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10 作者:佚名 來源:農民日報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如何利用自身特點,發展現代農業?
貴州省農工委書記、農委主任袁家榆認為,貴州農業生產確實受到土地資源的剛性制約,但也因為山地資源豐富,具備生產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天然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可以說,貴州是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天然寶地。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貴州農業跨越發展的希望所在,也可發揮農業“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
基于這樣的認識,近年來,貴州圍繞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的目標,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以“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的理念為引領,把握生態與產業之間的辯證關系,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讓貴州農業產業強起來的同時,也讓農民逐漸富起來。
強品牌——提升綠色黔貨附加值
過去,貴州的農產品,有產品,無商品,缺乏品牌意識、市場意識。如今,針對蔬菜、食用菌、畜禽、茶葉、精品水果、特色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貴州通過產品包裝、品牌塑造、市場營造,以及產品面源污染治理,加強“三品一標”認證,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建設,開啟了貴州綠色農產品的新征程。
沿著寬闊的觀光公路蜿蜒而上,走進“都勻毛尖”茶葉的核心產區螺螄殼山,高山云霧之中,方圓幾十公里茶海滿眼蒼翠。
螺螄殼山海拔超過1700米,全年有200多天被云霧籠罩,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賦予了毛尖茶獨特而卓越的品質。
有品牌才有競爭力。2014年5月,貴州省政府出臺《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明確指出要以“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遵義紅”等為重點品牌,大力扶持“梵凈山茶”、“鳳岡鋅硒茶”、“石阡苔茶”等特色品牌,實施黔茶品牌戰略。
經過數年努力,貴州已成為我國茶葉種植面積第一大省。截至2017年底,貴州全省茶園面積超700萬畝,綜合產值502.2億元。
2017年初,“貴州綠茶”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開創了省級茶葉區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先河,成為貴州創建綠色農產品品牌的一個典型縮影。
除了積極向外宣傳以擴大影響力,貴州為提升農產品品質,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貴州省農委、省質監局等多部門攜手聯動,嚴把質量關,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構建新型的現代山地特色農業體系,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建設。
目前,全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達3831個,赤水烏骨雞、安順山藥等48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農業農村部登記保護,省級優勢特色產業園區431個。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加快,附加值顯著提高,“綠色貴州”公共品牌越叫越響。
闖市場——創新產銷銜接機制
要真正把貴州農產品打造成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關鍵就是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生態與產業融合,變產品為商品,實現產銷無縫對接。
2017年以來,貴州成立“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銷專班”,相繼走進廣州、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開展貴州優質農產品招商推介會,推動生態農產品省外市場的開拓,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在省內,貴州省則由省農委牽頭,省直17個部門共同成立“產業扶貧蔬菜工作專班”,專攻蔬菜和食用菌產業。貴陽地利農產品物流園和貴州雙龍農產品物流園設立了6.4萬平方米“貴州產業扶貧蔬菜銷售專區”,引進、培育蔬菜企業和合作社共計1221家。
在探索農產品銷售的過程中,貴州省將超市、高校、機關、企業等與產業進行無縫對接,既降低了流通成本,穩定了農產品價格,也通過以銷定產、以銷促產,產銷融合,有效避免了農業生產的盲目性。
1.7萬個食堂、每天500余萬人就餐、月消費農產品超10億元……貴州將學校農產品需求與農業產業調整精準對接,“校農結合”成為推動產業脫貧、鄉村振興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舉措。
“黔貨要出山,電商要先行。”貴州省農委、商務廳等單位牽頭,大力培育了貴州電商云、黔郵鄉情等一批優秀的本土電商平臺;促成省政府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國內知名大型電商平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省、市、縣(區)三級電子商務發展領導小組,建立電商辦,把電子商務下沉到基層。
在政策方面,出臺《貴州省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銷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圍繞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目標,完善省內和省(境)外兩個市場,加快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質量安全追溯和批發零售市場三個體系,大力促進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售。
帶農戶——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紅利
石漠化嚴重,土地貧瘠,耕地稀少,土地收益低,貧困人口多,這是迄今為止貴州的基本省情。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到三年時間,對于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貴州而言,尚有280萬貧困人口亟待脫貧致富,2000萬農民懇望共奔小康。
為了讓農民盡快富起來,這些年來,貴州省明確了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民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角色和份額,幫助農民穩定獲得訂單生產、勞動務工、政策紅利等收益。同時,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把合作社、農戶帶動起來,確保合作社覆蓋全部貧困戶,力爭覆蓋全體農民。
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農戶過去一直有養牛的習慣,且所養關嶺牛屬全國優良地方品種,只是各家各戶散養一兩頭,不成氣候。近年來,關嶺縣政府利用北盤江沿岸30余萬畝的草山草坡和千家萬戶會養牛的群眾基礎,通過提供能繁母牛、牧草種子、種養技術以及金融支持等,采取“村社合一”的方式,鼓勵、支持和引導村支兩委、致富帶頭人領辦關嶺牛產業,推行“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貧困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貧困農戶加入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戶的積極性和自我發展能力。
沙營鎮養牛村村民何萬權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何萬權身有殘疾,右腿不便,想要去打工卻多次被拒之門外。“養牛是個好出路,利潤可觀,而且我祖輩也曾養牛,有經驗,如今又有了政府的好政策,我們干起來心里更有底了。”何萬權說。
此外,關嶺自治縣根據當地情況創新推行了“五戶聯保”養牛模式:以村合作社為龍頭,貧困戶申請5萬元特惠貸入股合作社,再以1戶或2戶非貧困戶與3戶或4戶貧困戶自由組合為一個養殖小組,每戶可在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承包5頭牛養殖,出欄后由合作社負責銷售,獲得利潤的80%歸飼養農戶,20%歸合作社用于支付村集體入股分紅及其它費用。
“我現在用貸款養了6頭母牛了,今年已經產了3頭小牛崽,3年后賣掉一部分,保守估計可以賺15萬。”何萬權對未來信心滿滿。
自2016年以來,關嶺通過走好“牛路子”,從種草、飼料加工、飼養到銷售,形成了關嶺牛產業發展的全產業鏈,帶動當地貧困戶5316戶18611人參與產業開發。
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如今的貴州,初步形成了“東油西薯、南藥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貧產業格局,特色產業已經成為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相關標簽:貴州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