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17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又到七夕節。提起七夕,人們就會想起牛郎織女的故事及其承載的美好愛情。一條銀河橫貫夜空,漫天繁星中最亮的那顆星就是織女星,銀河對岸,織女星的東南方向,有一大兩小一字排開的三顆星,中間那顆最明亮的星就是牛郎星。傳說中,那是牛郎用扁擔、籮筐挑著兩個孩子,到銀河邊與織女赴鵲橋會的情景。
甘肅隴南西和縣晚霞湖畔織女雕塑前,姑娘們進行乞巧儀式。
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男耕女織,男子勤勞、女子心靈手巧十分重要。牛郎星、織女星就是這兩個典型意象的代表和化身,一個是耕作的勞模,一個是紡織、女紅的明星。特別是織女星,更成為廣大女性心目中的“巧娘娘”。每年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未出嫁的姑娘都會參與隆重的乞巧祭祀活動。星空之下,人們搭起供桌,擺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對著明亮的星星和皎潔的銀河默默地向織女祈禱。坐巧、迎巧、祭巧、拜巧……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七月初一天門開,
我請巧娘娘下凡來。
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
巧娘娘教我繡一針,一繡桃花滿樹紅……”
民間歌謠,傳唱著千年不變的期盼。乞巧,表達的是民眾對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信仰,是對勞動技能的崇拜,包含著我國女性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強的意識,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意義。
慧巧的雙手編織著鄉村振興更加多彩畫卷。
所以,七夕節不僅是“愛情節”,也是“拜師節”“愛技能節”。七夕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至今我國很多地方仍保留著“走鵲橋”“擺巧果”“拜七娘”“賽巧會”“趕巧集”等傳統民俗。如甘肅西和、浙江溫嶺、山東沂源、山西和順、湖北鄖西、廣州天河等七夕文化豐富的地方,每年都舉辦不同主題、特色的七夕文化節慶活動。今年甘肅隴南第十屆乞巧節,主題就是“傳承乞巧優秀文化,凝聚脫貧精神力量”。
隴南市把乞巧文化保護傳承和脫貧攻堅、城鄉建設、旅游發展、電子商務、勞務輸轉、生態文明等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強乞巧文化的活態傳承和生產性保護,乞巧文化已成為推進精準脫貧、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甘肅西和乞巧女兒節活動情景。
隴南西和乞巧節,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為完整、歷史最為悠久的“七夕”民俗活動之一。它集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活躍在西漢水流域的近20個鄉鎮、300多個村,經常性參與的有50多萬群眾。
距離西和縣城不到10公里的姜席鎮,有6個村落就坐落在風光秀麗的晚霞湖周邊,因為該地的乞巧民俗活動保留較為完整,當地政府將其打造成乞巧民俗村。姜堯村是其中之一,隨著乞巧文化博物館、乞巧傳習所、乞巧人家、乞巧坊等眾多乞巧元素入住姜堯村,這個曾經臟亂差的貧困村蝶變成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甘肅西和縣姑娘們將手袢連成“長橋”,依依不舍送走巧娘娘。
16歲的姚會琴從小在晚霞湖旁長大,聽著“牛郎織女”的傳說,知道鄉親們口中的“巧娘娘”便是天上的“織女星”。她與同齡的任佳佳等姑娘,今年參演了當地一臺大型原生態情景歌舞,將長達七天的乞巧過程完整地表現出來。
西河縣乞巧民俗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促進了鄉村旅游快速發展。這里家家戶戶都是乞巧人家,隨處可感受領略原生態的乞巧民俗文化。湖邊有自行車租賃點、農家樂,七夕前后前往該地,租輛自行車來一場環湖行,走在路上便能看到走街串巷拜巧的乞巧隊,姑娘清脆的歌聲在耳邊縈繞。
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本由未嫁姑娘參與的民俗活動,近幾年當地婦女也開始參與,將其當做一場盛大的節日生活,成了當地旅游的一張名片。據西和縣旅游局統計,去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6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億元。
“巧嫂”“巧妹”巧致富。“巧”是姑娘們對人生的憧憬,“巧”也成為西和人改變命運的法寶。近年來,西和縣以繡花枕頭、鞋墊、荷包、吊飾等為主的乞巧文化產品不斷走俏,刺繡產品由婦女“贈品”轉為婦女增收的“商品”。該縣組建成立了乞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刺繡女紅為主、剪紙書畫為輔,策劃研發了“乞巧坊”十大系列200多個產品;在全縣100多個村成立了“乞巧坊”刺繡協會;建成了“乞巧坊”文化旅游產品電商旗艦店;建成100多家乞巧文化產品網店,帶動鄉村女性就業近萬人。
該縣還把發展乞巧文化與推動婦女事業發展緊密結合,在脫貧攻堅行動中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積極實施婦女發展項目帶動工程;突出“互聯網+”“文化+”,扶持培養了一大批女書法家、女藝人、女電商、女個體戶等。
西和打造出“巧嫂”“巧妹”“巧漢子”勞務品牌,數萬乞巧兒女走出大山,活躍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勞務市場。
七夕,這個源自傳統農耕文明的浪漫色彩的節日,在當代社會延展出更多的功能。傳續文化基因,保護文化根脈,彰顯文化自信,七夕文化、乞巧女兒節由曾經的鄉村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不斷注入新時代女性全面發展的現代元素。婦女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和渠道日趨多元,“巧”的外延和形式更加豐富。鄉村振興中,女性慧巧的雙手正編織著更加多彩畫卷、錦繡篇章!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