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3 作者:佚名 來源:海南日報
5月22日,張學斌(右)在西蘭村竹貍養殖場查看竹貍生長情況。
5月22日上午,在臨高縣東英鎮靈山村,記者見到了正在和村干部開展扶貧“漏評”“錯退”工作的村黨支部書記張學斌。皮膚黝黑的張學斌工作起來一絲不茍:“‘漏評’‘錯退’工作關系到每一個貧困戶,必須認真對待,來不得一絲馬虎。”
19歲那年,張學斌應征入伍,在部隊的4年練就了他堅毅的性格。1996年退伍后,他在海口、廣西南寧等地做生意,經營得挺不錯。
然而,2001年,就在生意最紅火的時候,張學斌卻返回家鄉靈山村當起了村黨支部書記,成為該村歷史上最年輕的黨支部書記,并帶領大家一起發展產業脫貧致富。過去,靈山村510戶村民里有57戶是貧困戶;如今,村里的貧困戶還剩8戶。“今年這8戶也一定要脫貧,我有這個信心!”張學斌說。
“傻”小伙當村官
村容村貌大變樣
“放著好好的生意不錯,卻回村里做村官。”在張學斌朋友的眼中,張學斌有點“傻”,然而沒過幾年,張學斌這名基層干部的工作成效就讓大伙嘖嘖稱贊。
隆安村是靈山村委會最貧窮的自然村,過去這里十分缺水。遇上旱季,村民只能到路邊的水溝接水過濾使用,或到3公里外的大寶村挑水喝。由于貧窮,村里一直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遇到雨天,挑水也成了難事,一桶水洗完米和菜再留著洗手,洗完了手再洗地瓜,直到水用得發黑再喂豬。
每次回村,走在坑洼不平的泥濘小路上,看著鄉親們每每為用水精打細算,張學斌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1年,張學斌返鄉結婚,時任靈山村黨支部副書記的王永雄認為他頭腦靈活,就建議他回村競選村支書,想辦法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這個提議讓張學斌記在了心里,婚后沒多久,他就回到村里競選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
張學斌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動村民籌資修路。他從隆安村開始,自己墊付了部分資金,又號召其他村民捐款,湊錢買來沙土,將原本坑洼不平的村路填平加厚。接著,張學斌又帶動村民齊心協力把靈山村委會下轄的8個自然村道路全部修整了一遍。
此后,張學斌先后向縣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爭取了200多萬元,將8個自然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2014年,在張學斌的爭取下,由臨高縣水務局投入93萬元興建的飲水工程在西北村動工。至此,靈山村2000多人全都用上了自來水。
產業帶動貧困戶
致富全都靠雙手
為了讓貧困戶脫貧,張學斌一直鼓勵村民學技術,靠雙手脫貧。“我們大家都相信張書記,他是我們的致富‘領路人’。”貧困戶謝躍宏告訴記者,在張學斌的幫助下,他在村里的山藥合作社打工,靠著工資收入達到了脫貧標準。
2014年,張學斌到國外學習農業生產。“這一次學習給我的啟發非常大。發展農業,不僅要講究數量,種植高產的農作物,更要注重質量。”張學斌告訴記者,學習歸來后,他于2015年在村里成立了靈山鐵棍山藥種養合作社,試種了50多畝靈山鐵棍山藥,提倡科學合理施肥,打造無公害山藥。
無公害山藥很快就受到了市場歡迎,張學斌就帶著周邊的特困戶、低保戶、貧困戶等10多人一起投資和管理種植,將規模擴大至170畝,讓大家在增收的同時,還能學到生產技術。
近幾年,隨著東英“長壽五糧”行情越來越好,張學斌又幫扶7戶農民投入40多萬元發展山藥種植。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引進臨高縣供銷公司,發動西北村村民以104畝土地入股的形式,與企業合作共建了果子貍養殖基地。截至去年年底,靈山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已突破6000元。
今年3月,張學斌又改造了村里的部分土地,種植70畝臺灣紅薯葉出售。紅薯葉的生長周期短,市場銷售快,很快就吸引了數名農戶跟著他一起種植。
同時,紅薯葉基地還吸納了13名貧困戶負責除草和播種育苗工作,收成好的時候,每人一天能摘300-400斤紅薯葉,收入150-180元不等。
“如今靈山村還剩8戶貧困戶,但小康的路上,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村民掉隊。”張學斌說,只有全心全意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才算稱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