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4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保質量·必須靠奮斗
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尕巴松多鎮德什端村的易地搬遷新址,村民才排回憶起以前在草原上貧窮的生活,眼淚直在眼眶里打轉。家里沒有牛羊,也沒有草場,妻子病痛纏身,只能靠著親戚的接濟勉強度日。他告訴記者,如果繼續留在那里,生活只能是雪上加霜,只有搬遷出來,生活才會有希望。
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覆蓋等歷史欠賬已久;草場面積小、耕地少、可利用資源短缺等問題,多年來一直是同德縣脫貧致富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巴溝鄉松多村黨支部書記蘭本加回想起幾年前村里道路,告訴記者:“要是碰上下雨天,在村里走一圈,鞋子上就會帶上厚厚的泥巴。”
歷史欠賬的問題不解決,脫貧的質量就難以保證,再精準的扶貧都會被拖累。
立足實際,直面困難,同德縣委、縣政府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分布局”,即三分之一的牧戶搬遷到城鎮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戶搬遷到農業點;三分之一的牧戶在草場放牧。其核心就是通過轉人來降低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對一產的發展壓力,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增強脫貧攻堅的動力。
“三分布局”的實施,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更需要源頭活水。光靠著原有的量小分散扶貧資金,根本不能解脫貧攻堅之渴。同德縣委、縣政府決定徹底擯棄小而散撒胡椒面式的資金投入方式,集中財政、行業部門資金,匯集社會幫扶資金,形成強大的資金合力,同時,推進“十個一批十到戶”精準幫扶。
四面八方的源頭活水匯集到了這片“最干涸土地”上,澆灌在每一個貧困群眾的心里,住房難、吃水難、用電難、行路難、通訊難、上學難、廣播電視收看收聽難等老大難問題得到解決。如今,松多村里的硬化路早已通到了每家每戶家門口,才排也在村里開起了小賣鋪,收入也算不錯。
古老而又深邃的哲理在脫貧攻堅戰中給予了我們諸多啟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僅僅依靠外來的源頭活水,不能解決貧困群眾思想上的、根子上的問題,脫貧也只能是一條腿在跑。因此,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們又多了一條經驗,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幾年前,周先加是尕巴松多鎮貢麻村有名的懶漢,不僅懶而且還喜歡喝酒,喜歡鬧事,成了村干部們重點關注的對象。駐村干部斗周加說,不改掉身上的這些毛病,就是給再多的錢,周先加也擺脫不了貧困。后來,在村干部的教育下,在上大學女兒的影響下,周先加的思想有了不小的轉變。
現在,周先加戒了煙,戒了酒,也戒了喜歡鬧事的毛病,成了村里的草原管護員,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資。他說:“真的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村里干部們對我的教育,是他們改變了我,還讓我家里過上了好日子,也讓我明白了只有靠自己的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
在同德縣,像周先加一樣轉變的人不在少數。思想的轉變,志與智的融合,讓他們開始懂得幸福是靠奮斗來的,擺脫貧困必須靠奮斗。
可持續·產業跟上趟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增收是核心。解決了貧困群眾最需要的生活保障問題,后續產業發展也必須跟上步子,而且從產業選擇,到產業與貧困群眾對接,都要實現精準。只有讓貧困群眾有增收技能,有增收渠道,有穩定的收入,才有實現脫貧的可持續的基礎。
究竟如何做強扶貧產業,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五年多的實踐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一是村級產業,立足貧困村的稟賦、條件和基礎,培育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重點發展有利于貧困戶增收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二是龍頭帶動,通過建設扶貧產業園,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貧困群眾成為產業工人。
說起村級產業,貢麻村可圈可點。貢麻村屬半農牧村,全村耕地1674畝,種植油菜每畝的產量僅有90多斤,“種地賺不了錢”是村民們多年來形成的一致認識。這么多地,怎樣才能挖掘出它應有的效益呢?村兩委的干部們動了不少腦筋,最后決定由村里的合作社統一流轉,規模經營。
駐村第一書記多杰索南告訴記者,規模經營的最大優勢就是節省成本,節本就是增收。賣油菜籽、賣秸稈有一筆收入,收獲后租出耕地放牧又是一筆收入,合作社的機械設備還有跨區作業的收入,2017年給全體村民的分紅達到36萬元。
5年多的時間里,同德縣依托4478.08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對1160戶4471人實施了“一村一策”集體脫貧產業政策;對713戶2526人實施了“一戶一法”脫貧產業政策。村級產業的發展已經釋放出了巨大的紅利。
巴溝鄉松多村黨支部書記蘭本加說:“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村里人憑借著藏服加工的傳統手藝,已經改變了以前貧窮的日子。最明顯的體現在兩個80%上:5年前,村里有80%的都沒有出過遠門,有的連縣城都沒去過;如今,縣城市場上80%的藏服都出自松多村,差不多家家戶戶都買上了小轎車。”
與村級產業相比,扶貧產業園在同德縣釋放出的脫貧攻堅力量更不能小覷。2014年,才讓通過易地搬遷從唐谷鎮合乎土村搬到了縣城邊上的新村社區,在接受一輪又一輪的技能培訓后,成為了扶貧產業園中措未托貢礦泉水廠的技術工人。才讓告訴記者:“現在每個月的工資加上績效獎勵差不多四五千元,生活一點都不愁。”
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開始成為產業園里的產業工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同德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楊小文說:“這個精心建設的省級扶貧產業園,就是要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實現多種形式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現在要成為全縣產業扶貧的‘拳頭’,將來要做持續脫貧的‘穩定器’。”
燒旺產業之火,筑牢脫貧之基。五年的奮斗,迎來了同德縣的完美蛻變。未來怎么辦,如何保障脫貧不返貧,除了產業支撐,還需要長效機制護航。
目前,同德縣金融服務、社會參與、責任考核、鞏固提升等精準扶貧機制,科學完善的扶貧考核評價體系,貧困脫貧戶、貧困邊緣戶的幫扶工作機制已初步形成,開始呈現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金融扶貧“四位一體”的大格局。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