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3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錦潭小鎮:“3+x”融合帶動農業“加速跑”
劉洪飛 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 鄭可歡
近年來,“特色小鎮”建設方興未艾。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特色小鎮”是以某一特色產業為基礎,構建具備產業、文化和旅游等特色的產業形態。怎么選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如何為縣域經濟提質增效——是擺在許多“特色小鎮”規劃者面前的棘手問題。
2017年8月份,廣東省發改委發布了廣東省首批30個特色小鎮示范點名單,擁有優質生態環境和鮮明開發特色的清遠市錦潭小鎮赫然在列。這個坐標于粵北山區的特色小鎮,緊靠清遠英德市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融合,發揮農業、水電和旅游互為促進的聚變效應,為破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難題、做精做優特色產業提供了一份可堪借鑒的答卷。
“五級聯創”激發動力
錦潭小鎮靠近英德市石牯塘鎮錦潭水庫,山巒迭嶂、綠水盈盈是它的原始生態風貌。如今,在小鎮所處的錦潭河灘上,剛剛修建好的8公里瓜果長廊和24節氣亭給這塊風光旖旎的勝地增添了一番人文的氣息,這是錦潭小鎮建設省級農業公園項目的一景。自2016年7月開始動工建設以來,錦潭小鎮已整合流轉了了包括農業公園項目、農產品加工項目、機械化無公害水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在內的土地面積1萬多畝。
1萬多畝的土地涉及的農戶人數眾多、權益紛爭復雜,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將個中關系理順并付諸實踐,不得不需要一些巧勁。當地所倚靠的巧力,正是“企業+鎮政府+村委會+村民小組+農戶”五級單位擰成的一股合力,也就是“五級聯創制度”。
據清遠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五級聯創制度”,即企業負責項目整體規劃、生產資料投入、引進項目和技術指導,引入民營資本和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進行投資運營管理;政府負責協調項目土地、用水、用電、環保和治安問題,派出專人協調企業項目立項、報批、工商稅務登記等相關事宜;村委會負責轄區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引導村民支持項目正常建設及運營,維護好轄區內衛生、治安,并做好交通疏導工作;村民小組負責提供項目所需的土地和勞務,協助創建方管理,服從創建方指定的項目規劃、管理、經營及銷售;農民以土地資源作為股份入股企業,并優先享受景區就業權和承包土地種植農作物增加收入。
在企業、政府、村委會、村小組、農民的合作和聯合中,簡單的農產品買賣、土地租賃行為,逐步向保底收購、合作、股份合作、交叉持股等緊密關系的轉變,“五級聯創”的各級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以建設農業旅游景區為例,鎮政府從景區門票中按3元/人次提取治安管理費,村委會從景區門票中按1元/人次提取管理費,村經濟聯合社在合作土地家庭農場經營收入中提取3%,農戶以土地等資源產權投資獲得分紅,并獲得在景區優先工作的權利。 “通過土地入股、‘家庭農場’輪作蔬菜、景區務工等收入手段,農戶每年可增加勞務收入5萬元,人均集體經濟收入可增加12000多元。”清遠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3+X”融合造就新業態
在英德,“錦潭河鮮只有‘野’味,沒有腥味”這一說法早已被當地人所熟知。依托錦潭水庫的優質的泉水資源和水電站梯級發電的流水優勢,“錦潭小鎮”的開發企業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在錦潭水庫下游開發谷底冷水漁業和茶果蔬菜農業,形成占地約5000畝的集水產養殖、禽畜養殖、蔬菜、水果、沼氣利用為一體的立體循環農場,批量繁殖娃娃魚、三文魚、鱘龍魚、錦潭鱉等市場價值高的水產品,并建有占地面積500畝農副產品加工廠、標準化魚干場和深加工場,生產魚干、臘肉、臘腸、菜干等農產品加工品。
隨著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前延后伸以及經營模式的拓展,錦潭河鮮不再止步于當地人的餐桌,而是隨著30多家“錦潭”品牌直營店O2O體驗館和終端批發市場的擴張,進入珠三角以及港澳等地,年產值突破3億元。
除了街知巷聞的錦潭河鮮,還有一個新的產業正在錦潭水庫孕育。依托水庫下游13公里豐富的生態資源,錦潭小鎮按照山水游樂和家庭農場兩個板塊分類打造了一個集旅游、休閑、高效農業、農業體驗、科普教育、農副產品深加工于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園,項目設施包括水上樂園、省級現代農業公園、光伏能源現代農業體驗區、家庭農場等等。“錦潭小鎮將會成為本地優質農產品的體驗館。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體驗各種游樂項目,也可以成為錦潭農產品種植、飼養的監督員,看一看優質農產品是如何種養出來的。” 錦源農牧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炳球表示道。
如果說立體循環農場、農副產品加工廠以及品牌直營店的運作這種傳統的“接二連三”模式是產業鏈融合的一般選擇,那么以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生產、生活、生態資源為依托發展休閑農業這種“隔二連三”的產業交叉融合模式,則是錦潭小鎮依據其豐富生態資源所選擇的“自選動作”。通過“3+X”產業融合模式,錦潭小鎮把旅游觀光、文化創意和農業產業結合起來,造就了現代化農業的新業態。
多種經營主體融合發展
何潤琪是石牯塘鎮長江村的一名養殖戶,2010年他與錦潭農牧產品有限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根據雙方的約定,何潤琪養出的魚,只要重量達到公司收購的規格后,全部都由公司進行收購,而且收購價比市場平均價高出了0.5元/斤。有了公司的保底合同,何潤琪兩口魚塘每年產出的5萬斤魚從不擔心銷路。
在長江村,像何潤琪一樣跟英德農牧產品有限公司合作的農戶接近20戶。錦潭農牧產品有限公司與石牯塘鎮的長江、螢火、沙坪等村的合作社以及漁業養殖大戶開展長期合作,全年收購養殖戶的魚120多萬斤,帶動合作農戶增收60多萬元。
在錦潭小鎮,農業龍頭企業在產業融合發展中起到了引領示范的作用。由企業負責提供資金、技術和品牌銷售,由農戶或專業大戶種養前端,公司統一收購種養后端。這種“龍頭企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的合作聯產機制和“前端養殖+后端養殖”的接力培育模式,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由交易聯結走向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主體融合,既擴大了生產規模,又確保了精品農副產品品質,有效帶動小農戶共同分享現代農業的成果。
“企業與家庭農場的互惠合作,也有效促進了產業協作和融合。”清遠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道,土地整合之后,小鎮引進的企業按照50畝左右為單元進行大格局整合規劃,在不同板塊建設不同特色、不同主題的農場,成功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把農民的“死資源”激活為“活資產”,而農戶則成為了農場主和管家,通過學習現代農業運營管理規范逐步成為新型農民。家庭農場通過連片開發,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全面布局蔬菜、瓜果、三鳥,實現農產品種養的高品質、多元化、標準化,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農戶也通過土地、勞動獲取多方面收益。示范帶動還吸引了更多農戶或經營主體投入到融合發展中,目前小鎮整合流轉1萬多畝土地已經吸納當地農民、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就業1000多人。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