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18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產業精準“導航”立體保障“兜底”
——內蒙古林西縣實現率先脫貧“摘帽”紀實
李昊本報記者馬曉剛
內蒙古林西縣于198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是內蒙古31個國家級貧困旗縣區之一。2017年初,這里還有1147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一年來,該縣舉全縣之力,攻堅克難,使9000多人穩定脫貧。2017年12月5日,林西縣向赤峰市扶貧開發辦公室提交了退出國家級貧困縣的申請,這也是2017年內蒙古第一個喊出“人脫貧、縣摘帽”口號的國貧旗縣區,林西縣為何敢為天下先?脫貧“摘帽”的底氣從哪里來?日前,記者走進了這個邊陲小城。
產業扶持引領讓貧困戶有了“導航儀”
“走,到村里去!”一聲號召之下,林西縣373個駐村工作隊、100名第一書記、2314名幫扶責任人、1096名聯系人隨即整裝出發,分赴精準扶貧各大戰場,實現了“鎮鎮有扶貧團、責任領導,村村駐工作隊、第一書記,戶戶有幫扶人、扶貧措施”的脫貧攻堅人員全覆蓋網絡。
這幾天,林西縣扶貧辦公室主任趙光明和幾名駐村工作隊員再次來到西山根村村民李樹民的家,和他聊了起來。
“我就想100塊錢再包幾畝地。”李樹民說。“那找不到太好的水澆地怎么辦?”趙光明問。“那我也包,今年必須多種點地。”李樹民態度很堅決。“好,我們幫你協調,明年保證讓你種上地。”趙光明說。
2017年初,李樹民還是西山根村的貧困戶,通過易地搬遷,他和佰惠生公司簽訂了甜菜種植合同,當年的甜菜收入就讓他家的人均收入超過了1萬元并順利脫貧。眼下,他謀劃要再承包點兒地擴大甜菜種植面積,幫扶責任人趙光明為他解決了這一難題。像李樹民這樣的貧困戶在林西縣并不少見,由貧困戶到“萬元戶”的轉變,得益于林西縣的產業扶貧、移民搬遷、健康扶貧等各項扶貧措施的扶持。
“自從和企業簽了合同,就像安了導航儀一樣,種啥也有譜了,沒錢也能種,還年年旱澇保收。”說這話的是今年56歲的林西縣河沿村村民王朋,和李樹民一樣曾經是貧困戶的他,通過與當地企業簽訂合同種植甜菜,不但一舉脫貧,還成了附近有名的甜菜種植大戶。
近年來,林西縣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優勢作用,大力實施“1+4+5”產業扶貧、“菜單式”扶貧模式,形成甜菜、中藥材、經濟林、生豬、蛋雞五大脫貧主導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626戶、15239人,人均增收1650元。同時,該縣還投資43億元,開工建設脫貧產業園區12處,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35戶、4679人,人均增收1670元。
“易地搬遷+”讓貧困戶有了“安樂窩”
2017年4月,內蒙古決定對5萬貧困人口進行易地扶貧搬遷。林西縣有60%的貧困人口需要異地搬遷。擔心搬遷后沒有產業,李樹民和村里多數人一樣,拿不定主意。
“哪有產業往哪兒搬,哪有收入往哪搬,保證讓你搬了之后有活干、有錢賺。”趙光明的話給李樹民吃了“定心丸”。
“政府給建的冷棚,我都包給雙贏合作社了,一年3000塊錢,我們老兩口在這兒打工每天還能掙100塊錢,這日子還愁啥?”搬到新家后的林西縣統部鎮曹家屯村的薛蘭成難掩心中的激動。
為避免搬遷貧困戶因缺少致富產業導致“住進新房依然受窮”的尷尬局面,林西縣結合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及遷入區的地域資源現狀,通過推行“易地搬遷+光伏”“易地搬遷+設施農業”“易地搬遷+產業園區”“易地搬遷+養殖”“易地搬遷+旅游”等模式,在近兩年的時間內使1275戶、3281人搬進了新家,新建集中安置區41處。
“扶智+扶志”讓貧困戶有了“精氣神”
為幫助廣大困難群眾擺脫“等、靠、要”的懶漢思想,增強自信,催生內心脫貧致富動力,林西縣把提高貧困人口自身素質作為智力扶貧的根本,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根據“精準識別”“一村一品”“一戶一策”原則,為貧困戶“量身定制”脫貧計劃,對于有學習能力的貧困戶,通過技能培訓、外地“取經”“學一學”“干一干”等方法,激發貧困群眾“想干事、敢干事”的激情。
今年73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付久金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硬朗,還有一手做飯的手藝。作為幫扶單位的林西縣編辦針對老人的實際情況,為他在徳青源公司找到了一份做飯的工作。閑不住的付大爺在做飯之余還領著另外幾名貧困戶在工地上打工,每天150元的收入讓老人非常滿意。
此外,林西縣積極拓展扶貧渠道,加大社會兜底保障力度,構筑了“孝扶共助”“雨露計劃”“生態扶貧”“光伏扶貧”“金融扶貧”“社會扶貧”政策疊加的立體扶貧網絡,使該縣貧困人口逐年下降。在貧困人口看病報銷上,林西縣落實保障資金、實施“1351”健康扶貧工程,即貧困患者住院個人自付總費用不超過10%,個人自付單次費用或年費用累計不超過3000元,貧困患者42種慢性病門診費用個人自付不超過5%,真正讓困難群眾看得起病,兜住了貧困百姓因病返貧的底線。
2017年,全縣實現了5269戶9510人穩定脫貧,貧困人口減少到1547戶296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64%,低于西部地區國貧縣3%的評定標準,而國貧縣評定的其他3項標準中,貧困人口錯退率、漏評率全部下降,貧困人口滿意度持續上升。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