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5-30 作者:黎靜 吳曉燕 魯明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春風”又綠祁連山
——甘肅省張掖市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見聞
黎靜 本報記者 吳曉燕 魯明
“盡管不想走,不想離開世代生活的牧場,但我和鄉親們還是忍著淚水搬離了。”時隔兩年之后,身為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富達民族服飾公司刺繡技師的安雪梅,仍對當初搬離位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大河鄉的情景記憶猶新。搬遷后不久,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安雪梅接受了裕固族刺繡系統培訓后上崗成為刺繡技師,每月大概有2500元的收入。
“當初搬家時,我們大家心里都清楚,為了祁連山的生態保護,我們還是得搬。”自去年4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問責祁連山生態環保問題以來,推動祁連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成為像安雪梅一樣的農牧民、企業和黨員干部們的自覺行動和選擇。
祁連山,是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最重要的一環,其涵養的水源是甘肅河西走廊5市及內蒙古、青海部分地區500多萬群眾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然而,數十年來的人類活動形成的破壞,卻讓美麗的祁連山“變了顏色”。自祁連山生態環保問題被曝光至今,一年時間過去了,祁連山環保問題整改進展、效果如何?本報記者日前再次深入祁連山進行了探訪。
集中攻堅,實時監控——打響全方位整治戰
初夏時節,正值萬木蔥蘢的時節,但當記者驅車進入祁連山腹地,眼前卻仍是白雪皚皚的景象。綿亙不絕的山脈里,挺立的蒼松、云杉等樹木,向世人展示著祁連山新的蓬勃生機。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面積198.72萬公頃,其中張掖段面積占到了保護區總面積的76.44%,涉及張掖市肅南、民樂、山丹、甘州4個縣區的16個鄉鎮。”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說,去年以來,張掖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和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打好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的階段性攻堅戰、決勝戰與做好修復保護、推動全域生態文明建、與整治祁連山外圍生態環境問題、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全域生態環境問題、與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結合起來,層層壓實責任,集中力量攻堅,全方位推進整改整治工作。
張掖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止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179項中,由張掖市負責整改的171項問題已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礦業權和在建水電項目退出補償工作加快推進,保護區旅游項目得到有效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已進入全面修復保護、全面鞏固提升、全域監測監管的新階段。
記者來到曾因違規直排污染物而被曝光的張掖市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時看到,昔日觸目驚心、冒著黑煙的四根煙囪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生產車間礦熱爐冶煉煙氣排放控制、上料系統揚塵控制、原料堆場揚塵控制等環保配套設施。公司總經理聞斌告訴記者,去年環保問題曝光后,他和公司管理層受到了嚴厲處理,公司被責令整頓停產,此事也讓公司上下進一步清醒了認識,意識到環保才是最大的生產力,犧牲生態環境的發展堅決不能搞。其后,公司共投入1150萬元對廠區進行了全面整改和改造,各項污染源污染物放經檢測低于標準限值,現已恢復生產。同時,該公司還配備了煙氣排放在線監控系統,以便環保部門隨時直觀便捷地對廢棄物排放做實時監控。
集中攻堅,實時監控。記者在當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系統傳送的實時畫面上看到,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內117項探采礦項目全部關停,該區域內再無礦山探采活動,礦區礦點生態環境全面治理恢復;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生產經營項目已全部退出。對此,張掖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工作啟動以來,張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設以“一庫八網三平臺”為主要內容的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將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等各種監管手段有效結合,加大了對重點區、敏感區、臨界區的空中監管,有效延伸環境監管區域和范圍,逐步實現管轄區域“全覆蓋、立體化、高精度”監控,實現對空氣、水、土壤、聲環境、輻射環境、機動車尾氣、重點污染源和生態環境狀況的監測全覆蓋和數據有效集成,有力的推動了整改整治工作扎實進行。
搬遷禁牧,另謀新路——核心區農牧民全搬遷
“從牧場搬到定居點,政府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定居后又幫助我們家發展了舍飼養殖,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好。”45歲的張掖市肅南縣康樂村大草灘村牧民耿永山,曾居住于祁連山保護區的核心區。放了半輩子牧的他告訴記者,為幫助他和家人到康樂鎮康隆社區定居,政府向家里發放了房屋拆遷補償費、住房補助資金、交通運輸補助、生產生活方式轉變補助、禁牧補助等補助資金共37.43萬元。下山后,政府幫助他家搞起了舍飼養殖,養殖牦牛、馬等牲畜40多頭。同時,他本人被聘為護林員,每年可以拿到3萬元的勞務費,兒子耿玉東在政府的引導下成立了“堯熬爾夢”演出小分隊,帶領小分隊在家門口的景區表演賺取收入。
“牧民搬下來后生活環境和質量得到了改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減輕了搬出區域的生態環境壓力。”肅南縣縣長白勇說,目前,居住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149戶農牧民已全部搬出,拆除房屋及生產設施等地面附屬物3.61萬平方米,拆除區域已全部平整覆土,恢復植被正在實施,95.5萬畝草原全部落實禁牧,搬遷安置基本完成,搬遷農牧民的轉產就業工作證有序推進。
白勇介紹說,為了讓搬遷群眾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改善、發展有前景,肅南縣為每一戶搬遷牧民家庭確定了一名護林員,確保每個家庭有固定收入來源,同時對搬遷農牧民開展養殖技術、旅游服務、建筑建材等實用技能免費培訓,確保每戶有1人掌握實用技能技術。此外,縣上還對149戶搬遷戶實施“一戶一策”增收幫扶行動計劃,支持搬遷農牧民發展舍飼養殖業、生態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產業,確保每戶有一項持續增收項目。
52歲的蘭永勝搬出核心區后,當起了生態管護員,主要從事育林工作,目前已育苗30畝約3萬株。蘭永勝說,5月初,他剛從青海省大通縣購到了適合當地種植培育的云杉苗。“以前在山里放牧沒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搬遷下來當了生態管護員,才知道生態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該干啥了。”
生態修復,綠色崛起——探索生態保護建設新路徑
張掖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工作啟動以來,張掖在高質量完成祁連山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現場整治和黑河濕地保護區衛星遙感監測反饋問題整改的同時,謀劃實施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綠化帶“一園三帶”生態示范工程,縱深推進自然生態修復和大規模國土綠化,并計劃在2020年,投資55億元完成200萬畝生態示范工程建設。
“我們一直堅持工程造林與全民義務植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生態修復,一方面充分發揮專業造林隊伍在人才、技術、管理、設備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專業化造林10萬畝,另一方面發揮黨政機關的示范作用,帶動各行各業積極響應、適齡公民全員參與。”張掖市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楊樹林告訴記者,今年,張掖市已動員干部群眾69萬人次參與義務植樹活動,開展義務植樹3.6萬畝、800多萬株,占全年計劃的101%,是近年來張掖參與人數最多、區域面積最廣、推進力度最大的一次義務植樹活動。
“不僅要種,更要種活。”張掖市林業局局長聶斌說道,張掖市堅持造林與管護并舉,建立造林綠化目標責任管理機制,嚴格落實工程招投標、營造林質量責任追究、工程監理“三項制度”和造林檢查驗收、任務通報、評比獎勵“三項措施”,財政列支管護經費,加強苗木養護和日常巡查監管,確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綠化一片。
“在生態修復的同時,我們充分利用“一園三帶”生態示范工程帶來經濟效益,不斷激發群眾義務植樹的積極性。”聶斌介紹道,圍繞“一園三帶”建設,張掖積極打造黑河流域優勢林果產業帶和沿山冷涼區特色林果產業片,規劃三年新增以優質林果、木本油料、木本藥材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12萬畝、經濟林提質增效26萬畝,使基地總面積達到72萬畝,為壯大特色林業經濟奠定基礎。同時,通過發展農林產品精深加工業促進生態工業結構優化,通過打造優美自然景觀促進旅游業加快發展,通過開展草原生態治理促進草畜平衡、舍飼養殖,著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實現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生態經濟快速發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