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5 作者:佚名 來源:涼山新聞網
“趕緊去摘(桃),趁販子還在這兒……”老伴兒催促著李大伯。今天,李大伯家第一天開園。老兩口在果園里忙得不可開交,選桃、摘桃、賣桃。
記者來到桃園,目之所及處都是郁郁蔥蔥的桃林,神奇的大自然已把累累的果實捧上了枝頭,鮮紅的碩果、林間散發的香醇桃味讓人不禁垂涎三尺,林間的山間小路上不乏摩托車、三輪車運著蜜桃下山,交易市場上忙著搶貨的商販,寂靜的山林變得熱鬧非凡。
依托獨特的地理優勢,2012年冕寧縣復興鎮水城村種植1200畝地近十萬株桃樹,現已進入豐產期,樹均掛果量達50斤,預計銷售量達320萬斤,畝均收入達6500元,管理得好的甚至更高,全年人均收入也由過去的2500元提高到了5000元。
又是一季蜜桃紅,果農笑了!
推陳出新實現鄉村致富
三月桃花六月桃,復興鎮水城村近千畝的桃樹枝頭已結滿紅彤彤的碩果,水城村的村民忙得不亦樂乎。
早在五年前,水城村還是復興鎮的貧困村之一,全村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山間道路險峻而泥濘。兩旁也無桃樹,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玉米、水稻、麥子等主糧,落后的種植思路和單一的產業結構,讓全村年畝均收入僅700元,產業薄弱而單一。習慣了“老三樣”的種植,對于新的發展依賴缺乏思路,缺少項目。二來擔心吃虧,面對打開發展新局面的措施瞻前顧后。
近些年,復興鎮水城村在做大竹編、石雕等傳統手工藝產業的同時,積極拓展思路,摒棄“老三樣”種植,更新種植思路拓寬產業結構,乘著脫貧攻堅產業致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東風。在縣農辦的引導、村組干部的多方面調研下,引進了“紅不耙”、“超鳳桃”等新品種,結合水城村的土壤、氣候等綜合因素,多年試種后更宜種植“超鳳桃”,隨后推廣大面積種植,墊實發展經濟支撐,打造屬于水城村的“一村一品”。
為迎合市場果農們時刻保持危機感,不斷引進高收益的品種,“這個是才掛果的新品種“夏之夢”,這個品種的甜度比“超鳳”的更高,硬度也要好些,便于運輸……”
水城村著重發展以蜜桃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幫村民改善了生活、甚至走出了貧困的境遇。家住水城村6組的凌緒云就是受益者之一。
凌緒云種植水果已有6、7年之久,3畝多的蜜桃,去年就賣了三萬元。一家三口,以前住在土木屋里,靠這幾年賣桃的收入加上多年的積蓄,他們一家修起了花費20多萬的3層洋樓。凌緒云還熱情邀請記者到他家參觀,從果園到他家只需要5分鐘的車程。他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起了他家新房,“這兒是廚房,那邊就是房子的主體,對面是我哥家的……”說起新房他滿滿的自豪感,對于未來的幸福生活他也是充滿了希望。
思路引領助力產業發展
水城村為進一步打開致富的大門,一條九米寬的水泥路從村口通向了老百姓的山間地頭。交通的通達方便了村民用現代農具運輸果實,外地企業、經銷商直接將貨車開到交易市場對桃子進行整車的裝箱收購。
“我們這兒的桃子都不用拉下山,在這兒就全部售完”水城村村主任凌元軍自豪地告訴記者。
水城村兩委在復興鎮鎮黨委的領導下,積極為百姓謀福利。水城村迅速以支柱產業為依托,成立了集體經濟“水城蜜桃專業合作社”,印制了宣傳冊以及包裝盒多方面聯系方式,并在村內建成一千平方米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服務輻射整個復興鎮,成了周邊村社最大的水果交易和批發銷售基地。
近年來,冕寧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大力度打造“一村一品”,加大招商引資工作,為冕寧農業產業化奠定堅實基礎。依托自然資源環境,大力發展加工型辣椒產業和獼猴桃產業。
“我們水城村,蜜桃現在已有規模了,每年,給老百姓帶來的收入還是可觀,經過村兩委會議多次研究,外出考察,為了老百姓的增收,我們下一步計劃是,三年內種植一千畝獼猴桃,今年已經種植下300畝。同時,還準備搞農業觀光旅游。”復興鎮水城村村委書記譚光倫說。
水城村在順應新的時代大趨勢,構筑現代化農業體系,謀劃和發展高產值的新型農業特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提升鄉村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