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09 作者:李鵬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中國農業新聞網訊(見習記者 李鵬)還沒到開春,白列村的鄉親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坐茶館、曬太陽的“閑漢”不見了,想脫貧、要致富的人多了起來。白列村的新變化源自新的駐村工作隊,2018年初自治區農科院駐村工作隊的入駐,帶來了新氣象。白列村是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一個普通小村莊,“平均海拔近4000米,傳統農業仍是支柱,貧困發生率25%....”對村子的情況,駐村工作隊隊長鮑圣華已是如數家珍,對村子的發展,他也是心有考量。資源稟賦不突出,產業基礎薄弱,區位優勢不明顯,如何發展?在鮑圣華看來,發展必須根據村子實際,農牧民群眾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在小事上夯實基礎,因地制宜在農牧產業上尋求突破。
搭起愛心橋、鼓起脫貧勁
“沒想到,咱們窮山溝,還有那么遠的人關心”這是村民邊巴的感慨,也是全村村民的感想。今年年初杭州沈曉嵐女士與白列村建立了長期愛心幫扶關系,4月中旬首批愛心幫扶物質在白列村舉行了集中發放儀式,全村68戶村民不分老幼都收到了這份來自萬水千山之外的愛心:每戶發放了尿素2袋,59名孩子擁有了嶄新的學習用品,9名大學生每人受資助300元,物質價值不多,區區 3萬元。但對于全村的農牧民來說,卻有不一般的感受。老阿媽巴桑卓嘎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小格桑欣喜地來回翻看著新領到的書包、文具盒,裝起來又拿出來…。扶貧要扶志與扶智并重,輸血和造血結合,最基礎的是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首先要攻下脫貧攻堅的心中壁壘。“通過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工作,營造全民愛心、搭建幫扶橋梁,使感恩、感激之情轉化為脫貧致富的動力”,在鮑圣華看來,愛心橋是深化扶貧脫貧工作的具體舉措。愛心幫扶在全村引起了強烈反響,一封出自全體村民感謝信,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您的這種熱忱和慷慨令人感激,讓每一個受到幫助的心倍受感動,您的這份愛心和真情,我們將銘記于心,我們將利用好您的幫扶物資,自力更生、勤勞致富、早日脫貧”。 這個春天,這里煥發著不一般的活力。
給錢給物更要給個好思路
“鮑隊長你看我們村這情況,發展什么好呢?”自從駐村工作隊入駐后,村委會書記扎加就時常向鮑圣華請教。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振興白列村,如何發展、發展什么,看著鄉親們希冀的眼神,駐村工作隊也一直在心里盤橫。激發農牧民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必須依靠產業發展,要在農田里做出大文章,牛圈里產出高效益,把產業發展作為農牧民群眾持續快速增收的主動力。自治區農科院雄厚的科研、技術、人才優勢在幫助白列村發展農牧業產業上有了用武之地。“全村就不到2000畝的耕地,高寒貧瘠,要發展必須在增產增效上做文章,既要開荒地,又要推良種,更要提技術,多管齊下、多點開花、尋求突破”鮑圣華說。
于是白列村度過了一個與往年不一樣的冬天,剛過藏歷新年,大家就忙活起來。項目一個接一個,經久失修荒廢多年的10座村集體蔬菜大棚加固維修,要開始種植蔬菜;2.1萬斤“青薯9號”“青薯10號”馬鈴薯新品種免費發放,50畝馬鈴薯新品種產業化種植項目啟動;500只拉薩白雞運達白列村,藏雞規模化養殖項目落地;青稞良種示范種植基地200畝整體規劃、免費供種;雙低油菜“藏油5號”高產栽培示范種植50畝;新開荒耕地100畝種植箭舌豌豆、燕麥草…。培訓一茬接一茬,蔬菜種植、拉薩白雞養殖、青稞良種栽培、油菜高產栽培、馬鈴薯新品種栽培等技術培訓陸續開班,除了農科院專家,工作隊也當起了技術員,田間地頭技術指導。農牧民群眾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不少村民一個不落的全程參加培訓,村民旦塔說“聽老師講馬鈴薯新品種能增產2000多斤,要好好種,年底不止自家夠用,還能賣出去好多。另外我還想學學養雞,之前沒養過”。春日里陽光灑在大地,看著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鮑圣華感慨道“只要領著干,大家還是愿意干的”。
“只要能增加收入,鄉親們哪有不樂意的?”扎加說的更直白,就拿這次馬鈴薯新品種種植來說,大家積極性都很高,畝均產量能達3700多公斤,畝均增效2000元,不止村里產業化種植,很多村民也紛紛要求種植。這不,到了春耕春播時節,村里要修繕灌渠,都不用村委會去做工作了,大家積極投工投勞,3公里多的水渠沒幾天就清理修繕完了。
小事不小,老百姓的事都是大事
群眾的小事,就是黨員干部的大事,回應群眾的期盼,小事更能體現民生,是基層工作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具體實踐。在這方面,說到駐村工作隊的表現,村民們紛紛翹起大拇指。“駐村還當輔導員”,已是晚上8點多,白列村村委會會議室燈火通明,10多個孩子正在埋頭做功課,駐村工作隊員林斌坐在一旁,檢查著他們的作業,不時走到孩子跟前,俯身解答難題。這是駐村工作隊組織的學習輔導班,這個場景已經持續了2個多月,“村民們受教育程度較低,輔導孩子作業存在困難,我們就嘗試每天晚上集中對中小學生進行輔導”林斌說,從3月份開始,輔導班就成了常態,剛開始學生三三兩兩、有一天沒一天,到如今基本上小學生放學后都會到村委會做作業,做完了隊員們修改,做錯的隊員們講解,直到孩子們明白了為止。“特別是數學、英語,很多家長都沒學過,更別提輔導孩子了,駐村工作隊真是幫了大忙”扎加說。除了書本上的知識,一些生活小常識和課外知識的傳授,也讓孩子們新奇感興趣。這些孩子就是未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孩子們也非常努力,進步很大,今后的白列村就靠他們了,看著滿屋的孩子,林斌頗感欣慰。
話費代繳真正服務“最后一公里”。“拉巴,到縣里干什么來了?”“手機沒錢了,來沖個錢”。拉巴是白列村的村民,每隔一兩個月,他都要跑一趟縣城,15公里的路,主要是為手機繳費。“來回要半天,跑那么遠的路,只是為了繳話費”這是鮑圣華駐村以來第一件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事,這不是個例,白列村的群眾們大多是跑遠路繳話費。晚上躺在床上他久久難以入睡,眼前不時浮現白天在縣城碰到拉巴的場景,黝黑的面龐、淳樸的笑容,微瞇的眼睛,手里攥著200元錢站在寒風中。現在科技這么進步,城里早就網上繳費了,這里鄉親們還要跑那么遠的路,一定要讓鄉親們享受跟城里一樣的便捷生活,鮑升華暗下決心。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村委班子和各村組組長,“以后大家不用專門跑縣城繳話費了,我用微信幫大家代繳”。微信代繳話費服務在白列村推開,受到了農牧民群眾的一致好評,動動手指頭,解決了群眾的老大難問題。“再也不用跑那么遠的路,方便多了,鮑隊長真是我們的貼心人”拉巴翹著大拇指說道。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