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27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北京市密云區“六個一批”助農增收
本報記者 賀勇
早上7點半,家住北京市密云區穆家峪鎮荊子峪村的村民張玲云,準時來到村頭的極星農業科技園,換好潔白的工作服,帶上藍色的頭套,走進種植區開始西紅柿枝條繞蔓工作。“如今我每個月能拿到近4000元,算上企業給我上的保險,每年能收入5萬元。”今年34歲的張玲云滿臉喜悅地說。
流水線種番茄,節本又增效
極星農業科技園是去年落戶穆家峪鎮的一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一期占地面積50畝,投資額2億元,主體為一棟占地面積33726.22平方米的芬洛式玻璃連棟溫室,內含2.2萬平方米番茄種植區,2000平方米育苗區以及2000平方米水培生菜區。
“這個玻璃溫室引進世界先進技術,顛覆了傳統的農業耕種方式,所有軟硬件設施都圍繞番茄植株的生長需求而設計,像是一個精細化生產工廠。之所以被稱為‘農業工廠’,因為這里采用全自動化設施,像工業流水線一樣生產番茄。溫室內設有多個傳感器,負責收集溫濕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各種數據,并傳輸到控制室電腦系統中,對比此前人工預設的植物最佳生長參數,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就能自動控制幕布啟閉、噴霧系統開關等,從而調節大棚內的溫、光、水、氣等,保證番茄始終處于最佳的生長狀態。”技術負責人徐丹介紹,番茄的產量可達每平方米25公斤,是傳統生產方式的5倍以上,水資源的消耗卻不到傳統方式的1/10,并實現了園區對外廢水和二氧化碳“零排放”。一期溫室每年可以產出高品質小番茄70萬公斤,優質水培生菜70萬頭,優質番茄幼苗650萬棵。
“每個生產步驟每項管理措施都有嚴格標準,以繞蔓工序為例,先做哪個動作后做哪個動作,是順時針繞還是逆時針繞,都有明確要求。從沒想過種菜有這么多門道。”張玲云感嘆道。
在極星農業科技園里,除了張玲云擔任的繞蔓工,還有剪葉工、落蔓工、采收工、梳花工和包裝工五個工種,共50名工人。這些工人無一例外都是來自周邊的農民。
扶產業、促就業,夯實增收基礎
“極星農業科技園落地后,不僅能讓當地村民每年獲得135萬元的租金,吃上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還能提供50個就業崗位,使他們每人每年增收4萬余元,村民能在家門口工作賺錢。”負責投資建設極星農業科技園的北京城建六公司董事長朱忠擇介紹,項目二期建成運營后,還將帶動300到400名農民就業。在密云,像極星這樣的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已有16家,2017年共輻射帶動農戶1.2萬戶,總收入8.7億元。
發展一個特色產業,帶動一方群眾增收,這正是密云抓好低收入農戶增收的重要抓手。密云是首都重要飲用水源地和生態屏障,“保水”是第一責任。按照相關要求,近年來,密云水庫一級保護區內規模養殖業已全部關閉并退出;庫區155米高程以下也停止了一切生產經營行為,實施封閉管理。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功能疏解、禁限產業目錄擴容,密云區農民增收工作仍面臨較大困難。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以來,密云區采用扶持產業幫扶一批、促進就業幫扶一批、山區搬遷幫扶一批、生態建設幫扶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社會力量幫扶一批六種幫扶方式,幫助低收入戶“脫低”奔小康。“六個一批”,產業是重中之重,密云通過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等方式,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據統計,2017年,密云區1.1萬余戶低收入農戶中有7424戶越過了低收入線,越線比例達66.4%,遠遠超過了當年年初確定的30%的目標。
密云區農委主任耿智慧介紹,下一步,密云將穩步實施“六個一批”精準幫扶措施,深入推動各項幫扶政策落實到村、到戶、到人,進一步夯實低收入農戶增收基礎,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一個不掉隊。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