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24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讓全鄉一千二百多戶整體走出大山
三寶鄉搬遷記
本報記者 汪志球
阿妹戚托小鎮,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城城郊。這個小鎮很特別,每家每戶的墻壁上都掛著一個相框,里面是兩張照片。左邊,是村民過去位于三寶鄉的老房子,簡陋破舊;右邊,是居民如今在小鎮的新房子,古色古香。
新老照片的對比,記錄的是貴州脫貧攻堅帶來的變化。
2016年,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貴州省委省政府決定:“搬!整鄉搬!”徹底解決三寶鄉的脫貧問題。如今,極貧鄉鎮三寶鄉將成為歷史,與之對比的是重生的阿妹戚托小鎮,成為新“三寶”。
71歲的彝族老大爺高國云回憶,三寶并不“寶”,所在位置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要想整鄉脫貧,這里的發展成本太高、地形地貌也不合適,活了這么大歲數,盡管舍不得,但我能理解政府為啥讓我們搬出來。”
故土難離,要將全鄉1243戶5853人搬出來談何容易。貴州省、州、縣、鄉四級共同發力,一方面做好村民思想工作,一方面做好搬遷地阿妹戚托小鎮的建設,實施好整鄉搬遷工程。
晴隆縣以青年夜校、黨員干部會等為載體,組建務工點工作隊、黨員干部攻堅隊、親情動員隊三支隊伍,整合省州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省民政廳定點幫扶工作人員等力量參與,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零距離為群眾“解疙瘩”、謀出路,把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宣傳到家家戶戶。
三寶鄉干塘村的陳紅珍是親情動員隊的一員。2016年底,陳紅珍大專畢業即回村發展林下生態雞養殖,帶動全村貧困戶67戶330人共同發展,贏得四鄰認可。陳紅珍一趟又一趟,以心交心動員村民搬出去。目前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她還在努力。
截至7月底,三寶鄉已有879戶4116人簽訂搬遷協議,占總人口的70.3%。其中,已選房領鑰匙的有554戶2613人,搬遷入住新居的達262戶1164人。
與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同步,阿妹戚托小鎮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小鎮定位為融文化、旅游為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山水田園型生態新城區。
“看,這是我的新市民證。在這個小鎮很有家鄉的感覺。”搬遷到阿妹戚托小鎮的第四個月,王茜領到她的新市民居住證。“新市民與晴隆縣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同等的市民待遇。”
留得住還得能就業,為了落實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晴隆在小鎮設了安置點就業創業中心,通過推薦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幫助搬遷群眾就業創業。2016年10月以來共開展培訓13期,培訓新市民641人次,目前搬遷群眾已就業498人。正在建設的安置點產業園和農業產業觀光園項目,完工后可為全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500個以上。遷出地三寶鄉的大量山地用于生態修復或發展種養殖,農民可以參與分紅。
貧困戶楊昌富住進了新家后,在享受遷出地產業分紅的同時,還當上了安置點保潔員,每月工資1800元;他的妻子上個月通過培訓成為晴隆縣永惠服飾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繡娘。看到搬遷后的鄉親生活越來越好,不少還在觀望的村民動了心,簽訂搬遷協議的人家越來越多。
晴隆縣委書記張國志說,已搬遷群眾的穩定就業和脫貧致富、未簽訂協議群眾的思想動員、已簽訂協議群眾的情緒穩定等工作,將是接下來需要攻克的難關。“決勝全面小康,我們有信心與三寶人民一起打贏這場易地扶貧搬遷硬仗。”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