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7-27 作者:佚名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7月27日電 題:荒溝又聞稻花香
新華社記者 周相吉
盛夏時節,溝壑中連片的秧田形成一條綠色長廊。尺多高的水稻開始抽穗,微風拂過,蟬鳴聲中傳來陣陣稻花香。這是記者日前在川中地區金光村、三河嘴村交界處的所見所聞。而在今年前,這片溝壑中的田塊還是雜草叢生,是村民們避而遠之的荒溝。
這種改變源于川中農村探索的集體“代耕代種”,化解了土地撂荒,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在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涼水鄉金光村,今年以前700多畝田地就有200多畝撂荒。金光村村委會主任劉維仕說,全村人口779人,常年在家的只有202人,絕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了。“土地撂荒,又沒有人來流轉,這不是辦法。”
2016年,金光村村委會征得村民同意后,對4畝荒地進行“代耕代種”嘗試,村組干部都下地干活,種植蔬菜、花生等。“一年下來,經濟效益不是很高,還是解決不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金光村黨支部書記施以安說,由于耕種不便,也沒人來流轉承包。
但涼水鄉從中得到啟示——利用撂荒地發展村集體經濟。
在緊鄰金光村的一條溝壑之中,記者日前看見一條巨大的“綠帶”,這是涼水鄉三河嘴村的連片稻田。三河嘴村黨支部書記李元俊說,這些田塊足有120畝,之前全部撂荒,“村里有275畝田,以前撂荒達到200多畝”。
三河嘴村從金光村的“代耕代種”模式中得到啟發。征得村民同意后,今年初,三河嘴村請來施工隊,用挖掘機對荒田進行整理。“機器進入田里,完全被幾米高的茅草淹沒,都找不到機器在哪里。”李元俊說,今年插秧季節,村組黨員干部擼起袖子、挽起褲管一起插秧,熱鬧不已。
田邊,三河嘴村的貧困戶劉維光在抽水,對缺水的田塊進行補水。村民楊云芳在田邊察看稻穗。當地村干部介紹,貧困戶在村集體 “代耕代種”的田塊里干活,每天有30元的補助,他們的荒地交給集體,每年能獲得每畝300斤黃谷,而非貧困戶在3年后能獲得每畝每年300斤黃谷。涼水鄉村民楊勝清說,她女婿家一畝三分田全部讓村集體“代耕代種”。“完全沒有意見,并且田塊還得到了整治,否則長滿雜草”。在三河嘴村,還有很多村民要求村集體把他們的荒田荒地管起來。
涼水鄉鄉長蔣合文告訴記者,村集體“代耕代種”不影響土地性質,不僅解決土地撂荒問題,還能發展村集體經濟。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田種植水稻的成本在600元左右,而產值能達到1600元。如果發展稻漁等綜合立體農業,產值將更加可觀。“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對田地進行整理,方便小型機械進場。”蔣合文說,金光村、三河嘴村是貧困村,每個村有50萬元的產業發展資金。村里除了用這些資金因地制宜發展水果產業外,也對撂荒的土地進行了探索。
“我們從最基層探索,解決誰來種地、鄉村振興問題。由于耕作不便,很難有人來流轉土地,因此我們想到了‘代耕代種’模式。”蔣合文說,三河嘴村整理120畝田共耗費30萬元,但三年后就能回本,并開始走上盈利的路子。
“退一萬步說,即使沒有貧困村的產業發展金,村集體只要想干,到銀行貸款來做這項工作也是合算的。”蔣合文說,這對西部地區撂荒農村都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相關標簽:樂至縣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