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6 作者:佚名 來源:鶴崗新聞網
圖為劉經才正在大棚里整理瓜秧。
一張黝黑的臉,一身帶塵土的衣服,個頭不高,每天與土地默默交流,時常蹲在大棚里與種子、肥料、蔬菜為伴,活脫脫一個農民大叔的形象。
其實,他真實的身份是個知識分子,只不過,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必須要跟農民親、跟農村近、跟農業跑。
而他最讓人感嘆的是,從投入這塊土地的那天起,一直堅持了30年,跟身邊的農民“親”了30年,為所在的農村服務了30年,與摯愛一生的農業事業癡守了30年。他的人生也許無法與輝煌掛上鉤,更談不上“騰達”,為一份不算光鮮的職業投入了30年的人生歲月,許多人也許會笑他癡、笑他傻,但他已經習慣了這些。在他的心里,最高興的是通過自己的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看到農民增產增收的喜悅,這就是自己的價值所在。
他叫劉經才,現任蔬園鄉種植業中心主任,享有鶴崗科技帶頭人稱號的高級農藝師。
春忙在即,記者與這位服務土地與農民大半輩子的本地農業專家有了一面之緣,并了解了他與眾不同的耕耘之旅——
承父業,變職業
他與土地結緣,也許是一種命運的安排。
1958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比較特殊的年份。那時,劉經才的父親還在山東莘縣。盡管每日里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但所打的糧食依然難以維持生計,面對挨餓的困境,劉經才的父親不得已逃荒來到了東北黑龍江,在伊春五營區五七農場落了腳。
1963年,劉經才出生在這片被森林環繞的黑土地上。
他回憶說,當時父親是林業采伐工人,后來又被安排到農場種地。因工資非常低,他開始種點兒自留地,以維持生活。父親是個種地能手,當時就能琢磨著扣棚種菜,這樣就能多產些菜可以賣一點兒,可以賺些額外收入。當時,他和哥哥都曾跟著父親在地里干過活兒。正因為這樣,家里哥兒幾個后來才完成了學業。
也正因為跟著父親扣大棚的經歷,為他后來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搞設施農業積累了許多實踐經驗。特別是父親呵護小秧苗就像對嬰兒似的情景,既怕它冷了,又怕它熱著。那種質樸的情感,更是深深地影響著他,也由于這種質樸情感,讓他將這變成了終生的職業。
1984年,劉經才考上了黑龍江省北安農校大專班,他選學了農學專業。而這一專業選擇,也成了他一生的職業追求,他堅信走“民以食為天”的道兒,肯定不會錯。
為農民,當農民
1987年7月,劉經才畢業后,被分配到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初出校門,他便接了個“大活兒”: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栽培技術推廣。
當時全市僅有35畝稻田采用了這項技術,大多還是傳統的栽植技術,產量低,成活率也不高。為了將這項新的栽培技術推廣得更廣泛一些,劉經才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全身心投入到其中,這村跑到那村,跑完這片地,又跑到另一塊地,每天忙得腳打后腦勺。盡管如此,他依然樂此不疲,因為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經過一年的努力,全市應用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栽培技術達到了1000多畝。他也因此立了一大功,曾被市農委評為全市勞模。談及這段經歷,劉經才似有些遺憾地說,如果當時我要繼續在水稻上做下去,也能出些很可觀的成果。
1988年10月,因工作需要,劉經才被調到蔬園鄉工作,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性質沒變,主要從事蔬菜大田、經濟作物推廣、設施農業研究推廣與科研管理工作。當時農業技術推廣存在雙重難題,一方面是來自農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對蔬菜產量、質量和品種的需求,要求農民必須走科技種田、設施農業的路,另一方面是來自農民自身素質、意識和傳統種菜習慣等多方面的限制,這給農業技術推廣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劉經才準備采取種試驗田的辦法,引導農民接受新技術。
劉經才回憶當時的情景說,為了種好試驗田,他當時以2分利貸了2萬元錢,在試驗田跟前蓋了個房子,以便于天天守在這里照顧田地和蔬菜。記得是“十一”期間動工,天已經有些冷了,蓋房子時,晚上就睡在大棚里,大棚里再冷,就跑到老鄉家里睡一晚。等忙活完房子,本來就不胖的他,掉了有20斤肉。
從那時起,他的雙腳、他的身影絕大多時間都是走入田間、轉在地頭,與農民、與蔬菜、與大棚成為了最親密的朋友。
面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出現,面對農民的懷疑觀望,劉經才總是全身心地在試驗田上投入試驗,經常在田間挽著褲腿一干就是一天,一身汗水,一身泥土,曬得黑黑的,弄得幾乎與農民毫無二致。當試驗成果達到預期目的后,馬上無償地推廣給全鄉農民。一轉眼在蔬園鄉的田間地頭忙活了30年,這里的農民幾乎沒有不認識他的,誰家的大棚或蔬菜遇到了問題,總會去找他這個“農業專家”給診斷診斷。后來,有了微信后,有好多村里的農民都建立了微信群,都爭先恐后地把劉經才拉進群里,以便于遇到問題隨時交流請教。
有些人不理解地說,你有學歷有職稱,在田間地頭這么長時間了,理論實踐經驗都有,為何不經營一個自己的農業技術服務公司,保證能掙大錢,干嘛總是免費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呢?劉經才說,我學的農技專業知識,就要用于農民。他說到了,也做到了。每當給農民講課、技術指導的時候,他都堅持深入淺出、舉一反三,讓農民朋友聽得很解渴,大受其益,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朋友。多年來,通過劉經才的講解、培訓、輔導,農民朋友的科學種植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民的收入也有了不同幅度的增加,這才是他最想要的結果。
他常常跟身邊的朋友講,我學的是農技,干得是我的本行,心里踏實。多年來,他一直跟土地跟農民打交道,在蔬園鄉的各個村莊誰家種什么品種,蔬菜大棚的構造如何,甚至秧苗長勢他都裝在心里。他經常行走在村莊田間地頭,農民找他解決問題很方便,確診率也很高,因為這里的一切他太熟悉了。在這里搞農技人手比較少,給農民送藥、送技術他都會親自到現場。有幾次,他曾不顧發著高燒帶病下鄉前往指導,愛人心疼堅決不讓他去,他跟愛人解釋說:“你知道嗎?現在是農民育苗關鍵時候,苗育不好,就會影響農民一年的收入了!睈廴四盟麤]辦法,只好任由他去了。
農民的夢,我的夢
今年劉經才已經56歲了,不知不覺,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小伙已經走近了花甲之年,而這其間的歲月大都是陪伴著期待的農民、陪伴著各種幼小的秧苗、陪伴著希望的土地、陪著喜人的蔬菜、陪伴著承載收入的大棚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我只是一個懂農業技術的農藝師,只有將自己的才學施展出來,才能讓農民受益,加快農民脫貧致富。”這是劉經才的心里話,也是他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始終如一的追求步履。
自從邁入這個農業技術推廣的行當,劉經才就不斷地在農技推廣方面進行大膽創新和探索,每年他都給自己制定新的農技實驗、示范、推廣方面的目標。通過多年對蔬菜栽培的探索研究,將引進的多項技術進行推廣應用,以提升全鄉生產水平。如在保護地提前延后技術、地膜覆蓋技術、圓蔥栽培技術、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五味子栽培技術、特菜栽培技術,玉米、葡萄栽培技術等45項技術都得到廣泛應用,發揮了其增產、增效的作用,這45項新技術共增產糧豆、果蔬等2300萬公斤,農民增收540萬元。
在設施農業方面,他通過多年引進新品種進行無數次的試驗,引進了蔬菜優良品種6類160多個,設施農業種植面積1200畝,達到了南菜北種、野菜家種、夏菜春種等反季種植,在高寒地帶實現了四季常青,農民增收了,市民餐桌菜品豐富了。
從2004年起,蔬園鄉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大見成效階段,新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在全市得到普遍應用,推廣應用率50%以上;大棚節水微噴、滴灌技術推廣從零到普及率80%以上。
建設科技示范園區,是他多年來不斷執著追求的一個夢想,也是始終堅持不懈努力實踐的一個目標。他想通過科技示范園區,讓農民從中學會從技術到管理多方面技能的整體提升,為此,他始終致力于向農民推廣節本、提質、增產、增效的復合技術,堅持良種和良法相結合,加強園區技術集成組裝配套,從而推進農業標準化到位率。近年來,在區、鄉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全鄉創建了10個科技示范帶,4個科技示范區,平均落實科技示范田400畝,30個科技項目,49項農業新技術,40個新特品種在園區地得到落實,科技推廣達到85%以上,科技貢獻率達45%,這些項目累計為全鄉創造經濟效益4500多萬元。
為了拓寬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他還在黑木耳擺栽培技術方面進行了試驗推廣,使這項實用技術在全鄉得到廣泛應用,全鄉最多一年推廣種植了300多萬袋,推廣應用10多年,菌農共計增加純經濟效益450萬元;無公害蔬菜優質栽培技術推廣種植5000余畝,推廣10余年時間,示范園總效益達到500多萬元。
為了培養更多的科技型農民,冬閑時節,他組織科技人員到村到戶宣傳農業科技,他經常利用農閑進行農民實用技術專題講座,培訓、做簡報等形式講解農技知識,使許多農民走向了科技型致富道路。他也因此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歡迎。
30年耕耘塵與土,數千日子為農忙。劉經才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并耕耘于農業一線,竭盡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積極開展農技創新、推廣應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業績。他曾連續多年榮獲區、市、省、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科技帶頭人、農業先進工作者,多次獲得市模范工作者、為農服務先進個人,2016年,獲得全市“五一”勞動模范榮譽,同年獲農業部頒發的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談到這些成績,劉經才并不以為然,他最在意的還是農民的心聲、農民致富的需要,因此,他永遠不會停下自己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的腳步。他說,今年自己確定的目標是推廣精品有機蔬菜種植技術,改善品質,引進蜜蜂授粉技術,用光氮核肥技術,不用一粒化肥,降成本、提品質,好讓農民的口袋再豐滿些,引進耐儲運蔬菜品種,打入俄羅斯市場,走進“一帶一路”。
在劉經才心中,農技創新永遠在路上,服務農民也一直在路上,這就是農業科技戰線一個平凡工作者的情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