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0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擼起袖子寫答卷
——山西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見聞
本報記者吳晉斌 馬玉
人勤春來早,初春的山西乍暖還寒,卻處處可見春的氣息——
山西融科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的申麗珍和鄉親們就流轉土地發展壺關縣旱地西紅柿,創建有機旱作封閉示范區事宜,形成了一致意見;山西三安科技有限公司的袁長江奔走在三晉大地上,向新型經營主體推介自己8年的科研成果——三安有機農業模式;榆社縣河峪小米合作社負責人王建福找到有機旱作農業專家組成員、農業廳
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喬日紅,希望得到技術方面的指導……
近日,山西省農業廳召開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典型創建推進培訓會,為確定創建的1個地市、5個示范縣和30個示范片近期工作“劃重點”。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指出,山西的現代農業發展,要立足特色,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規劃引導、部門大力推進、新型經營主體聞風而動。2017年11月,山西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確定2018年是全面實施有機旱作農業的啟動之年。
牢記總書記囑托,擼起袖子寫答卷成為新時代山西現代農業的正在進行時。
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
總書記關于山西農業要走有機旱作品牌之路的指示,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深刻把握了山西的省情農情,為山西新時代農業發展指出了根本路徑、指明了方向。
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導之下,山西現代農業開始了新一輪的選擇和重構。節水的傳統旱作技術、有機的時代元素、品牌的塑造之路紛紛向特色農業聚集。
山西地處干旱半干旱區,旱地占70%,山地占70%,山多地少,水資源匱乏,旱作農業一直是山西農耕的傳統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后,太行山典型旱作區的壺關縣晉莊摸索出了一套秋耕壯垡為主的旱地抗旱保墑做法,實現了谷子畝產量突破千斤。地處呂梁山的董家山村運用機械耕作在旱地上實現了糧食畝產從50公斤到345公斤的跨越。山西的“三莊一寨一山一川”等全國旱作典型,總結出一批水肥一體化、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等旱作節水技術集成模式,也選育出了一批適宜山西旱作的晉谷、晉雜等系列抗旱品種。
山西氣候多樣性造就的生物多樣化,決定了農業優勢在于特色而非規模。山西雜糧種質資源有2萬余份,中藥材種質資源近1800份。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谷子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燕麥、蕎麥、高粱第二,再加上長治市整市推進國家級上黨中藥材特優區,藥食同源農產品原料優勢明顯。
新時代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農業中高端供給不足,給了山西特色農業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的機遇。
有方向、有特色、有傳統,又符合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新時代要求。山西高位謀劃,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針對不同區域農業特色,規劃了雁門關、呂梁山、太行山、上黨盆地、汾河平原、城郊農業六大特色區域,區域內因地制宜布局了雜糧、蔬菜、干鮮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和適宜生產的有機旱作技術模式。
布局之下,山西將規劃配套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綠色循環發展等六大工程20項行動,構建起有機旱作農業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同時,以功能農業為載體,深耕有機旱作農產品產業鏈,促進特色向優質升級。
自此,一條生產生態相融、特色產業高效的有機旱作農業之路在三晉大地上徐徐鋪開。
從“長治路徑”到全省鋪開
長治縣的3000畝綠色蔬菜封閉示范區里,栽種下的“凱特3003”“瑞粉1號”“中農21號”等蔬菜品種將實行封閉管理,按照標準化生產,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農業生產技術。
按照規劃,示范區內,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100%,“三品一標”認證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合格率達到100%。
這是自去年以來,長治市實行封閉示范區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新起點。
2017年,山西有機旱作農業在長治市先行先試,省政府同意長治市創建全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市。該市創造出了有機封閉示范區的經驗。即劃定一定區域,圍繞區域特色產業,按照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推動農業生態系統封閉運行和良性循環。
2017年,大同市舉辦了國際有機農業論壇,朔州市提出打造北方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各地的探路,也為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注入了新活力。
同年10月,山西省在雜糧之都忻州市召開了有機旱作農業現場推進會,與會代表參觀了忻府區高城鄉辣椒節水減肥綠色生產基地、奇村鎮耕地質量提升萬畝示范區、銀山湖奶牛場農牧循環利用示范園區、解原鄉設施農業水肥一體化示范園和忻州市“中國雜糧之都”產業融合園區等有機旱作典型。
現場會為全省全面實施有機旱作農業凝聚了共識、規劃了路徑。
2018,山西再行動
去年年末,山西制定了《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18年行動計劃》,部署了培育有機旱作品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有機旱作農業典型十大項重點任務,并細分為21項具體任務。
2018年2月,山西公布了5個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和30個封閉示范片創建名單,提出全縣域、整建制推進,在種植規模化、技術集成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生態優良化等方面全面推進的行動理念。
3月初,山西召開有機旱作農業專家組成立暨對接會。成立了由農業廳、農科院、山西農業大學等31位行業內、高校專家組成的“智囊團”,實現包片對接,為示范縣、示范片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
一系列動作拉開了有機旱作農業的春耕序幕。
在旱作良種攻關上,山西農科院、山西農大開展不同生態區優勢作物抗旱、抗逆及功能性種質資源創新,選育谷子、高粱、小麥等抗旱節水作物專用新品種。
在集成推廣有機旱作技術上,山西農業廳在糧食作物上重點推廣滲水地膜谷子穴播、小麥寬窄行探墑溝播、高粱密植精播等技術,經濟作物上推廣胡麻壟膜溝播集雨、果園起壟覆膜集雨保墑等技術。
圍繞有機谷子、高粱、蔬菜、中藥材、食用菌、干鮮果等重點特色產業,長治市規劃建設了12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區,提出了新目標,將示范區建成為有穩定區域、有成熟技術、有生產標準、有注冊品牌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在封閉示范區先行先試的同時,長治市以品牌為抓手,推動農產品市場化,打造有機旱作農業的可持續引擎,發布了“長治神谷”農合小鎮區域公共品牌,提出重塑“沁州黃”“林盛果業”等功能農產品品牌,助力壺關旱地西紅柿、黎城核桃、長子大青椒、襄垣手工掛面等長治名優農產品向品牌化發展。
山西現代農業吹響了有機旱作農業的集結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