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01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從武漢到房縣,先坐動車,再轉汽車,在蜿蜒的盤山路上顛簸,7個小時行程,終于到達縣城。山高路遠、信息閉塞,房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05萬戶14.64萬人,是湖北脫貧攻堅“難啃的骨頭”之一。
這里地處秦巴山區,山多地少,生態脆弱,集老、少、庫區于一體,房縣脫貧怎么干?“穩定脫貧拔窮根,關鍵還要靠產業。”縣委副書記王家波坦言,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帶動,全縣扶貧企業有48家,但總體上塊頭小、實力弱,帶動力不強。
扶龍頭,強產業。2016年8月,證券行業結對幫扶房縣,引導扶貧企業上市融資。不到兩年時間,全縣5家企業在新四板掛牌,一批企業醞釀在新三板上市。嫁接現代金融要素,一個個傳統產業脫胎換骨,為山區發展注入新動力。
龍頭帶動“扶貧車間”,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沙河鄉五塘村農民曾光權,一位40來歲的黝黑漢子,提起家里的境遇,他眼里噙著淚水:“前些年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從小工做到技術工人,月收入能上萬元。想不到,妻子突然得了病,沒辦法,只能回家了。”
回到家鄉,曾光權種過地,養過牛,可守著貧瘠的一畝三分地,咋弄都不來錢,孩子上學,妻子看病,樣樣開銷不小,光景眼看過不下去了,他說:“這里的山窩窩祖輩都是窮窩窩,能出去的都走了,留在家鄉怎么辦?”
曾光權的無奈,正是許多山里人的困惑。想要脫貧,可干啥來錢?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血液”,沒有資金保障,產業發展只能零敲碎打。房縣按照“大類間統籌、大類內打通”的辦法,整合涉農資金,為精準扶貧產業項目“開單子”,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
曾光權的生活迎來轉機。今年初,生產汽車零部件的星源科技公司把扶貧車間建在房縣,老曾憑著原來的技術,實現家門口就業,一個月收入三四千元,每天還能回家照顧妻子,總算松了口氣。
星源科技為何落戶房縣?公司董事長謝平說,企業發展最盼資金,公司3年前就打算上市融資,可怎么干心里沒底。當時2000多萬元的貸款到期,資金面臨斷鏈風險。關鍵時刻,天風證券公司與房縣結對幫扶,設扶貧站,派干部駐點,組織金融專家訪企業、做講座,通過手把手輔導,企業開始對標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并引來2000萬元資金。經過專業幫扶,星源科技渡過難關,去年營業收入達到1.5億元。“好政策是最大的軟環境,公司正在沖刺新三板。”謝平躊躇滿志地說。
“企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工作能穩定下來,收入也會增加,家里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曾光權說。
政策給力,越來越多的扶貧產業發展壯大。房縣依托資源優勢,科學謀劃產業布局,食用菌、核桃、中藥材、山羊等特色產業快速成長。因地制宜、長短結合,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勞務經濟等新產業也步入快車道,努力做到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活干。龍頭帶動“扶貧車間”,到今年底,全縣將有2.3萬戶6.7萬貧困群眾通過產業脫貧。
政策催生活力,山溝溝長出“金果子”
大山深處找出路,房縣人審視資源。工業落后是劣勢,但恰恰污染少、生態好,花菇、黑木耳、黃酒等農產品質量好。“綠色安全,是我們特色農產品的最大競爭力,讓扶貧政策對接資源優勢,就能讓山溝溝里長出‘金果子’。”房縣副縣長丁選清說。
金融專家奔赴田間地頭,為扶貧產業開出“藥方”:一方面,借助資本市場中最基礎的區域股權市場,規范企業經營,暢通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利用要素市場為特色農產品打開銷路,增加產品附加值。
今年3月26日,“房縣縣域經濟創新發展板塊”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啟動,鴻洋養殖等5家企業掛牌新四板,實現了本地企業上市“零”的突破。
鴻洋養殖公司副總經理周茂林說:“過去我們覺得上市融資離自己很遙遠,沒想到能變成現實。我們的綠色產品銷路好,如今發展不愁錢,就敢甩開膀子干了!”依靠“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鴻洋養殖向貧困戶發放黑仔豬3萬頭、綠殼蛋雞2萬羽,60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
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受益。“搬出窮窩換窮業,靠種蘑菇,全家脫貧了!”青峰鎮峪坪河村劉吉文說,去年種花菇收入十幾萬元,除去貸款和其他費用,還有幾萬元的凈收入。前幾年,劉吉文從大山里搬到峪坪河村,加入村里的天峪食用菌合作社。去年他貸款10萬元,拿出7萬元入股合作社,一年分紅3000元;拿出3萬元種香菇,規模從2000袋擴大到9000袋,實現了致富夢。
峪坪河村支書吳學華感受到龍頭企業的重要,他說:“發展產業單靠農民不行,自從瑞豐食品公司來到村里,蘑菇銷路不愁,收購價還高,全村農民都跟著沾光。”瑞豐食品公司總經理劉士成說:“企業步入成長期,發展思路需要轉變。多虧證券公司專業指導,從拓展銷售渠道,到專業產品包裝設計,我們的產品檔次高了,對農民的收購價自然水漲船高。”
根據縣里制定的工作方案,今年年底前,將完成2家企業新三板掛牌,30家企業在新四板掛牌。
一批上市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引導貧困群眾在山溝溝里找尋“金子”。在“黃酒村”土城村,200多戶農民從事黃酒生產,一年黃酒產業收入超5000萬元。村黨支部書記耿吉奎告訴記者,村里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黃酒產業,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產業帶動新農民,貧困戶掌握真本事
暢通融資渠道,一個個特色產業發展起來,如何讓更多貧困戶參與其中?
日前,沙河鄉明東食用菌合作社的培訓課堂,吸引80多名農民參加。這些農村家庭當家人,為啥放下農活進“學堂”?盧家坪村貧困戶李家均說:“沙河山大林密,種食用菌是個好路子。別人靠種香菇發家,但我去年卻沒掙幾個錢,這幾天一學,才發覺是技術和管理不過關。”
十堰市農科院教授張九琳給農戶算細賬:每個菌棒成本在2.5元左右,管理、采摘人工費用不突破0.5元,1個菌棒可采鮮香菇2斤,每斤4元的保底價格,一袋有5元左右的收益。為什么好多農戶達不到這個標準呢?主要是滅菌、接種、發酵、溫控等關鍵環節出了問題。
這些年,沙河鄉將食用菌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全鄉年種植量在400萬袋左右。有龍頭企業帶動,還得有廣大農民參與。為突破食用菌技術瓶頸,鄉里著力培訓新型農民。政府請來專家,全程教學指導;免費為每位學員配發書籍;培訓方式多樣,半天理論探討,半天現場實踐;培訓結束發放結業證書,來年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憑證準入。
通過培訓,火光村貧困戶張百權信心滿滿。“我一家6口,上有兩個老的,下有兩個小的,外出打工不現實,只能在家發展食用菌。這回一培訓,好多地方開了竅,今年最少發展兩萬袋,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塊錢,保準能脫貧。”
推動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軍店鎮三溪溝村流轉土地3100畝,每年租金收入240萬元;興農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帶動500多戶貧困戶利用土地入股,種植藥材2萬多畝,每年戶均分紅8000元以上。扶貧從“輸血”到“造血”,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有了真本事,貧困山區充滿了新希望。
相關標簽:房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