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0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在村莊建設的決策、執行、監督過程中,如何始終突出村民的主體地位?如何讓村民當家作主?如何實現民主管理與村莊建設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這一系列疑問究竟該如何解答?安徽省懷寧縣的一個村民組給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請看——
民主管理的“司山密碼”
楊結寶 本報記者 楊丹丹
走進安徽省懷寧縣平山鎮大洼社區司山村民組,一個個漂亮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院內瓜果飄香,院外馬路通暢……儼然一幅秀美的新農村畫卷。
讓人難以想象,這里曾經路洼不平、垃圾亂堆。談到其中的變化,村民們普遍認為,主要得益于民主管理的加強,在村莊建設的決策、執行、監督過程中,始終突出村民的主體地位,讓村民當家作主,實現了民主管理與村莊建設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為一探究竟,近日,記者沿著司山村民組的民主管理“路線圖”,進行了調研走訪。
干什么事,大家提
司山村民組因村莊西北面的獅毛山而得名,有農戶150戶,人口680余人,是個名副其實的人口大組。每年有300多人在外經商務工,主要從事餐飲、手機銷售等行業,富裕起來的村民秉承了熱衷公益事業的好傳統,把目光投向了家鄉的發展。組里則因勢利導,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籌勞建設村莊。
開會難,在農村是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雖然村民居住集中、開會比較方便,但是考慮到外出村民多、難以隨時集中的情況,我們就利用村民返鄉過年的時機,每年正月初九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大洼社區黨支部胡斌介紹,會議始終體現了村民意愿。會前,堅持著眼長遠、立足實際,按照村莊建設規劃,根據村民的意愿,區別輕重緩急,梳理出當年需要辦的事項;會上,堅持集中民智、集思廣益,由村民組長提出商議事項,經村民反復討論后,進行舉手表決,絕大多數與會村民同意才可通過,并現場組織捐款;會后,將項目預算、實施方案、籌資籌勞及工程管理等相關事宜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
今年正月初九,一年一度的村民代表大會如期召開。會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了自己對新的一年村莊發展的打算和建議。有的認為,組里現有的停車場不夠用,需要再修1到2個停車場;有的認為,環組道路修得很好,但綠化也要跟上;有的認為,在加強村莊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搞好村莊保潔……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熱烈討論,現場商定了當年要辦的三件事:一是更換路燈;二是1公里的道路硬化;三是加強外環路綠化。
村民自己的事,大家議、大家定,增強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了參與公益事業的內生動力。在外經商的村民程大友富裕不忘家鄉,先后為組里公益事業捐款共計200多萬元。他認為,自己的每一點成就,都離不開黨的好政策和鄉親父老的關心厚愛,并表示今后還會力所能及地回報家鄉;在云南從事建筑業的程廣清一次性捐款10萬元;在新疆從事禮品銷售的黨員程禮發,得知組里要建文化活動中心,二話沒說,捐出3000元。據了解,司山村民組共自發捐集資達1000余萬元。
錢怎么花,大家管
如何使用資金是村民普遍關注的問題。如果不規范、不透明、不公開,就會挫傷村民對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司山村民組加強民主監督,實行“陽光村務”,讓村民知根知底、明明白白。
——變“事后監督”為“全程監督”。實行項目資金專款專用,統一建賬、統一核算、統一管理,嚴格用錢報批制度,堅持事前、事中、事后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公開,讓村民能夠動態了解。
——變“外行監督”為“內行監督”。專門成立由7名懂財務、威望高、公道正派的村民組成村民理事會,組長和理事由村民直接推選擔任,主要代表村民對組內公共事務進行民主管理,尤其對項目資金使用實施有效監督。
——變“要我監督”為“我要監督”。在每年的村民大會上,向村民特別是回鄉過年的村民公開年度開支情況;在財務公開欄上,詳細地公布每一筆收支賬,甚至連210元的訂報費也在其列。
“能夠當選理事長,是村民對我的信任,只有為村民監好督,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才能不負大家的重托。”村民理事會理事長胡汪杰在道路硬化工程中,一有時間就跑到工地監督,有時忙得顧不上吃飯,但他沒有感到一點辛苦。
通過民主監督,不僅花出了“明白錢”“放心錢”,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村民對村務最廣泛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村民對組里干部更加信任了,有話愿意對組里干部講,有事愿意同組里干部說。
在司山村民組,每年冬至這一天都很熱鬧,組里將60歲以上的老人請到一起,吃頓“尊老飯”,一來積極倡導敬老愛老的良好風氣,二來凝聚人心,集聚支持、參與村莊發展的力量。72歲的產百根老人說:“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但組里卻從沒忘記我們這些老人,將心比心,大家也更愿意說真話,樂于為組里的發展出謀劃策,盡一份力。”
事怎么辦,大家干
“項目能否順利推進,關鍵是村民能否真正得到實惠。”司山村民組堅持“規劃先行、循序漸進”的原則,突出項目的公益性。這些年,在理事會的推動下,實現村莊綠化和戶戶通水泥路,架設路燈80多盞,修建垃圾池13座,建起了標準化籃球場、農民公墓,還蓋起了村莊文化活動中心和村民公共食堂……一件件實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群眾高興地說:“現在是吃水能自來,下雨穿皮鞋,樓房一排排,綠化一塊塊,健身有廣場,唱歌有舞臺。”
每到傍晚,程鳳節和十多位姐妹聚集到組里的文化廣場,伴隨輕快的音樂,翩翩起舞,消除一天的勞累,收獲喜悅的心情。程鳳節說:“咱們的生活一點也不比城里人差,現在越過越有滋味!”
值得注意的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組安排村民理事會理事全程監督施工情況,對理事及村民提出的質疑及時作出解釋和說明。項目竣工后,必須由村民理事會、施工單位、村民代表三方共同驗收。
在創辦村民公共食堂的時候,理事會成員四處奔走,采取鎮里和社區支持一點、發動能人捐助一點、村民自籌“三合一”辦法,籌集資金35萬多元,小到鍋碗瓢盆、鍋灶、油煙機、消毒柜、空調置辦,理事會成員都參與其中。2012年8月,在陣陣鞭炮聲中,村民公共食堂正式“開飯”。一間廚房、一間操作間、一個碗筷間、一個大餐廳,簡單又大方,可同時容納約180人就餐。
廣大村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看到了成效,得到了實惠,從以前的要我干到現在的我要干、爭著干。為修建組內水泥路,村民胡水節主動折院墻、遷墳,沒有一句怨言,并一直堅持義務書寫各類宣傳標語。今年84歲、有著63年黨齡的老村干程秉奎,義務清掃村莊文化活動中心前的廣場,風雨無阻。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