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4 作者:佚名 來源:商丘日報
在柘城縣崗王鎮劉樓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鵝司令”,他不僅通過養鵝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還帶領鄉鄰們一起走上了一條養鵝脫貧致富路。
村民們口中的“鵝司令”叫劉金忠,柘城縣崗王鎮劉樓村人。十年前,高中畢業后的劉金忠,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就跟隨著同鄉外出打工。劉金忠告訴記者:“我17歲就出去打工了,做過保安、工地小工,后來又在路邊上擺地攤。”
善于琢磨的劉金忠,看到洗車店的生意很火,就用自己辛苦攢下來的錢開了一家洗車店。從而賺到了自己創業的第二桶金。“干了有一年吧,掙的有二三十萬。然后做修車,做了大概三到五年的時間。2013年,開了一家保潔公司。”劉金忠說。
靠著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劉金忠的生意越做越大。2016年回鄉探親中,他偶然間聽說的一件事,讓他果斷地放棄了外地的生意,回了家。劉金忠說:“我回家探親的時候,發現養殖不錯。我感覺中國農村太大了,有六七億人口,感覺隨便撈一下也比大城市里強。這樣,我就在2016年把公司交給我姐姐管理,我就回來了。”
聽說劉金忠放棄了自己在城市里經營得正紅火的生意,回鄉養鵝。很多人不理解,有親人還專門跑到劉金忠家問。誰會放棄在北京的很不錯的生意,再回到農村發展呢?
下定決心要在農村闖出一片天地的劉金忠,有條不紊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計劃。劉金忠說:“最早的時候,我父親養過鵝。他那時候做孵化是用老的模式生產和銷售。根本跟不上這個時代了。”劉金忠把北京所有的東西都處理了,車也開了回來。決心在農村大干一番。
建立網絡,采購設備,聯系種源,一切都在按照劉金忠的設想進行著。創業之路,并不像先前設想的那樣順利。劉金忠介紹說:“一開始我也碰到一些失敗,每一次都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再進行運作。在2017年3月,因為晚上值班沒有值好,一箱還剩三天就要孵化出小鵝的8000枚蛋,全部毀掉了。當時很心疼。后來,虛心學習,仔仔細細,才走上了正規化的道路。”
劉金忠還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養殖模式。劉金忠說:“現在我們是根據老家的氣候種植鵝飼料。每年的十月到第二年的五月種植大麥草。大麥草割完后,緊接著種植木須草。木須草能種到八月份。這樣種植兩種草,鵝就全年不愁吃。‘有水有草養好鵝’,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口訣吧。所以,我們的鵝養得好。”
養鵝孵化技術漸漸成熟之后,依靠互聯網,劉金忠生產出的鵝苗和成品鵝銷售到了全國各地。劉金忠說:“我們現在孵化的鵝苗每個月十萬只,五天出一批,一批出到一萬三四千只。在八月份,到高峰期,一個周期能出七八萬只。總體來說,2017年,我們總共出40萬只左右。我們合作社今年的效益,如果按去年的量算的話,純收入300萬是沒有問題的。”
致富不能忘鄉鄰,怎么樣才能讓鄉親們一起加入到養鵝大軍中來呢?劉金忠想了不少的辦法,最終琢磨出了由農戶代養、合作社回購鵝蛋的分散飼養模式。劉金忠介紹說:“我們村是貧困村,只要農戶能養,我們提供蛋鵝的種鵝500只、1000只都不是問題。鵝蛋養殖要按照我們的標準,防疫要到位。鵝蛋我們回收,給他們一個保護價,確保貧困戶不虧錢。肉鵝周期很短,70天就可以出欄了。農戶的每只鵝能有十五六塊錢的利潤,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
目前,已經有300多個農戶加入到了金忠養殖專業合作社,并通過蛋鵝和肉鵝的養殖有了固定的收益。
養殖穩定下來后,劉金忠正在籌劃建自己的屠宰食品加工廠,然后創造柘城的自有品牌。爭取將養殖做得更大更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