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8-28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扶貧網
洞尾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蔣開艷在村里的小微企業上班
驅車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縣城沿207國道南行15公里,緊鄰大路鋪鎮集鎮旁,是江華鄉村振興示范村、小微企業發展第一村——洞尾村。
8月22日,筆者走進洞尾村,探尋他們的產業興旺之路。
村里的“工業園”
在鄉村振興中,如何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洞尾村的回答是:辦“工業園”!
“曾經的洞尾村,是封閉、落后的代名詞。”村主任楊澤遠表示,全村總人口1870 人,轄9個村民小組,共397戶,有耕地面積1120畝。雖然坐落在國道旁,西河從村前經過,但因為農業基礎設施差,再加上地少人多,該村歷年來都有“無旱不成年”的說法,“望河興嘆,靠天吃飯,廣種薄收”是這里村民以前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村民平均年收入才1000多元。
和大部分的農村一樣,以前洞尾村的年輕人都去沿海地區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婦女僅靠務農獲得微薄的收入。2013年,洞尾村利用村里廢棄的廠房開辟為“工業園”招商引資,邀請在外有技術、有實力的本村人回鄉創業, 引進了七八家小微企業,既帶動了村民就業,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不用外出務工就能掙到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這讓我感到很幸福!”洞尾村的楊海英在皮具廠的車間里一邊做活一邊高興地說。村民楊新宏曾經在廣東打工,經過多年打拼,在廣州市白云區辦了個皮具廠。2015年,他被家鄉的創業氛圍所感染,回村租了一棟廠房,成立了君賢皮具服飾有限公司,專門生產男式皮包,一年可銷售6萬個皮包,年產值600萬元,解決了15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楊新宏說,當初選址的時候沒有選擇縣里的工業園,而是在本村辦廠,主要是為了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既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情感空心’問題,又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空心’問題。”家鄉寬松的發展環境,使楊新宏有了擴大生產的想法,計劃下一步在家鄉發展皮包、錢包、皮帶、拉桿箱等綜合性皮具產品的生產基地,用工將達到300至500人。
江華農委主任鄧運軍對筆者說,洞尾村以小微企業帶動產業振興的生動實踐,是落實縣委縣政府“規模企業進園區、小微企業進鄉村、農業產業建基地、旅游產業謀全域”產業布局的一個成功典范,既實現了勞動力轉移,為留守婦女、單身青年、待業青年的“增收”“脫單”“學習”提供了平臺,促進鄉風文明,助推社會和諧;又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既通過收取閑置廠房的租金,提高了村級集體收入;還培養了一批“小老板”和致富帶頭人,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達到農民增收、企業盈利、資產盤活、多方共贏的喜人局面。
李文華的“家庭工廠”
“小微企業進鄉村”改變了鄉村的產業結構和村民的就業結構,但“村級工業園”的容量畢竟有限,更多的就業,分散在各家各戶的堂前屋后。
在毛立井自然村,一個普通的民宅門前,掛著“江華瑤族自治縣華源紙品廠”的牌子,屋子里七八個農村婦女手腳麻利地疊制紙品。“這些產品全部是出口馬來西亞和香港地區的。她們剛學,過幾天操作熟練后,可以回到自己家里去做。”屋主兼“老板”李文華介紹,他今年31歲,卻已有10多年的打工經歷了,在潮汕一家紙品廠任主管。他說,自己小時候就是個“留守兒童”,不想讓家鄉的下一代繼續成為“留守兒童”,看到村里發展小微企業的良好環境,于是說服潮汕老板讓他回家開廠,現在已經在村里帶動了90多人在各自家里就業。“產品供不應求。我要爭取把潮汕那邊的生產全部搬過來,為家鄉解決1000名鄉親在家就業!”小伙子雄心勃勃地說。
永昌新型建筑材料廠、年產值1000萬元的雄風香廠、年產值600萬元的弘華煙花爆竹有限公司……如今,村里已有12家小微企業入駐,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家,為村民家門口就業、振興鄉村提供了產業支撐。村民們在自己家門口打工,每月工資都有2000至3000元,平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萬元以上,走上了一條與其他農村不同的致富路。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像李文華的“家庭工廠”這樣的“小微企業”還有很多,嚴格說有些并不是企業,只能算“鄉村車間”。然而正是這一個個活躍的“經濟細胞”,成為激活鄉村經濟的新動能。從企業角度講,有效解決企業招工困難的問題,也免去企業建設宿舍樓、食堂等基礎設施的壓力,降低運營成本;從村民角度看,實現了農民“家門口”就業,達到“掙錢顧家兩不誤”的目的,一舉兩得。
城里人的“后花園”
走在洞尾村,放眼望去,一幅村美民富產業旺的新農村畫卷撲面而來:果樹蒼翠,一條條平坦整潔的道路延伸到每一戶的家門口,道路兩旁,百香果、桃、李、葡萄、稻田等點綴著一幢幢現代化的民居別墅,呈現出房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美麗景象,生機盎然。
產業興旺一方面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2015年村級集體收入達100萬元,并獲得湖南省經管局給予集體經濟獎勵10萬元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村里2016年創建秀美村莊,在村里種植香樟、柳樹、桂花樹10000棵,綠化帶1300米,安裝路燈60盞,建設完善八月十五廣場、抗日烈士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主任楊澤遠向記者介紹,洞尾村正在下一盤更大的棋。2017年,該村被評為全省“歷史文化名村”。村里挖掘生態人文資源優勢和毗鄰縣城“近郊區”的區位優勢,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邀請湖南省中規設計院制定切合實際的美麗鄉村規劃,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后列入村規民約實施。千畝百香果示范基地、千畝油菜花基地、毛立井抗日紅色旅游基地……現代觀光農業、文化旅游產業已經起步,2017年3月和2018年4月,成功舉辦了兩屆油菜花節,吸引了近2萬人參觀和旅游。
在產業興旺的奔富路上,洞尾村的路越走越寬。
相關標簽:湖南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