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0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張煜歡 本報記者 朱海洋
宛如絢麗繽紛的畬家彩帶,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這條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的省級精品示范道路,有著一個動人名字——花海耕織·廊橋驛夢。同時,它也是一條美麗鄉村的風景線,沿路驅車,白墻黛瓦、溪水長青,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村落點綴其中,織就了畬鄉的“蝶變夢”。
景寧,九山半水半分田,有著無與倫比的山水資源和特色文化資源。但在過去,由于地處偏僻、道路不暢,經濟相對落后,許多本地人只能外出務工。這幾年,看到農旅融合大趨勢,景寧興起了返鄉創業潮。讓他們回歸的,固然有市場引導的因素,但“四好農村路”的建設同樣功不可沒。
在東坑鎮的縣道白大線,從2010年開始,景寧縣交通部門投資2000多萬元,對該路段進行提升改造,急彎取直、拓寬窄路基路面、改善行車視線不良路段、全線設置鋼質防撞護欄和自發光輪廓標,結束了旅游大巴無法通行的歷史。
如今,由縣、鄉、村道構成的交通公路網連接了東坑鎮所有的自然村落,全鎮18個村子串珠成鏈,以“風情+生態”進行規劃提升,構建出“一路一帶”的總體格局。
“村子里原先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留守婦女,靠著在家門口開咸菜館,也致了富。”東坑鎮黨委書記吳海東口中的咸菜館,就位于白鶴村。公路修通后,該村大力鼓勵巧婦們運用傳承百千年的“指間技藝”制作咸菜,以此來吸引游客。筍糖、蕨菜、腌豆腐……在“趙大娘咸菜館”門口,店主趙采英端上齊整的十余碟各色咸菜,招呼著來往顧客。趙采英十幾歲就學做咸菜,過去在家養豬,收入捉襟見肘,如今開店賣手藝,收入高出好幾倍。在白鶴村,這樣的咸菜館有7家,去年村里吸引游客5萬余人次,全年旅游收入達680多萬元。
臨近的桃源村村民雷李青也在自家門口嘗到了創業的甜頭。“市場上的葡萄大概3元到4元一斤,我家供采摘的葡萄賣到了13元一斤,還供不應求!崩桌钋嗟钠咸鸦鼐驮诠放裕顭狒[的時候,一天能接待2000多名游客,第一年便實現收入20余萬元。
除了村民在家門口創業,不少外出離家的游子也在“路”的召喚下毅然返鄉。走進東坑鎮深垟村,古樸的鄉風民宿令往來游客流連忘返。民宿“清泉石上居”的老板陳先清就是景寧本地人,曾在江蘇做了多年的職業經理人,如今回歸鄉野,開了一間屬于“詩”文化的精品民宿。
在深垟村,除了多樣民宿,不得不提“多肉文化”。2009年,從事設計工作的吳勇毅然放棄杭州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創辦了景寧雅景花木專業合作社,做起了多肉事業。目前,基地種植多肉植物400多種!霸冗@么多的多肉植物運不出去,現在道路拓寬后,9米多長的大卡車也能開上來,大大方便了運輸銷售。”
自然資源與交通條件的雙重優勢,還吸引著外地投資者紛至沓來。今年年初,溫州人鐘政祥和朋友開車途徑白鶴村,對這里寬敞整潔的公路與秀美的風景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來,他準備和鎮上合作打造“四季農耕園”,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一期投資就達2000萬元。
據了解,為更好實現農村公路日常養護,東坑鎮成立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領導小組、村級專業護路隊伍、塌方清運隊等,實現每一公里農村公路“都有人管有人養”。吳海東說:“我們希望全鎮村莊在‘美麗’路上一村不落,讓美麗環境成為每一個村的本色,讓美麗經濟成為每一個村的特性,讓美好生活成為每一個村民的常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