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18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構筑京北綠色屏障
——河北壩上草原生態建設紀實
近些年,北京居民有個明顯感受——以往春季十米不見人的彌天黃沙不見了,日常風沙也變少了。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一變化的背后,傾注著多年來黨和國家的政策運籌及壩上草原生態建設者們的不懈努力。
立秋時節,記者隨河北省草原監理監測站專家組縱橫壩上草原千余公里,探訪壩上草原生態修復建設成果。
科技支撐提升草原品質
多年來,由于過載放牧、氣候變暖等因素,致使草原退化、草畜矛盾突出。種植優質牧草改良天然草地、建立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地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成為恢復生態遏制草原退化的首選路徑。
8月6日,“天然草原芨芨草群落改良技術方案研討會”在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張家口綜合試驗站舉行,國家牧草產業首席科學家張英俊團隊、劉貴河教授團隊等數十位來自全國相關行業專家聚首這里,為日益嚴重的草原鹽堿化治理建言獻策。
芨芨草為禾本科芨芨草屬植物,根系強大、耐旱、耐鹽堿,是草原退化現象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禁牧限牧政策實施,以及區域性土壤鹽堿化進程還在繼續,草原芨芨草群落繁殖迅速,嚴重影響草原生產力和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發揮。
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清除芨芨草刻不容緩,并通過去鹽堿化改良草場方案——用創新設備齊地面刈割芨芨草,結合新植保技術滅茬后,迅速補播種植優質燕麥等飼草。
提升草原品質離不開科技隊伍的支撐。河北省草原監理監測站白亮亮站長認為,優良的牧草品種是草牧業發展的基礎。他告訴記者,近年省草業創新體系科研團隊培育出多個優質牧草品種,他們有信心完成省“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改良壩上草原60萬畝目標。
8月7日,記者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御道口牧場育苗基地。育苗場場長馬強告訴記者,搞大田育苗,就是要提升種苗的御寒防風能力。基地500畝農業用地,60%用于梭梭、檸條、羊柴等10余種創新牧草品種的大田育苗實驗。育苗完成后采用多品種組合移栽,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截至2018年,牧場新建多年生高產牧草基地3萬余畝。
固沙、禁牧恢復草原生態
在御道口牧場后臺子生產隊,工人們正在用灌木枝精心制作阻障風沙的草方格,16平方米的格子環環相扣頗為壯觀。草方格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具有保墑保水保苗的作用,格子里種上牧草后防風沙流動非常有效。
當地農林水務局劉玉華科長介紹說,草方格的制作最初是用草圍,他們探索后改用灌木枝阻障風沙,這樣格子可維持長久。為保水保墑,在河北省草業創新團隊專家指導下,當地開展的可降解生物膜覆蓋試驗和益生菌改良土壤試驗獲得成功,出苗率和壯苗效果顯著。2005年以來,牧場已累計完成退化草地治理面積51.75萬畝。
近年來,壩上草原開展“三化”(退化、沙化、鹽堿化)治理,堅持工程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對輕度退化草原以禁牧、自然修復為主;中度退化草原采取圍欄封育、改良補播等措施恢復植被;重度退化草原采取圍欄封育、典型治理等措施,以逐步恢復草原生態功能。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紅松洼牧場,是世界天然牧草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牧場之一,也是改革開放之初最早實行圍欄封育的牧場,是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
8月7日記者在放牧區采訪,藍天白云下,斜陽灑在緩坡上,勾勒出地貌曲線,令人心曠神怡的“風吹草低見牛馬”經典場景一覽無余。57歲的牧馬人曲全文,熱情地回答我們的關切:“牧場分為多個輪牧區,一年一牧。飼草質量好了,牲畜吃得也舒坦……”
場長許景豐告訴記者,保護區有10.5萬畝天然草場,占保護區總面積84.1%。2003年保護區全部完成1.8萬畝核心區、3萬畝緩沖區、7.5萬畝實驗區及牧場場區的圍欄建設。
“多年來壩上地區與紅松洼一樣,加快了圍欄建設,圍欄建設已達1200多萬畝,實現分區育草治理,草原生態得到有效恢復。”河北省草原監理監測站副站長李佳祥告訴記者,“到2020年,張承地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將由69.3%達到72.2%。”
生態保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圍欄封育禁牧的新法規,讓傳統粗放畜牧養殖模式不再有生存空間。對此,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的張家口市,近年來面對挑戰抓住機遇,快速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該市通過推行草畜平衡計劃,將生態資源良好草場定為“適養區”,較好草場定為“限養區”,環境脆弱特別是濕地、河流等水資源涵養區域定為“禁養區”。同時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股份合作,改散養為圈養,使草原生態得到保護,農戶、企業雙受益。
察北區農牧局局長姚卿在介紹生態保護與畜牧業轉型升級經驗時,強調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的重要性。他說,察北區奶牛存欄4萬頭,草產業是畜奶產業鏈的重要依托。
目前察北區全區已建成穩定的牧草基地20萬畝,年產優質牧草40多萬噸,牧草加工企業達到20家,全面服務于奶牛產業。其中,現代牧業引進德國克拉斯牧草機械設備,為訂單戶提供種植、中耕、收割、晾曬、打捆、儲存、運輸的全程機械化作業,牧草業已成為比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更有保障的大產業。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察北區近年培育出大批鮮奶深加工企業。僅蒙牛乳業每年加工鮮奶達58.4萬噸,奶牛養殖輻射臨近4縣6鄉鎮120多個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當地奶牛養殖業正由分散飼養的庭院模式逐步向大牧場規模養殖模式轉變,全區已建成各類養殖小區15個、專業合作社16個。
生態補獎帶動扶貧新模式
從2012年起,國家在張家口、承德的6個半牧區縣啟動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直接補貼和獎勵禁牧、載畜量執行到位的農戶與企業。僅承德市累計投入資金近7億元,每年補貼17萬農牧戶,累計實施牧草良種補貼28萬畝,每年為農牧戶實現政策性增收792元,同時對260多家規模養殖場進行了改造提升。
“十三五”期間,國家啟動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中央財政將在張承地區投入補獎資金15億元。承德市借助國家新一輪生態補獎政策,在推進生態工程建設和扶貧攻堅結合上進行積極探索。
2013年6月,樂拓牧業有限公司落戶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槽碾溝村,建設種羊基地。公司采取“四年本利平”方式,邀請農戶帶羊入股公司,農戶每年有25%利益分紅。
61歲的村民溫桂鳳3年前領著家里20頭羊入股樂拓牧業后,他和老伴都成為公司圈舍清潔員。他掰著指頭為記者算了筆賬:“家里4畝地交公司種青貯玉米,每年租金收入2000元,我倆月工資4800元,公司管吃管住,有雙休日還有國家法定節假日,節假日不休息按加班算,4年紅利加本錢……有賺頭,和以前比強多了。”
豐寧縣草原監理監測站副站長崔景賢告訴記者,全縣龍頭畜牧企業近年通過股份與合作兩種模式,吸納貧困農戶1000多戶。不僅實現牲畜圈養,還解決了草原曾經的載畜過量難題,幫扶畜牧散戶脫困就業,創新了扶貧路子。
相關標簽:河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