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04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干群凝心力量大千年蜀道煥新顏
——四川劍閣縣探索“多位一體”推動貧困山區脫貧奔小康新路紀實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位于“蜀北屏障、兩川咽喉”之地的四川劍閣縣,2014年全縣精準識別出貧困村163個、貧困人口32942戶97303人,貧困村鄉鄉涉及、貧困人口組組均有,其中,深度貧困村占貧困村的28.22%。
面對眾多貧困人口同步邁入小康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劍閣縣上下眾志成城,合力攻堅,按照“產業發展為先、民居改造為要、基礎建設為重、能力提升為本、政策保障為底、資源整合為徑”的工作思路,以超常規力度“上馬”安居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旅游扶貧、社會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30個扶貧專項,推動脫貧攻堅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至2017年底,全縣累計退出貧困村76個、減貧5.9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6.3%,當年退出的50個貧困村全部達到“一低五有”標準,13858名脫貧人口全部達到“一超六有”標準,高質量高標準完成了脫貧攻堅年度目標任務。
干群凝心力量大,千年蜀道煥新顏。2018年,劍閣縣立足于“早”,著眼于“快”,落腳于“實”,通過深化學習宣傳貫徹行動、產業擴面提質行動、能力提升就業行動、危舊住房改造行動、對標補短鞏固行動、成效晾曬比武行動等“六大行動”發起脫貧攻堅春季“大攻勢”,68萬劍閣人民秉承雄關精神,砥礪前行、攻堅拔寨,打響一場決戰貧困的特殊戰斗,探索出一條“多位一體”推動貧困山區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
精準施策提高脫貧質量
劍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擺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首位,脫貧攻堅集結號吹響后,劍閣庚即成立了縣、鄉、村三級脫貧攻堅指揮部(領導小組),用軍事化的手段、部隊式的管理開展攻堅作戰。縣總指揮部發揮統籌統領職能,下設民居扶貧、產業發展、交通建設等19個分指揮部,并把全縣劃分為五個戰區,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縣委副書記分別擔任戰區指揮長,分團作戰、分線作業、合力攻堅。73個市級部門、114個縣級部門、42個社會團體和民營企業幫扶163個貧困村和396個非貧困村(社區),11157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32942戶貧困戶,通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全員集結、共同作戰的格局。
“嚴格落實全國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全市作風紀律深化年要求,縣委、縣政府采取立體化、交叉式、全方位、多層次的督查方式,加大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督查考核。”縣委書記向永東介紹說,縣里成立12個督導工作隊,劃定區域常態化督查,縣四大班子領導不分節假日開展密集明察暗訪;縣委4個巡察組每月對鄉鎮、部門開展一次全覆蓋督查;五大戰區定期召開專題會議、流動現場推進會議,每月開展督導檢查;進一步健全“清單制+責任制”脫貧攻堅推進工作法,建立脫貧臺賬,分月列出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做到年度目標逐項分解到鄉(鎮)到村到戶,工作責任逐一分配到單位到人頭,3月底前完成了對57個鄉鎮“春季攻勢”的全覆蓋督查。
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調兵遣將、排兵布陣,全縣僅2017年就整合項目資金達4.8億元,全部投入到計劃脫貧的50個貧困村4669戶貧困戶,確保每村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整合資金“3個百萬”發展貧困村集體經濟,加強了基礎、產業、民居、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等建設,在全縣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
環境好、房子好、風氣好、生活好,是走進普安鎮光榮村這個依山傍水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的真實感觀。依托緊鄰城鎮的區位優勢,堅持以城帶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融入普安現代農業園區、城鄉結合部和鄉村旅游區,實現建房小區化、小區庭院化、庭院田園化。“有了科學規劃,群眾們搬遷也有熱情。”據副鎮長王步勇介紹,40戶農戶(其中貧困戶27戶)共建房20幢,每棟錯落有致、曲徑通幽的川北民居,房屋前后都規劃了80平方米的“微田園”,生產生活兩不誤。新居還完善了公共服務配套,從下至上依次建成群眾文體活動中心、教育宣傳中心、黨群公共服務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電商、遠程醫療也建在了家門口,水(包括排水排污)、電、氣、通訊線路全部地埋入戶。
光榮村是劍閣縣突出推動安居扶貧的一個生動剪影。過去,農村土坯房較多,特別是貧困邊遠山區,土坯房的比例高達60%以上。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全縣采取“建、改、保、拆、美、配”模式推動土坯房改造運動,將無安全住房的貧困戶分門別類,全部納入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避險解困、地災避讓范圍。全縣完成農村危房改造5770戶、易地扶貧搬遷6907戶20981人、建集中安置點318個,退出村每組達到1-2口當家塘,群眾和已脫貧戶全部解決安全飲用水;退出村農村電網全面改造升級,讓貧困群眾用上了放心電;加快公共服務配套,所有退出村村衛生室、文化室面積均在50平方米以上,有符合標準的設施、設備和藥品,有符合資質的鄉村醫生,全面落實衛計扶貧“七大行動”和縣域內住院“一站式”結算服務,所有貧困人口在縣域內住院的合規醫療費用自付比例均在10%以內;村級活動陣地建設起點高、功能全,實現了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網絡村村連。
根據全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縣財政局目前已統籌到位資金兩億余元,全力推進全縣安居脫貧各項工作。2018年安居扶貧要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261戶、農村危舊房改造5795戶,重點脫貧村土坯房改造6739戶、邊遠村土坯房改造4198戶。
產業扶貧確保持續增收
天不亮就出發,肩挑背磨,一路蹣跚幾十里去趟集市,回來天又黑了……在鹽店鎮拱石村54歲的貧困戶熊明桂的記憶中,以前上集鎮趕個場“兩頭不見光”。而現今,硬化公路直通家門口,一來一回只需1個小時,路兩旁有機果蔬長勢喜人,漂亮新居倒映在村口的池塘中,熊明桂的美好生活夢想照進了現實。
貧困村通村水泥路全面建成,組道路硬化率達80%——變化源自全縣構建出的“縣有現代農業園、鄉有主導產業園、村有特色產業園、戶有增收小庭園”的產業發展格局。劍閣縣在大力推進產業脫貧的過程中,不斷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并圍繞全縣特色優勢產業,以“四園”為載體推進產業特色化、區域化、規模化,引導零散貧困戶發展有能力經營、市場行情好、增收見效快、長短結合的種植養殖業,培育龍頭企業和大戶帶動貧困戶,實現戶戶有產業、業業進協會。在產業選擇上,重點扶持劍門關土雞、生豬、牛羊等養殖業和核桃、中藥材、優質糧油、林板等項目,成功引進巨星集團投資10億元,在全縣發展生豬100萬頭、劍門關土雞1000萬只,打造五指山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1個,已建成省級抄手現代農業園區1個,新建劍江園區和鞏固升鐘庫區果蔬產業基地2.64萬畝;啟動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機電提灌站、現代農業示范市縣(重點縣)建設、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社會化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安全、動物疫病防控、農業污染治理與耕地質量保護等9個項目,截至3月開工率已達75%。
在縣委、縣政府“產業發展為先、民居改造為要、基礎建設為重、能力提升為本、政策保障為底、資源整合為徑”的明晰工作思路指引下,安居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就業能力、習慣風尚培養、鄉村治理、集體經濟培育等9項脫貧攻堅重點工作成效顯著。據統計,目前貧困村新建村特色產業園120個,戶辦小庭園11860個;新建優質糧油生產基地2.5萬畝、綠色蔬菜基地兩萬畝、中藥材1.5萬畝;新培育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組織163個、農民合作社128個、家庭農場191個,“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達到40個。通過建立“一司二社”,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50個退出村人均達27元,最高近60元,最低也在省定標準兩倍以上,貧困戶依托產業發展實現人均純收入3369元。圍繞實現人均純收入3600元的2018年度脫貧標準,今年計劃脫貧戶每戶至少有1項短期增收項目,建成1個0.5畝以上小庭園,67個計劃退出村每村建成300畝特色產業園,鞏固提升已建成的“四園”。
在柏埡鄉井泉村,貧困殘疾人趙玉林夫婦去年9月作為安置點第一戶完工戶,率先搬進新家,通過發展中藥材、養殖業順利脫貧,并將種植技術義務傳授給身邊的貧困群眾。“養了200余只劍門關土雞,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土雞、土雞蛋都不夠賣,僅此一項收入1.4萬余元。”老趙逢人便夸,尤為滿意的是,足不出戶就能在村衛生站遠程診療平臺上,“網約”到省級大醫院的專家,享受和一線城市同質的優質醫療服務。
井泉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5戶140人,其中易地搬遷46戶120人,2017年經市、縣驗收實現整村脫貧后,開始探索從貧困村到鄉村振興的蝶變。“一是高起點規劃安居井泉,二是高質量建設業興井泉,三是高科技推進智慧井泉,四是高標準打造人和井泉。”柏埡鄉黨委書記熊麗蓉說,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要求,全村采取組團式選址、田園式設計、項目式建設,推行地下管廊、雨污分流、清潔能源,實現空中無明線、污水不直排、燒火不冒煙,并瞄準2020年全面小康目標,整村式推進土坯房改造。通過“雞牛糞還田、魚塘水澆地、糧草飼雞牛”的循環生產模式,形成一個“田種糧經飼、林下有雞牛、塘中蓮藕魚”產業體系,今年以來,貧困戶戶均純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更值得稱道的還有全村建立的“e+農業”智慧平臺、“雄關580”黨群公共服務平臺等,破解了長期以來農產品賣難、村民辦事難等諸多問題,成為“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典范。“村上有產業監控平臺,產業園中沙參長勢如何,土雞生長狀況怎樣,在村產業發展中心切換視頻即可直觀現場,消費者可隨時查詢安全生產過程。”據熊麗蓉介紹,貧困戶家家裝有電視攝像頭,開設了便民服務、政策咨詢等7個平臺,群眾可通過電視頻道直觀了解辦事流程,同時預約服務。
小小井泉村,折射出全縣新村治理模式的大突破。以宣講農村發展新變化為契機,劍閣縣在農村廣泛持續開展以“政策法治、感恩奮進、文明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項教育”活動,并將農民夜校制度化、常態化;掛聯單位的干部職工全部進村入戶,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激發貧困群眾主體意識,增強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強化技術支撐,培育科技示范戶496戶,培訓貧困戶50890人次,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4個,駐村農技員到位率、專家服務團指導服務面均達100%。
2016年以來,縣委、政府每年拿出近800萬元對當年脫貧村村組干部的工作進行考評獎勵。一是在原有村辦公經費基礎上,每村再增加5萬元;二是村組干部每人每天補助10元,每人每月增加300元;三是按照村干部每人每月800元、組干部每人每月500元的標準,進行績效考核。“高酬高薪+績效獎懲政策的出臺,有力引導了當年脫貧村干部全脫產、全天候、全心全意為村工作,為民服務。”熊麗蓉認為。
創新機制構建大扶貧格局
“每個月有固定工資拿,廠里包吃包住還有年假,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東奔西跑,一邊忙生計一邊為顧不上家里而煩惱。”自從到了劍閣經濟開發區的企業“扶貧車間”工作,劍門關鎮雙旗村7組貧困戶袁術富臉上總洋溢著笑容。
作為區域經濟龍頭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大發展中,劍閣經濟開發區堅持把探索扶貧就業基地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以‘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目標,以‘公司+貧困戶’為核心著力打造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全力助力貧困戶家門口就近就業增收。”管委會主任王龍說。一是強化黨建扶貧,二是開展就業增收、“萬企幫萬村”、創新創業孵化、企業眾籌、校企合作等五大行動,實現了民營企業近10億元的產業項目資源整合,一大批以基地為先,以市場為導向,以精深加工為主的全產業鏈項目加快建設,園區預計提供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崗位525個,每年可通過就業增收1618萬元。
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縣以特色種養業、設施農業、特色林業、加工業、傳統手工業等實用技術和家政、烹飪、建筑、焊工等勞務技能為主要內容,共設立就業扶貧車間12個,建立就業扶貧基地10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5897人次。按照“資金渠道不亂、用途不變、資源整合、統籌安排”原則,對農業、扶貧、商務等12個部門的涉農培訓項目,進行“統一意愿調查、統一機構認定、統一下達任務、統一資金管理、統一培訓監管”的“五統一”整合,并開展縣內“四包”技能技術培訓,實現有培訓需求的貧困勞動者培訓全覆蓋,做到“應訓盡訓、不落一人”。
“開辦了劍門豆腐制作、劍門關土雞養殖、劍門石斛種植、林下套種、稻田養魚等新型種植養殖技術精品‘扶貧專班’培訓。”據縣人社局工作人員介紹,去年通過舉辦就業專場招聘15場次、送崗進村235場次,實現勞務輸出20.27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24萬人。
隨著社會扶貧模式不斷創新,強大的社會力量逐漸成為劍閣脫貧攻堅中的一支生力軍。全縣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強化服務保障、開展榮譽激勵等辦法,發動全縣所有黨員干部開展了幫扶貧困眾籌和“以購代扶”活動,不斷調動起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積極性。
2016年,總投資5億元,集育苗、種植、研發及精深加工于一體的“鐵皮石斛”項目落戶劍閣,大手筆推行“政府引導、龍頭帶動、市場運作”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全面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扶貧攻堅,助力全縣經濟跨越發展再添新動能。“不僅是種植基地,在后期規劃中,公司還將依托民主水庫的水源、周邊的林地資源優勢,建設林旅融合、三產互動的田園綜合體,形成集精深加工、森林康養、中藥養生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四川吳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描述項目遠景,將打造出當地一個“綠色鋪路、特色致富”的多功能新業態。
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全縣采取核心景區帶動、旅游線路拓展、能人示范引領“三大模式”,大力推進旅游扶貧,去年成功帶動3753名貧困人口脫貧,占年脫貧人口數的27.1%。同時,通過扎實開展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相傳,全面落實了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三免”政策和教育資助政策,貧困家庭學生惠及面達到100%;在健康扶貧方面,公立醫療機構在掛號、取藥、入院等環節增設了貧困戶窗口,全面落實貧困戶就醫“十免四補助”,縣財政出資保障貧困人口參合率達100%。
下足“繡花”功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劍閣提出,今年將統籌推進已退出的76個村和已脫貧的5.99萬貧困人口鞏固提升、2018年67個貧困村退出和2.345萬貧困人口脫貧、2019年縣摘帽達標建設提前啟動“三個階段性任務”。以實現2020年現行標準脫貧奔小康為基本目標,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重要抓手,全面鞏固提升現有脫貧成果,構建完善造血功能、改善改良輸血機制、建立健全失血救助等為主要內容的脫貧奔小康長效機制,做到“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項目”。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個曾在紅軍史上留下壯麗詩篇的老區,正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昂揚的斗志,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戰勝一條條險阻,攻克一道道難關,向著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闊步挺進。
鹽店鎮五指有機種植產業園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