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0 作者:佚名 來源:淮安日報
今年,淮安市農委作出“堅持質量第一,堅定不移提升品質,著力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部署安排,邁出了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創新政策舉措機制,由量的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淮安糧食在2015年實現“十二連增”,畝產保持在460公斤以上的高位,高標準農田占比達57.5%,主要農作物良種率98%以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扎實穩固。
創新產業發展機制,由多元鋪開向主導集聚轉變。圍繞做大做強“4+1”主導產業,構建現代高值高效農業產業體系。2017年,淮安市“4+1”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達到了79%,優質稻米面積260萬畝,占水稻種植的六成多,為農增收3億元;高效設施園藝面積132.7萬畝,比重18.7%,其中“5151”(畝效益5000元、1萬元、5萬元和10萬元)占主導;“淮安黑豬”肉每斤高達80元,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72%;“盱眙龍蝦”富民效應達百億級,常年帶動從業人員20萬人;擁有各類休閑經營主體近600個,產值10億元。產業的集聚發展,有效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增收優勢。
創新質量安全機制,由產得出向產得優轉變。近年來,我市堅持“雙安同創”,持續認證有效“三品一標”1000多個,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四級監管網絡,蔬菜、畜禽、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國家和省市例行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質量安全監管進入全省先進行列,“一見傾心、吃得放心”的“淮”字頭農產品一度在南京農展會、上海農展會等賣到脫銷斷貨。
創新綠色生態機制,由粗放式向集約轉變。在推動綠色發展上,淮安首創兩項全國經驗。一是測土配方施肥。二是戶用秸稈“四個三”模式全國推廣。
創新品牌營銷機制,由“埋頭生產”向“抬頭市場”轉變。培育“名特優”知名品牌農產品,先后創成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中國馳名商標6件,農產品地理標志8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20件,數量居全國設區市第一。其中,“盱眙龍蝦”品牌價值近170億元,洪澤湖大閘蟹80億元,“淮安紅椒”46億元,還在逐年提升。“盱眙龍蝦”累計誕生千萬和百萬身價的蝦王630多個,富民效應明顯。今年3月15日,淮安市“淮味千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北京發布推出,成為全省第二個市域公用品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
創新主體培植機制,由小農戶向規模化轉變。淮安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去年底全省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推進會在漣水舉辦,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度達38.9%,蘇北領先。尤其重視農業龍頭企業的培植,先后扶持評先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15家,其中省級以上52家,國家級4家,產業富民帶動效果較好。2017年,全市52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65.25億元,利潤12.11億元,帶動農戶91.32萬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