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4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首都北京向東一百余公里,一彎深深的綠色鑲嵌于此,這便是取自“遵從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之意的河北省遵化市。
在這一方靈秀的山川,生長著一個美好的物種——遵化板栗。栗林蔥翠可增綠,栗仁甜糯能增收,栗花飄香供觀賞。
近日,以“栗子花開等你來嗨”為主題的中國·遵化第三屆栗花節盛大開幕,長城腳下、水岸湖邊、村頭屋旁,到處是花的海洋,風過栗林卷起層層雪浪、氤氳著愈加濃郁的芬芳,吸引著京津冀的數萬游客前來游玩。一位栗農在微信中寫道:“感謝舉辦栗花節,擴大了家鄉板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助農增收,實現生態美、產業強、農民富的目標,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大栗農拍手稱快。”
小小板栗,仿佛是整個農業的象征,詮釋了綠色理念,承載著多種功能;同時也濃縮了河北省遵化市以綠色為引領、三產融合為支撐的發展思路。近兩年多來,“綠色”如同浸入骨髓的信仰,“融合”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精神”則迸發出壯士斷腕、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引領著64萬遵化農民奔向更加幸福的未來。
綠色引領,從千瘡百孔到“誓還遵化綠水青山”
——轉變發展方式,順應大勢,找準綠色新方向。抓生態重農業,既是形勢倒逼、發展階段使然,又是把握規律的主動擔當;既是為后世子孫負責,又是為當代人增綠,收獲了民心、凝聚了民力、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生態
遵化人是驕傲的。這里素有“畿東第一城”的美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千年古縣”;清王朝甄選萬年吉地于此,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被譽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杰作”;千年古長城,北齊與明代遺址并存,能夠“一步越千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西鋪村的“窮棒子”精神被毛主席譽為“整個國家的形象”,沙石峪人在石頭縫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的“當代愚公”精神,被周總理贊為“北方農業的一面旗幟”……
遵化資源豐富,尤以鐵礦聞名,有著多年“全國百強縣”的榮光。然而,在2013年至2015年,因傳統工礦行業的嚴重下滑,遵化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摔了個跤”,跌出了百強縣的榜單。
彼時的遵化,農村耕地和農村人居環境因過度開采被嚴重破壞,基層群眾的個人財富和生活環境遭受雙重侵蝕,少數人卻憑借違規采砂吃著“子孫糧”富了起來。可以說,非法采砂不僅在遵化大地上留下一個個深坑,更是在干部群眾的心里挖了一個坑、筑下了一堵墻。
一位在外的遵化游子曾經寫道:“走近我的母親,三山兩川、滿目瘡痍。山坡上裸露著巖石,河道里淤積著尾礦砂,采砂留下的一個個大坑觸目驚心。”一位政府工作人員沉重地說:“自然生態的惡化嚴重影響著社會環境和營商環境,那幾年根本沒有企業來投資。”
依礦而富靠山吃山,山窮礦盡之后,子孫吃啥?過度依賴資源的發展方式終究不可持續,但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又談何容易?究竟往哪兒走,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和擔當。
2015年11月,市委書記李貴富甫一上任即率相關部門負責同志赴“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考察。安吉當年痛下決心關閉利潤豐厚的礦山、水泥廠,堅持綠色發展新模式的經驗,開闊了考察團一行的視野,拓展了他們的思路。
“向多年來的支柱產業‘開刀’,經濟收入短期內難免受到較大影響。但是,如果生態效益沒有了,再多的經濟效益也難以挽回!”面對亟待改變的生態環境,李貴富既下定了決心,又滿懷著深情,“農民最辛苦、最樸實、最不容易,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必須為老百姓守住這片土地,守住綠水青山!守住綠水青山,就是給子孫后代留下金山銀山!”
經濟賬和生態賬、民心賬,孰輕孰重,遵化人做出了壯士斷腕的抉擇:再也不走粗放的資源消耗型老路了!
共識達成,說干就干!首先就是要把過去發展經濟留下的“坑”給填上。轉過年來,一場聲勢浩大的整治混料加工暨打擊違規亂挖亂采攻堅戰在遵化大地上轟轟烈烈地打響。市委、市政府明確表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100多個晝夜攻堅,一座座堡壘被攻破,一塊塊頑疾被治愈,回填砂坑206個,拆除混料加工廠404家,恢復被毀耕地面積6000多畝。此后,又乘勝追擊,深入開展鐵選礦綜合治理,鐵腕拆除不合格鐵選礦651家,將原來的739家整合為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88家,還針對大氣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進行了治理。
舊賬還上了,不能再欠新賬。在遵化市委、市政府的轉型選項中,綠色發展不僅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成為了統領一切工作的總靈魂。在此基礎上,要實現三年重回“百強榜”的目標,對二產進行綠色轉型,實現提質增效的同時,還要進一步發掘新的綠色動能。
“其實,農村本身就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農業是生態產品的主要供給者,農民更是建設生態遵化的主力軍。”遵化市市長董學忠對記者說。遵化市委、市政府始終將“三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雖然農業在GDP中所占份額不大,但其戰略地位顯要,本身就是鏈接一二三產的綠色產業,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做好“三農”工作關系遵化轉型跨越、全面小康大局,這種認識在遵化早已形成共識。
兩年多來,遵化更加重視林果業發展,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創建了32個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兩個全國文明村,贏得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
一系列的生態建設和實干實政,收獲了民心、凝聚了民力,也打造出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遵化呈現出人心思齊、人心思進、人心思干的大好局面。
質效優先,從特色比較優勢到壯大龍頭延長鏈條
——抓住現代農業的精髓,推進質量興農、科技助農、品牌強農,既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又要放眼全國看遵化,精準定位發展坐標;既要向內挖潛力提層次,又要強強聯合重合作
行駛在遵化的鄉間公路,兩邊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栗林花海。曾經在山上“野蠻生長”的板栗早已下山進川。
瞄準鄉村,是遵化人立足實際的謀定而后動。事實上,遵化地貌呈“三山兩川”之勢,平原、丘陵、山地各占1/3,先后培育有板栗、食用菌、優質鮮果、綠色蔬菜、畜禽養殖等五大特色產業。
然而前些年,同諸多傳統優勢農區一樣,農產品多而不精、產業鏈不夠完整、龍頭企業大而不強等問題橫亙在遵化農業發展的道路上。正如河入峽谷、風過隘口,當此轉型升級的緊要之時,遵化農業再沿著老路往前走,難免越走越窄。
“著力做響品牌農業、做強科技農業、做活綠色農業、做精質量農業,是我們遵化農業的突圍之道。”遵化市委常委、副市長兼農工委書記梁輝說,“要立足省市看遵化,放眼全國看遵化,站在明天看遵化,以長遠眼光和戰略思維,精準定位遵化的發展坐標。我們的目標是讓遵化成為京津冀區域的‘菜籃子’‘果園子’。”
做優品質、以質量興農是遵化農業打出的先手牌。
“遵化農業生產優勢突出、品質優良。”談起農業,梁輝如數家珍,遵化地處燕山南麓,光照充足,兩川平原土壤肥沃,河流眾多,非常適宜發展農業,這片山水福地孕育出了累累碩果。
娘娘莊鄉聯合市林業局研發的“天方圓818”新品種鮮桃,顏值高、口感好,1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利用遵化土壤富含鐵、鈣、鉀等養分和通氣透水性好的特點,遵化人將一顆板栗鉆研通透,現如今,經過持續不斷改良的遵化板栗軟糯香甜,“京東板栗”美名遠揚海內外。
目前,全市建成36萬畝有機板栗、22萬畝優質鮮果、14萬畝綠色蔬菜、100萬頭瘦肉型豬、400萬只高效肉雞、2.5億棒綠色食用菌六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比重達到80%以上,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板栗之鄉、香菇之鄉、中國食用菌優秀生產基地縣(市)、全國綠色生態板栗示范市、京津綠色蔬菜供應基地。
做強產業、以科技助農是必走之路。
在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河北美客多食品集團公司的參觀通道,透過玻璃可以看到,一座上千平方米的現代化板栗加工車間內,一邊是被白色工服工帽裹得嚴嚴實實的操作員工,一邊是引進國際先進工藝的機器,采用最新滅菌技術,自動滅菌、自動包裝,實現全程自動控制。
同樣一斤板栗,在田間地頭出售頂多幾塊錢一斤,而經過深加工后的出口板栗產品,一斤卻能賣到了幾十元,產值翻了幾倍不止。美客多集團董事長胡曉江介紹說,公司速凍栗仁、小包裝栗仁、開口笑等系列產品已實現國內市場全覆蓋,并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可創造產值2.5億元,安排勞動力就業1500人。通過加工增值,每年可為栗農增收1.2億元。
做高效益、以品牌強農是必舉之棋。
產品雖然過硬,但遵化竭力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農產品產銷怪圈,高舉品牌農業的大旗。2017年,遵化市成功舉辦了首屆“果王”評選大賽,邀請了35家媒體,100多家媒體平臺進行了集中報道,進一步提升了遵化林果品牌在京津冀乃至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也提升了遵化的影響力。
兩年來,中糧、王老吉、稻香村等8家大央企大集團相繼落戶遵化,本地工商資本積極投資農業,實施千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85個,完成投資50億元;美客多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實現了遵化企業上市“零的突破”。通過組織企業開展品牌爭創,培育了一批市場認知度較高的名優品牌,“遵化香菇”“遵化板栗”被評為“河北省十大區域公共品牌”,美客多、藍貓、栗源成功入選“河北省十大農產品企業品牌”。
不僅是板栗,在遵化,一只雞,從種苗孵化、飼料加工、規模化飼養、屠宰分割,甚至研發出“參雞湯”等滋補產品,延伸到了餐飲連鎖行業;一個水果,從種苗引進、田間采摘、鮮果銷售,再到罐頭加工,還有果酒和引領加工;一棒香菇,從木屑加工到菌袋生產、菌種生產、菌棒制作、食用菌機械制造到廢舊菌棒利用等相關產業,都延伸出了長長的鏈條,使遵化農產品成為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各大超市的“座上賓”。
如今,遵化共有美客多、栗源、廣野等7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75%,比全省平均值高6個百分點,被評為“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去年還成功創建為全國唯一的板栗和腌漬菜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與自己比,我們進步很大,但是與全國比,我們差距還不小。”在一次全市農業農村會議上,市領導自我施壓,“我們還要再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轉型發展步伐。”下一步遵化將重點圍繞板栗、果蔬等產業,以栗源、美客多板栗加工業,廣野主食產業化,亞太罐頭加工業等產業龍頭項目為重點,組建5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產加銷游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示范帶動全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融合裂變,從農區田園農房到景區公園客房
——轉換發展動能,立足融合,打造發展新引擎。“三農”發展與全域旅游相融合,一二三產相融合,各種優勢相融合,開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價值,帶動農業農村增值、促進村容村貌改造、拉動農民就業增收
如果說,農業產業化是讓本地農產品走出去,賣得越遠越好;那么,農旅融合則是將消費者吸引進來,來得越多越好。
遵化具有吸引消費者的優勢。遵化坐擁超過62%的森林覆蓋率,各類景區景點22處,“塵封一段歷史、看盡王朝興衰”的國家5A級景區清東陵具有稀缺和唯一性;置身于4000萬人口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一批重大高鐵工程相繼謀劃啟動,遵化將真正融入京津一小時經濟圈。大量的文化遺產、豐富的名勝古跡、深厚的歷史古韻、優越的資源稟賦和交通區位為遵化提供了堅實支撐。
“特色優勢吸引來,滿足需求留下來,做優品質再回來,四季有景經常來。”分管旅游的遵化市副市長王洪軍說,在全域旅游的發展方向下,清東陵作為獨特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游客,鄉村旅游的高標準高質量發展,則可以讓游客留下來、再回來、經常來。
“生態上的高標準一定會帶來更加長遠的效益。”在娘娘莊鄉“南山常樂谷”項目區,項目負責人王福慶邊領著記者參觀邊說,目前,項目一期建設的1.5公里旅游觀光火車、438米的高空速降、335米的滑水項目、近300米的松林穿越項目已經竣工。記者看到,一些附屬設施“植入”山體,建成了類似于窯洞的模樣,各個項目也盡量依山勢建設,減少對山體和樹木的破壞,處處體現出對生態的負責。
提起當初回鄉創業,王福慶頗有感慨。他說自己一直忘不掉2016年剛上任的娘娘莊鄉黨委書記張彥宏,飛到四川用了一個禮拜的時間,苦口婆心說服自己返鄉投資的情景:“就是看到這些干部是真想干事,我才覺得回來肯定能干成點事。”
而在團瓢莊鄉山里各莊村,則流傳著一個兩次流淚的故事,體現了山里各莊“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并進”發展前后的變化。
第一次,是不被理解的淚。“林子,回去領咱收拾爛攤子吧,再不治,山里各莊就沒救啦!”2012年,在外辦企業的賈澤林被請回了村里。面對負債累累的村集體、無精打采的鄉親、垃圾遍布的村子,正要大刀闊斧干時他卻遇到了阻力:四爺說“你敢砍我的樹,我就死給你看!”;大娘說“憑啥先拆我家茅房?”;父親的墳被噴了紅油漆、砸了石板欄,母親妻兒都勸他別干了。這個七尺男兒只能躲在沒人的地方,暗暗流下了壓抑的淚。
第二次,是欣慰的淚。路通了、燈亮了、村子美了、游客接踵而來、收入翻幾番,村民們打心眼兒里服了,自發成立了“志愿服務隊”,把村里基建、植樹、清理垃圾的任務全包了,樁樁小事讓賈澤林流下了幸福的淚。
鄉村游通常會出現“潮汐”現象,但在山里各莊卻不存在。這里一年四季游客不斷,不僅有冬季的有機草莓和秋天的富士蘋果采摘,還有定位于城市人群的“莊園”“酒莊”消費,無論是民宿、集裝箱別墅,還是葡萄莊園、葡萄酒窖、滑雪場、兒童游樂場等,都定位于高標準高質量,成為了京津冀游客休閑度假的熱門線路,村民人均收入也達到3萬元。
如何讓盆景蔚然成風景?2016年,遵化成功進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錄,市委、市政府順時而謀,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高標準制定完成《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由此,遵化鄉村旅游也按下了快進鍵,先后引進恒大、融創、碧桂園、金融街等知名企業,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小鎮,加快建設“京津冀文化休閑中心城市”;精心包裝推介皇家文化、長城山水、鄉村休閑等為主題的自駕游和周末短程游線路,把“遵化周末”打造成京津地區周末度假知名品牌。
品味皇家文化、體驗長城山水、留駐田園鄉村、傳承紅色記憶,一路風光似畫卷,滿目美景醉人心。在興旺寨鄉何家峪村,尚禾源內的中國航天育種產業化示范基地、熱帶植物園、娛樂拓展基地讓人目不暇接,與碧桂園集團合作開發的“戀鄉小鎮”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280多萬人次,安排就業1500余人;在新店子鎮沙石峪村,發展“紅綠”旅游,每到秋季,“山上松柏戴帽、山坡果蔬纏腰、山下葡萄抱腳”,年接待中外游客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450萬元;在馬蘭峪鎮官房村,滿族風情濃郁,建筑風格獨特,古城墻、古井、古石橋等保存完好……
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禮品、資源變資產,農業農村過去沉寂靜態的資源被激活了,融合成為旅游元素;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區,“春賞花、夏戲水、秋摘果、冬滑雪”的鄉村旅游格局也已初步形成,成為拉動遵化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值農民增收的又一強勁引擎。
如果說,山里各莊的涅槃重生是遵化市農業農村巨變的縮影,那么農業農村的振興何嘗不是遵化經濟社會發展提檔升級的縮影呢。兩年多來,遵化市將生態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貫穿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產業迸發活力,新興產業提速增量,全域旅游精準突破,園區經濟勢頭強勁,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全面翻紅。
城市與鄉村共鳴,人與自然同樂。歷史的契機,總是等待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在綠色理念和實干精神引領下,遵化的農業產業和農村旅游如鳥之雙翼,翩然騰飛,為農民增收劃出了更加廣闊的天空,山水遵化也正在奏響一曲綠色山川三產融合發展的和美樂章。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