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30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網
“我因心臟病入院做手術,但這段時間正是油茶管護的關鍵時期,農民朋友打電話請我去指導。于是,手術后兩天我就出院,第三天就下鄉了……”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蔭偉站在臺上講述自己的扶貧故事,臺下的數百名觀眾屏息聆聽,不時有人抬手拭去眼角的熱淚。這是5月25日廣西脫貧攻堅先進事跡主題情景報告會上的動人一幕。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廣西兩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06萬,1999個貧困村1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綜合評價好”的8個省區之一……這些成績背后,有一群人正在默默堅守和努力,他們或用智慧剔除貧困的根源,或用行動蕩平前進的羈絆,或用知識鋪就致富的坦途,或用毅力編織逐夢的翅膀。
一只脫貧攻堅的“領頭羊”
16歲時放鞭炮不小心,博白縣江寧鎮長江村村民劉入源失去了右手。好不容易衛校畢業,求職又四處碰壁。他不甘心,干脆回到鄉下,琢磨要干一番事業。2009年,看到養羊賺錢,他拿出全部積蓄,引進31頭黑山羊,因為沒經驗,羊全都夭折。可他不信邪,四處學習養殖技術,借錢再次養羊。
這次,他幾乎與羊形影不離!鞍滋,羊吃東西,我就蹲在旁邊看;晚上羊睡覺了,我也睡在旁邊。到最后,羊的每一個動作,發出的每一個聲音,我都能知道它是餓了、冷了,還是準備生小羊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批羊終于養成,劉入源發了“羊財”。
但鄉親們還窮著!八麄兌际窃谖依щy時幫過我的人,我富了,決心幫他們,一起養羊致富!眲⑷朐磩撧k了公司,采取托管代養的方式,把羊寄養在農戶家,全程提供技術、飼料、防疫服務,保價收購小羊,農戶旱澇保收,F在,劉入源已經帶動本村和周邊鄉鎮的350多戶貧困戶養了5000多只羊,每戶增收2萬多元,1500多人脫貧。2016年底,劉入源還加入“殘疾人陽光扶貧項目”,每年幫助100名殘疾人脫貧。
“三面墻”的故事
合山市嶺南鎮溯河村有個村民叫譚羅斌,家里特別窮。
比“家徒四壁”還窮,因為他家只有三面墻,另一面墻是靠著鄰居家的。
他在村里還有個外號,叫“酒壇子”。以前,幫扶干部給他送米送油,他卻靠著墻根,瞇著眼要酒喝,是全村有名的懶漢貧困戶。干部怎么講扶貧政策,怎么描繪脫貧后的美好生活,他就是不動心。
有一次,扶貧干部發現,譚羅斌不喝酒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自尊心的,而且還很在意自己的女兒,就勸他:“女兒都談戀愛了,你還吃低保,房子這么破,怎么好意思讓孩子帶男朋友回家?”
一句話,點醒了譚羅斌,他拍著胸脯說要干出個樣子來。
通過危房改造,譚羅斌告別了“三面墻”,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去年,他養了20頭豬和兩批肉兔,還買了一部三輪車發展生產、跑運輸,加上女兒在外打工,一年下來,全家收入超過3萬元。
“不想”“不敢”“不能”“不會”,是不少貧困戶的口頭禪。2016年,合山市開展“扶志脫貧爭先鋒”活動, 1500多名黨員干部與3300多戶貧困戶結對幫扶,志愿工作隊開展關愛行動和心理疏導服務,實施精神扶貧,拔掉思想的“窮根”,1.3萬多人轉移就業,3100多戶貧困戶辦起特色產業。2016年,合山成功脫貧摘帽。
一個“泥腿子教授”
“免費送給我種的,做試驗用的,種好以后,村里很多人就會跟著我種油茶。”2018年4月25日,龍勝各族自治縣花橋村村民周心發對記者介紹,這天一大早 ,62歲的廣西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蔭偉就出門了,把剛買來的1500多棵新品種油茶樹苗,趕著時節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農民那里。
“工作40多年來,我只做了三件事:銀杏研究、油茶研究和金花茶研究。”鄧蔭偉說得云淡風輕,但學院副院長馬姜明說:“這三個樹種,可是廣西最具有特色的經濟林樹種,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讓廣西數百萬農戶受益!”
銀杏樹,又叫“公孫樹”,意思是:公公種樹,孫子得益,種下后三四十年才能掛果。為了使銀杏樹生長快,早結果,鄧蔭偉想盡了辦法。
調查銀杏生態環境,早出晚歸,每天步行五六十里路,是常有的事;培育良種苗,每天頂著烈日,在田間一蹲就是三四個小時;研究銀杏人工授粉,常常爬到十多米高的樹上進行觀察,目的只有一個——找到最佳授粉期。桂北的田間地頭,成了鄧蔭偉廣闊的實驗室。
終于,經過改良種植技術,靈川縣海洋鄉小桐木灣村的200多棵銀杏樹,使28戶農民每戶年增收1萬元以上。桂北百年以上的銀杏大樹,經過病蟲害防治和冰雪災害治理,長得生機勃勃,景色迷人,每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以上,農民收入增長十分可觀。
鄧蔭偉又花了8年,研究成功“油茶良種豐產栽培技術”,使油茶豐產示范園建到1000多畝。
2017年,到了退休年齡的老鄧,覺得自己還能為鄉親們作貢獻,又主動承擔了“金花茶繁育與栽培技術”的研究。
“這三個樹種的研究事關富民工程,我要拼時間,出成果,讓八桂大地更多農民朋友的日子越過越好!”鄧蔭偉對記者說。
102次百色扶貧之行
“從1996年到2018年,22年間,我到百色102次,其中有10年春節是在百色度過。你要問我,為什么去那里扶貧?我的回答是,因為百色鄉親稱呼我——‘廣州那個兄弟’。”
1996年,中央作出“東西結對幫扶”的決策部署,廣東幫扶廣西,廣州幫扶百色,廣州市委決定由時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陳開枝負責幫扶工作。
“100萬人沒路走,80萬人沒水喝,60萬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前幾次去百色時,我每次都是流著眼淚離開的。”22年過去,78歲的陳開枝仍清晰記得當年百姓生活貧苦的情景。
為了掌握真實情況,陳開枝平均一個多月去一趟百色,僅田林縣六隆這個移民開發區,他就先后28次到現場指導,許多次是帶著病、拄著拐杖、爬山過坎去的。
1998年7月,陳開枝任廣州市政協主席,充分用好政協的平臺,專攻教育扶貧,解決百色教育落后的狀況。從1998年到2005年間,他發動社會捐資3億多元,新建、改建242所中學、小學和幼兒園;動員廣州青年和社會人士開展手牽手活動,幫扶4000多名百色貧困孩子完成學業。他自己也拿出工資,資助了30多個孩子。
2005年,陳開枝任中國扶貧基金會任副會長,到了更大的扶貧平臺上,他依然牽掛百色,為百色募捐一筆筆助學金。2012年,他籌建百色教育基金會,目前,基金會已籌款1.8億多元,幫扶3.1萬多名貧困孩子完成學業。
22年間,陳開枝促成廣州幫扶廣西建成300多個項目、幫助380個村通電、興建2.57萬處人畜飲水工程、修建5000多公里公路,累計幫助8萬多名兒童重返校園。
“在我有生之年,還會支持百色脫貧致富,不為名,不為利,只因為我深深地愛著這片有著光輝革命歷史的紅土地!”陳開枝堅定地說。
最近20年來,廣東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社會各界累計援助廣西20.2億元,有力助推了廣西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直接受益的深度貧困縣達20個、貧困村超過1000個、貧困人口20多萬人。
一條難修的路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集環村地處九萬大山,來自河池市人防辦的第一書記黃江山進村不久就被一件事深深震憾——村民吳昌明,辛辛苦苦養了4頭豬,要趕到鎮上去賣,但由于路不通,加上天氣太熱,還沒到鎮上就死了3頭。
“那一刻,我下了決心,無論多苦多難,也要幫村里修一條走出去的路!秉S江山回憶道:“很多人以為我異想天開,說要是路那么好修,早就修了。但我想,如果什么事都那么容易,還要我們第一書記做什么?”
跑資金、跑工程、跑材料;吃不好,也睡不著;一瓶水、一兩根黃瓜就撐過一天,有一個月就瘦了10幾斤。他連任兩屆第一書記,駐村4年,騎壞了3輛摩托車。終于,修通了總長17公里的通屯道路,完成了所有自然屯的巷道硬化。之后,他組建微信群、QQ群,每天更新轉發惠農政策,分享點滴變化,引導外出務工的青年返鄉發展產業。
如今的集環村,村民的笑臉越來越多,斑駁的石山越來越綠!斑@是對我們第一書記的最好獎賞!把最好的年華獻給扶貧事業,我無怨無悔!”黃江山說。
目前,廣西全區還有5000多名第一書記扎根貧困村屯,積極作為、甘于奉獻,被群眾稱為“黨派來的好干部”。
一個特殊的微信號
2018年4月14日,“向人民報告”—— 這個每天都在推送扶貧一線信息的微信號,永遠停止了更新。
這個微信號的主人,藍標河,2014年主動要求從廣西社科院調到自治區扶貧辦,做一名專業的扶貧工作者。
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參與制定全區扶貧考核體系標準。
沒有任何的先例、沒有現成的數據,藍標河和同事們靠兩條腿跑基層、做調研,經過3個多月沒日沒夜的工作,終于制定完成廣西第一套扶貧考核標準體系。
2018年3月,已任廣西扶貧辦監測統計處處長的藍標河掛任融安縣委常委、副縣長,兼任自治區駐融安縣“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由于工作忙碌,他幾年沒回老家,連母親中風住院一個多月也沒能回去看看。哥哥藍標松又心疼又生氣,藍標河在電話里保證:明年我一定回去!
“明年一定回去”,竟成了藍標河永遠無法兌現的諾言。今年4月14日,他連續幾天加班工作后,從融安驅車5個多小時趕回南寧,準備參加扶貧工作重要會議。下車后,他直奔單位加班,當晚7時許,剛回家不久的他在繼續加班整理材料時,因為疲勞過度倒下。
為扶貧事業,藍標河奮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分鐘,殉職時年僅44歲。
但是,村民們不會忘記他。貧困戶黃永禮的母親捧著一壇老酒,哽咽著說:“藍縣長平時總是那么忙,我們都沒法好好對他說聲謝謝。我把這壇酒給他留著了,鄉親們說,等村里脫貧摘帽那天,大家要一起敬敬藍縣長……”
一個大山的兒子
“他幫我太多了,閉上眼睛我就見到他……”村民阮姆念,直到現在還念叨阮承積。
3年前,阮姆念還是貧困戶,直到靖西市地州鎮古文村村民委原副主任阮承積主動找上門,帶著她養蠶,阮姆念一家才從原來的勉強維持溫飽,到現在年收入2萬元以上。
阮承積幫扶的貧困戶還有不少。但是,他們再也沒有機會當面向他表達感謝。2017年12月6日,阮承積開車帶著幫扶干部走訪貧困戶,不幸發生車禍,頭部受重傷搶救無效不幸殉職,年僅44歲。
“村里的王安穩阿伯遇上了難事,父親安慰他,還幫他聯系挖掘機,將荒地改造成水塘,又通過扶貧小額信貸貸款5萬元,嘗試‘鴨魚’套養,干了一年多,阿伯家順利脫貧。阿姆(當地對奶奶輩的尊稱)家的孫子半夜發燒,給父親打電話,他趕忙去把小孫子送到醫院……這樣的事,父親做了一件又一件,我從來沒有想過,父親也會有停下來的一天。”說起這些,阮承積的女兒阮立婷幾度哽咽。
“廣西1.5萬多個行政村有11萬多名村干部,從2012年起,廣西先后選派1.6萬多名干部作為第一書記駐村扶貧,他們扎根貧困山村,拿出滿腔熱情,為脫貧攻堅奉獻青春、才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15年至今,廣西已有40名扶貧干部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壯鄉人民會永遠記住他們!”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動情地對記者說。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