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08 作者:佚名 來源:光明日報
生態脫貧看畢節
作者:本報記者 呂慎 本報見習記者 李丹陽
盛夏,威寧百草坪。行駛在這片中國南方最大草原上,碧草藍天,磅礴烏蒙,千里綠裝。來自全國各地的自駕游客,在這里享受著涼爽的天氣,贊嘆著自然的壯美。
然而,30年前的貴州省畢節市,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百姓還為溫飽犯愁。如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綠水青山重現,藍天白云可見,畢節市人民群眾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給貴州省乃至全國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告別“富饒的貧困”
畢節是我國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但在當地連綿的山巒之下,蘊藏著豐富的水能、礦產等資源,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能源資源“聚寶盆”。長期以來,較為粗放的資源開采方式,未形成集聚效應,讓畢節長期難以擺脫“富饒的貧困”。
“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的囑托鏗鏘有力。牢記囑托,畢節咬定目標,苦干實干,保持定力,堅決關停小煤窯,走生態脫貧之路。
畢節市金沙縣新化鄉新龍村礦區復綠治理點,礦山染綠,青草叢生。世界先進微生物改造重金屬污染技術,讓這里用礦渣填平的山溝,種上了大片有機蔬菜。食用菌大棚、蜜桃基地、布朗李基地陸續建起,礦井塌陷造成的地坑被改造成碧波蕩漾的人工湖,白鷺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就是這里,過去小煤窯遍地,山上千瘡百孔,寸草不生。”承擔復綠工程的貴州勝小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程師戴志東告訴記者。按照國家政策,小煤窯紛紛關停,僅2017年畢節就關停煤礦27家,占貴州省關停總數的40%,數量在省內居首。但深受重創的生態環境無法自我修復。在畢節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許多煤礦企業轉型做起生態產業,勝小源就是其中之一。
公司按照“礦區變園區,農民變工人,資源變資金”的“礦區三變”建設思路,通過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移民搬遷、土地復綠等工程,將項目區打造成集旅游、觀光、研發、規模化種植于一體的大健康產業園,探索一種“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旅游資源開發+精準扶貧+安全高效農業”模式,增強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金融扶貧的礦區扶貧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園區主要規劃有農產品交易市場及綜合服務區、生態休閑餐廳、溶洞及礦洞觀光區、山體公園、民族文化村落、蔬果花卉種植等功能區,園區內已栽種樹苗9.2萬棵,種植優質果樹320畝、花卉200多畝。
今年新化鄉精準核算出360戶共計994人已達標的收入金額,并精準補足未達標貧困戶的所差金額。并計劃在2019年和2020年,每年給予360戶貧困戶社員30%的利益分紅資金,確保他們的收入鞏固提升;每年給予產業項目建設所在地新龍村10%的利益分紅資金。計劃2021年以后,每年給予新龍村13%的利益分紅資金;每年分別給予水頭、聯合、大竹、龍井、五星、龍鳳、金畢、鄉民、天橋等9個村(社區)3%的利益分紅資金,作為各村(社區)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資金。
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發展道路,讓畢節這片資源富饒的大地升騰起致富的希望,告別“富饒的貧困”已不是夢想。
守住“綠色的財富”
30年前的畢節,山高谷深、土地破碎、切割度大,相對高差超過2000米,生態較為脆弱,加上落后陳舊的生產生活觀念,當地農民一直把“上山開荒”和“多子多福”視作解決長遠生計問題的出路,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墾、越墾越生”的惡性循環。
30年前的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是這種狀況的典型代表。這個海拔2300米的村落,高寒多山,土層薄,“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種下一坡地、收回一籮筐”。村民多數住著由樹枝圍起四壁透風的“杈杈房”,人畜同居,極度貧困。有800多人的海雀村耕地1.68萬畝,森林覆蓋率不到5%,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程度驚人。
如今,海雀村全村30多個“和尚坡”已是萬畝林海,崇山峻嶺滿目青翠,森林覆蓋率飆升到82.5%。林茂糧豐人民富足,家家建起新房。2016年,海雀村成功實現脫貧。
海雀村成為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的先行者。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讓畢節人民收獲了生態紅利。
百里杜鵑是國家5A景區,綿延125.8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種類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鵑林。每年花期,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競相開放,蔚為壯觀,大量游客慕名而來。
張正懷是百里杜鵑景區藝術團的一名民歌手,每到旺季團里每天為游客演出兩場,平均每場都有三四百人觀看,他靠演出每月能掙4000元。而兩年前,他還在百里杜鵑溝底煤礦當礦工,危險不說,掙得也沒現在多。張正懷說,保護杜鵑花給了他好日子。
“過去花海無人保護,杜鵑花甚至成了挖煤指示標,因為花的地下通常都有大量的煤。花山被挖殘、綠樹被砍光、水源被截斷,百里杜鵑觸目驚心。”景區藝術團副團長易波也曾跑過4年煤炭運輸,他頗為惋惜地回憶起10多年前。百里杜鵑國土資源分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年初景區非法采煤涉及29個村1134口采煤窩點,非法采石場11個,非法采煤采礦從業人員有3000余人。
隨著百里杜鵑景區的發展,情況得到了徹底改變。一方面,景區嚴厲打擊非法采煤采礦,著力構筑生態旅游保護屏障、修復景區生態,另一方面,“來景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紛紛做起了餐飲、農家樂。有了安全又賺錢的活干,自然就不會再從事危險性高、不可持續的煤礦生意。”易波說。
這不僅是對新發展理念的落實,也是對當地傳統民族文化的回歸。在畢節聚居的彝族人自古就與花草樹木有著特殊情感,認為樹木是生命的起源,并把索瑪花(杜鵑花)視作族花,有祭祀索瑪花神的習慣。“這種樸素的自然崇拜,與綠色發展理念一致。看到杜鵑花受到很好的保護,大家都很欣慰。”易波說。
今年花節期間,景區共接待游客142.1萬人次,同比增長3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37億元,同比增長35.4%。這片集天然原生性、資源唯一性、不可復制性于一身的杜鵑花海涌起旅游發展春潮,一方百姓的小康夢已經實現。
走出特色生態路
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實踐,畢節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突出山地特色,統籌考慮山水、田園、產業等要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納雍縣厙東關鄉總溪河畔,成片的櫻桃樹給游客提供了綠蔭。二月櫻桃花開,四月果實采摘,夏季避暑暢游,小櫻桃發展出了大產業。
厙東關鄉地處烏蒙山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土壤貧瘠,貧困程度深。大面積種植櫻桃樹,是厙東關選擇的雙贏模式。瑪瑙紅櫻桃作為當地自主選育的品種,既有較強的水土保持能力,又能憑借質量上乘的果實獲得不錯的經濟收益。
“荒山荒坡過去種玉米只能填飽肚子,現在種櫻桃樹,一畝地收入能有七八千元,提高了10倍,還可以發展觀光旅游。”厙東關鄉陶營村村民唐定文說。他以前觀念陳舊,只想種糧食,政府送來的免費樹苗,他也只敢種在玉米田的邊邊角角。眼看帶頭種櫻桃的農戶都富了,他才棄種了玉米,終于從櫻桃樹上得到了實惠。
錢包鼓了,內生動力也足了。瑪瑙紅櫻桃從昔日僅有165畝的櫻桃園變為現在的3萬余畝果山,全鄉10個村中9個村都種植瑪瑙紅櫻桃,其中5個村基本實現全覆蓋,受益群眾達1.6萬人(其中貧困戶3900人),人均增收7312.5元。
“以前都說坡地不出糧食不值錢,現在坡地卻成了寶地。”陶營村村支書肖軍笑著說。鄉里已經成立貴州總溪河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依托櫻桃產業優勢,利用總溪河旅游資源和便利交通,打造總溪河農旅一體游先導區。今年4月的櫻桃節共吸引游客50萬人次,旅游收入5000萬元,帶動消費7500萬元。
“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坡地種綠肥蓋地膜鋪毯子,山下多種經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增收致富建設美麗鄉村蓋房子。”這個“新五子登科”順口溜真實記錄了畢節山地治理經驗。
從1987年到2017年,畢節的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部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3倍、172倍、872倍、60倍、180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9倍、27倍,走出了一條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以統籌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實現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跨越的發展路子。
(本報貴陽7月7日電 本報記者 呂慎 本報見習記者 李丹陽)
相關標簽:畢節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