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21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京畿廊上舞龍頭
——河北廊坊市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帶動鄉村振興觀察
本報記者馮雷 陳藝嬌
在地圖上把北京縮成一個點,再將其與天津、保定三點相連,這個被稱為“首都圈”核心功能區的三角形地帶,架起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強力引擎。而河北省的廊坊市,便是這個三角形中最靠近“重心”的所在。
“連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廊坊市特殊的區位條件讓“都市農業”在這里成為優選,全市瓜菜70%以上、肉類40%以上、禽蛋30%以上的年產量供應京津市場;而近年來逐漸凸顯的“空心村”、勞動力老化等現狀又促使廊坊在生產方式上作出根本轉變。
2015年,廊坊開始以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為重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他們認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推廣新型農業技術、帶動農民增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廊坊市共有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12個省級、33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涵蓋休閑旅游、種植養殖、餐飲服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2017年,全市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園區實現總產值233.34億元,帶動農民13.25萬人。現代農業園區這個時代的“龍頭”,正帶領廊坊千千萬萬個小農戶聯通都市“大市場”,朝著鄉村振興的理想坐標全速前進。
“憋足一股勁頭要把‘綠色’進行到底”
1989年的一天,固安縣北荊垡村李俊田家地里的茄子豐收了,但夫婦倆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地頭價被壓到了1塊錢30斤,不收是賠,收了還是賠。為保本,李俊田找來一輛三輪車,拉上鮮菜就去了北京的方莊菜市場。“1斤4毛錢,可把我們樂壞了。”他的愛人馮素梅回憶道。直到后來,夫婦倆操持創建“興蘆集團”現代農業園區,其生產出的農產品遍布北京大大小小的便利店、快餐廳,馮素梅仍然對這段“第一次”記憶猶新。
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人的家里還流行“冬儲大白菜”,最高級的農貿市場也沒人知道“三品一標”,而固安縣的這對夫妻憑借多年來京送菜的經驗,在種植方式上“求綠求鮮”。“我家送的韭菜和辣椒都是用羊糞做有機肥料。”馮素梅介紹,憑借蔬菜的高品質優勢,夫妻倆先后和大通大廈、京城大廈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2001年,打開銷路的李俊田在鄉委書記的引薦下流轉3200畝土地,先后成立了興蘆綠色蔬菜種植有限公司、固安縣天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天綠食食品有限公司,要把“綠色”進行到底。
“由于固安縣特殊的地理位置,當地農民很早就有重視農產品品質的意識。而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定位和努力方向,通過強化認證企業管理,完善農業投入品使用臺賬和生產記錄,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把固安現代農業園區建成首都經濟圈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固安縣蔬菜局副局長張維建介紹。
如今,“興蘆”已經成為一家年銷售蔬菜600萬公斤、種加銷一體化經營的集團公司,不僅得到22個綠色、4個地理標志、兩個有機農產品認證,包括首農集團、全時便利店、日本羅森公司、日本711公司在內的300多家企業成為其定點客戶。
生意越做越大,2015年,“興蘆集團”牽頭建立了固安縣俊田糧食種植合作社聯合社。“在聯合社的體制下,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社,由聯合社全程托管土地,提供全產業鏈系列化服務。規模大了,品質的追求我們不能丟。”李俊田的話擲地有聲。
“農民不愁賣,才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種上去”
作為71家京客隆超市背后的供菜商,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對蔬菜品質同樣抱有“執著”。與“興蘆集團”不同,順齋蔬菜產量的60%集中在周邊1000多個農戶手中,如何把園區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理念傳遞給農民,成為創始人張順齋多年思考與實踐的課題。
“以往農民自己種菜賣菜,要經歷至少三級經銷商層層壓價。所以與農戶合作,我堅持訂單價格就高不就低。銷售到順齋,價格比自己賣到市場平均高10%左右。”總結多年經驗,張順齋十分篤定地說,“只有農民不操心賣,他們才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生產中去。”
有了價格保障,張順齋在他的1.4萬畝“訂單菜地”上實現了標準化管理,除了平價統一供應種苗、生產資料外,順齋定期組織農戶培訓,將新的生物防控技術及時推廣普及到戶。“順齋的理想是以工業化的生產模式發展農業,而這種理念也被越來越多的農民認可和接受。”張順齋說。
走進位于固安縣牛駝鎮的順齋現代農業園,張順齋指著一塊“優質安全蔬菜生產KA合作項目”的指示牌介紹:“這是我們與德國拜耳公司合作進行的科研項目,通過在西紅柿的育苗期投放殺卵藥品,達到預防白粉虱和麗蚜小蜂等病蟲害的目的。這種技術將最大程度減少藥品對農產品果實品質的影響。”
張維建告訴記者,德國拜耳公司與固安縣的合作由來已久,當得知公司在固安尋找KA項目研究的合作方時,他首先想到了順齋:“每年我們都會投入10萬元專項資金在順齋試驗新品種、新藥肥,將先進的防控技術與安全生產的理念示范推廣給廣大農戶。”
“與環境相比,村民精神上的變化更讓我感慨”
走進永清縣劉街鄉土樓勝利村,一座占地300畝的全自動控制玻璃溫室令人眼前一亮,遠處剛剛投入使用的“月亮海”馬場傳來陣陣嘶鳴;在這里,高標準村民服務中心、村民培訓室、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還有一座“敬老餐廳”,對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開放。然而,如果時間倒退5年,這個擁有“中國魅力十佳鄉村”“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的村集體卻連一分錢集體收入都拿不出來。
老村主任劉秀嶺是勝利村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去年,村集體收入破天荒達到了20萬元,利用這筆錢,村里購置了垃圾桶和垃圾車,聘請了衛生保潔員和垃圾清運員,硬化整潔的路面綠樹成蔭。而在劉秀嶺看來,與環境相比,村民精神上的變化更讓他感慨。
“以前當村主任,最頭疼的事兒就是處理婆媳關系。”劉秀嶺說,幾年前,夫妻、婆媳之間經常鬧得不可開交。雖然清官難斷家務事,但這些矛盾大多離不開“經濟問題”。
情況在2013年開始趨向好轉。“老年人在園區打工收入不低,不靠兒女養活,逢年過節還給孩子紅包,矛盾自然少了很多。”劉秀嶺解釋道,另一方面,由園區參與墊資,實現村居環境整治后,村民們搬上了樓房,一家吵架周圍幾戶都聽得見,媳婦婆婆們也不得不考慮“聲譽”問題。
村主任口中這個名聲響當當的“廊坊遠村現代農業園區”與勝利村頗有淵源。園區的創始人孫少志原是勝利村村黨支部書記,2009年,靠著生豬養殖起家積累了資金與經驗,孫少志參加了“雙向培養”計劃,成為村里第一個黨員致富帶頭人,成立了“廊坊遠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勝利村為核心,流轉8個村街的12969畝土地,形成了生豬養殖、香菊茶種植、牧草種植、休閑觀光等主導產業。
“瞅準北方茶葉市場的空缺,我們在2012年引進了河北香菊的專利,現在我們的菊花茶按朵賣,一朵17元。”孫少志介紹。目前,園區建設全自動控制玻璃溫室300座種植香菊,年產菊花3000萬朵,年生產總值達4.6億元。“香菊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每到采摘時節,每個大棚每天至少需要80人同時摘花,每人每天工資90元。”除季節性用工外,園區吸納日常用工980人,年人均收入3.5萬元。
“企業能否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為周邊農民提供就業崗位,進而帶動農戶增收是我們考核園區的一項重要指標。”廊坊市農業局局長劉桂龍說,“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細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各項具體政策措施,明確產業政策傾斜、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等扶持方式,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園區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相關標簽:廊坊市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