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9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枸杞產業還須邁過三道坎
——來自青海省海西州的調查
本報記者 郜晉亮
青海省海西州懷抱著舉世聞名的“聚寶盆”——柴達木盆地,獨特的氣候條件,為枸杞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也造就了其優良的品質。每到秋天,當北方大部分地區被浸染成一片金黃時,這里卻會被濃烈的紅色妝點。
多年來,人們追逐枸杞種植的高利潤,不斷擴大規模,一步一步助推柴達木盆地成為我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基地,也讓枸杞產業成為帶動外來務工和當地農民持續增收的新興綠色產業。
當規模效益的熱潮漸漸退去,從事枸杞種植的企業、合作社、農戶都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不論是枸杞的產量還是質量,我們都處于領先的優勢,但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努力,為什么還是競爭不過別人?近日,記者深入青海枸杞主產區海西州一探究竟,要改變現狀,必須邁過三道坎。
技術坎:推廣服務體系不成熟區域不平衡
剪枝、抹芽、施肥、病蟲害防治,說起這些枸杞種植過程中最基本的技術,德令哈市尕海鎮泉水村安祥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福文很自信。“像這些新發出來的枝條,有些必須要掐除,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抹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主干枝條吸收充足的養分,更有助于提高產量。”
不過,在都蘭縣夏日哈鎮沙珠玉村朝陽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卻是另一種狀況。村委會主任、合作社理事長張承善說:“剪枝、抹芽這兩樣技術,當地人根本不在行,所以每年都會雇傭寧夏的技術工來完成這項工作。施肥、病蟲害防治則是由當地人完成的。”
“這兩個地方其實反映出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海西州從西到東對于枸杞種植技術的掌握逐漸變弱。”都蘭縣枸杞產業協會會長蒲青坦言,“不過這并不是核心的問題所在,從整體發展上看,我們的基礎技術體系還不成熟,依然存在許多短板和弱項。”
以品種為例,早在2013年,由海西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柴杞1號成為青海省認定通過的首個枸杞新良種。但是這些年并沒有形成品種優勢,海西州種植柴杞1號的僅有2萬多畝,多數種植品種依然為寧杞系列。
海西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任剛道表示:“柴杞1號更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果型和產量都優于外來品種,但是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撐,育苗基地建設沒有跟上推廣的步子。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很愿意種,但是沒有苗子。再有就是我們品種的更新換代也沒有跟上。”
再說技術服務的問題。蒲青表示:“與寧夏相比,就是在全省枸杞產業發展最好的諾木洪地區,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在種植端,我們并沒有建立專業的技術推廣服務部門,而寧夏則早已形成了農機農藝社會化服務五級平臺。”
專家建議:要加大枸杞基礎技術發展的資金投入,研發集成適合當地枸杞種植的技術模式、引進外來先進且成熟的種植技術。加快建立覆蓋枸杞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要加緊枸杞種植技術人才培育,綜合解決種植端技術發展的短板。
機械坎:農機農藝融合是難點密植模式難適應
目前,青海枸杞生產主要依賴人工作業,生產效率低,作業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高,導致枸杞產品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與此同時,用工難用工荒現象時有發生。如何能解決這些問題,應推進“生產模式標準化,生產過程機械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前不久,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萬畝枸杞種植基地舉辦的枸杞全程化現場會上,履帶自走式旋耕機、低空低量遙控施藥無人機、多功能施肥機、行株間自動割草機、自走式全方位噴桿噴霧機、新興刀片式枝條還田機等先進機具大秀“本領”,讓現場的人不禁驚嘆,機械的力量就是強。
不過,來自元盛生態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馬寶林一直在和青海德健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陳剛爭論:“當地合作社和農戶枸杞種植規模較小,更適宜推廣小型的機械。你們的這款小型旋耕機,寬度最好不要超過80公分,而且左右兩端設計成三角形比較好,不會破壞枸杞的枝條。”
在農牧業機械推廣部門看來,推動枸杞全程機械化,具體機械的問題都是小問題,只要能進地,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農藝才是真正難點所在。據記者了解,目前,海西州普遍采用的是1.5米、2米或2.5米的密植保產栽植模式,雖然對產量提升作用明顯,但造成的問題是大中型農機具無法進地作業。
青海省農牧業機械推廣站研究員許振林說:“一是加快推進標準化種植,借鑒成熟模式,比如寧夏枸杞栽植模式,行距要達到3米以上,株距在1米左右,給拖拉機預留不小于1.4米的通過空間;二是根據我們的實際,要加快形成宜機模式,就是適合機械作業的種植模式。”
專家建議:做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好、指導好老舊園區宜機化改造更新和新園區的宜機化建設;加強多部門乃至關聯省區聯動的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建設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探索出適合青海實際的枸杞生產標準化宜機模式和統一的集成技術規范,促進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
增收坎: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
要想種得好,先要賣得好。當前一段時間,國內枸杞產業正面臨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市場價格大幅下降等多重挑戰,面對產業發展的種種不利因素,青海枸杞產業發展更應該冷靜應對,深刻反思,在不斷提升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加快解決產業發展本身的問題。
多年來,種植、收獲、制干、出售,這種最簡單的經營方式,暴露出最深刻的問題,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直接影響枸杞種植戶增收。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海西州年產枸杞鮮果超過25萬噸,實現精深加工的不足1萬噸。
都蘭縣枸杞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剛巴特爾說:“出售最廉價的原材料能賺多少錢,只要種過枸杞的人都能算清楚這筆賬,這兩年,枸杞價格低迷,能不賠就算不錯了。因此,枸杞產業亟須求變,最有效的路徑就是延伸枸杞產業鏈,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升枸杞的附加值。”
近幾年,隨著枸杞產業的發展,在精深加工環節也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德令哈綠色生物產業園區、諾木洪枸杞產業園區……海西州從事枸杞加工的企業已達到14家,建成濃縮汁生產、保鮮、烘干、色選等生產線40余條。以枸杞濃縮汁、枸杞籽油、枸杞蜜、枸杞芽茶葉、枸杞健康酒為代表的精深加工產品達到50余種。
從賣枸杞干果,到賣枸杞制品,背后蘊藏了巨大的產業價值。蒲青告訴記者:“枸杞產業能做的一二三產融合有很多,比如現在發展枸杞休閑采摘、觀光,都是在不斷地挖掘枸杞產業的潛在價值。”
專家建議:注重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機枸杞產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推進品牌建設;強化龍頭企業在有機枸杞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支持龍頭企業研發新產品、開發新工藝,著力推進以干果銷售為主向精深加工轉變;要加快構建和延伸“接二連三”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戶充分分享增值收益。
相關標簽:青海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