庭農場總數達到144家。為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整體素質,不斷改進培訓手段,利用各種載體和媒介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培育農民技術骨干3200余人、科技示范戶1600戶,年普訓農民12萬人次以上,扶持建設了張三營農業科技創新、桔梗機械化種植、千畝全株青貯玉米種植等30個高標準示范基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產業的示范拉動效果越發明顯。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45萬勤勞智慧的隆化人民,將繼續弘揚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存瑞精神,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播種希望,奮力抒寫新時代隆化鄉村振興的精彩篇章,深情講述新時代隆化綠色崛起的春天故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