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02 作者:佚名 來源:新安晚報
她出身農村,考上了大學,家人原本希望能留在城市工作,卻又嫁到了農村。她熱愛農業,用所學知識發展旅游農業、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真正帶動和實現農民的增收,被譽為當地的農業“花木蘭”。亳州市譙城區十八里鎮集西村的女青年返鄉創業三年多來,已發展社員100人,是鄉親們眼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女孩。
胡靜靜并不是土生土長的亳州人,她的娘家在淮北市濉溪縣,大學畢業后嫁到了這里。由于當時并沒有合適的創業項目,胡靜靜和作為大學同學的老公一起外出發展。2014年底,看到農業發展的潛力,胡靜靜夫婦決定返鄉創業。“創業初期,就遭到了父母的反對,老實本分的父母認為,把我供應到讀完大學,并且在外地有著優越的生活,為啥還要回來種地,如果讓老家人知道我回農村種地,父母覺得臉上無光。”胡靜靜告訴記者,在她的一再堅持下,最終父母還是心疼的默認了。
做好了父母的工作,還有很多村民等著她去做工作。在土地承包初期同樣遇到了土地流轉的困難,很多村民認為不能出去打工,在家能守著一畝三分地,撐不著也餓不死,寧愿土地閑置也不愿意流轉出去。“村民們有的質疑,有的不配合,我就一家一家的上門溝通,我告訴他們,把土地流轉給我了,土地還是他們的,我對他們保證每年能按時拿到地租,還可以在這里打工掙錢、學技術。”胡靜靜告訴記者,在她的耐心勸導下,沒有了后顧之憂的村民們支持她的創業。
2015年9月,胡靜靜成立了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300畝土地種植果樹和油用向日葵,實施“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第二年,在擴大果樹種植面的同時,還增加了很多在亳州比較稀有的果樹種類,有樹莓、無花果、蘋果、核桃、藍莓、車厘子、獼猴桃、蟠桃等等,僅桃子系列就有18個品種。“創業初期資金困難,我就一家家銀行的咨詢,最終貸款20萬元,建設了3座草莓溫室大棚,探索草莓和西瓜間作種植新模式,采用冬種草莓、夏收西瓜種植技術,實現兩種兩收,延伸了產業鏈條,為村民持續增收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效應。”胡靜靜說,她把干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致富作為自己的創業動力,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新型農民。
解決了土地和資金問題,創業之路也并不平坦。在草莓種植初期,她擔心草莓在生長期間適應不了亳州的氣候環境,她找朋友托關系聯系適宜本地生長的草莓苗,草莓栽植后,她與村民一起勞作,澆水、除草、修苗,就在等待豐收的喜悅時,她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在開花期,一場低溫凍害把草莓剛剛開的花全部凍壞了,這一季的收成沒有了,造成損失很大。
“我們合作社的成員雖然嘴上不說什么,但從他們的眼神中還是看到了懷疑,但是我沒有氣餒,從這次教訓中總結了經驗,也找到了避免草莓低溫凍害的方法,在第二年的時候草莓碩果累累,采摘的游客越來越多,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填補了亳州地區綠色草莓零種植的空白。”回憶當初的挫折,胡靜靜充滿感慨。
胡靜靜告訴記者,看到希望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來越強,如今已增加到一百人,她的園區內還安置了安置了農村富余勞動力20多個。除此之外,她還組織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培訓了100多人。通過合作社帶動、吸引貧困勞動力10余人,使得每人每年增收2000余元。“這丫頭干事有韌勁,還有善心,給我提供就業的機會,還經常送給我東西。”貧困戶張青海告訴記者。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我們園區目前有農業綜合區、生態旅游區兩大功能區。”胡靜靜向記者透露,她的最終設想是,將園區打造建設成為集農俗展覽推介、觀光、休閑、農家田園飲食等于一體的大型觀光休閑旅游基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更多的鄉親們脫貧致富。
相關標簽:亳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