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22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張海榮 王成 本報記者 陳兵
江蘇省灌云縣,一個蘇北的農業大縣,短短兩年時間,數個休閑觀光農業景點入選“國家級”方陣,全域旅游建設有聲有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由思路、目標迅速變成一項項具體行動,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灌云縣委書記左軍說,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全縣大力推進“一年破題,兩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的“3+2”行動計劃,重抓項目推進,強化要素支撐,突出特色發展,全域旅游的品牌效應、綜合效益越來越顯現。
轉變發展思路,讓“土飯碗”變成“金飯碗”
伊山鎮川星村周莊5組的潘井亮,這些天開始加班加點。“端午小長假快到了,米面油、雞鴨鵝什么的要提前多備一些,否則肯定來不及,每個小長假,我這至少要接待七八十桌游客!”潘井亮是個老果農,過去就靠著幾畝梨樹過日子。近年來,灌云縣圍繞特色旅游業發展,將數百戶果農的6000畝梨樹整合起來,以“賞梨花,摘梨果”為賣點,打造伊甸園鄉村旅游景區。潘井亮抓住發展景區的契機,開起了農家樂,旺季每天純收入達上千元。
“這就是轉變發展思路帶來的積極效果。灌云縣在經濟上處于后發趕超階段,農業和生態資源豐富,讓資源變資本,立足生態做文章,已成為全縣廣大干群的共識。”左軍說,近年來,全縣大力探索“旅游+農業”的發展模式和“特色+品牌”的營銷思路,綠色發展的新動能正不斷涌現。
轉變生產方式,從“傳統粗放”走向“現代生態”
灌云縣瀕臨黃海,擁有39公里海岸線和120平方公里鹽田灘涂,在承載“基礎型、基地型”大工業、大項目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實現臨港產業區的科學可持續發展,使之符合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需求?灌云縣縣長朱興波說,臨港化工集中區開發15年來,累計納稅幾十億元。而近兩年,環保治理也花了幾十億元,徹底治理到位需要近百億元。歷史與現實的教訓讓灌云痛定思痛,決心打造生態產業體系,堅定地走好綠色發展之路。
朱興波介紹說,眼下,全縣已將先進制造業作為綠色發展的支柱產業;把鄉村旅游作為綠色發展的標志產業,做好“旅游+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4篇深度文章;把現代物流作為綠色發展的先導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縣物流業產值突破200億元;把電子商務作為綠色發展的新興產業,力爭用2-3年完成信息化改造,所有特色產品和服務全部實現網絡營銷;把高效農業作為綠色發展的基礎產業,推進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轉變工作作風,從“讓我干”變為“我要干”
明確了思路和途徑,剩下的就是苦干加實干。近年來,灌云縣采取“比學爭趕超”結對競賽等多種形式,從“讓我干”變“我要干”,集中力量組織攻堅。燕尾實現口岸開放和外貿首航,創全縣歷史之新篇;伊甸園、伊蘆山和潮河灣等三大示范景區,僅9個多月就實現了試開園。去年,灌云縣榮獲“中國最美特色旅游小城”和“中國十佳全域旅游示范區”兩項榮譽稱號;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同步推進,鄉村旅游正在成為異軍突起的富民增收支柱產業;規劃啟動十多年的燕尾港老鎮區整體搬遷也即將實現。
灌云縣委書記左軍表示,過去一年多的實踐,既為全縣綠色發展起好了步、奠定了基礎,更為未來發展探出了新路,積累了經驗。只要不動搖、不反復,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灌云的綠色崛起之路定能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
相關標簽:灌云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